首页 > 用药指导 > 文章详情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耐药性

发布时间:2023-12-29 18:42:05 阅读:1413 来源:问药网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利妥昔单抗

利妥昔单抗 生产厂家:印度海德隆HETERO制药公司 功能主治:靶向CD20,维持治疗滤泡性淋巴瘤,提高10年总生存率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1、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初始治疗:作为成年病人的单一治疗药,推荐剂量为375mg/m2BSA(体表面积),静脉给入,每周一次,22天的疗程内共给药4次。  结合CVP方案化疗时,利妥昔单抗的推荐剂量是375mg/m2BSA,连续8个周期(21天/周期)。  每次先口服皮质类固醇,然后在化疗周期的第1天给药。  (2)复发后的再治疗:首次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再治疗的剂量是375mg/m2BSA,静脉滴注4周,每周一次。  2、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初次滴注:推荐起始滴注速度为50mg/h;  最初60分钟过后,可每30分钟增加50mg/h,直至最大速度400mg/h。  (2)以后的滴注:利妥昔单抗滴注的开始速度可为100mg/h,每30分钟增加100mg/h,直至最大速度400mg/h。  (3)治疗期间的剂量调整:不推荐利妥昔单抗减量使用。  利妥昔单抗与标准化疗合用时,标准化疗药剂量可以减少。
查看详情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的抗体药物。它通过针对B细胞表面上的CD20抗原,抑制和杀死恶性B细胞,从而发挥治疗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些患者对利妥昔单抗产生耐药性,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本文将探讨利妥昔单抗耐药性的发生机制以及有关治疗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1. 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种靶向治疗药物,其耐药性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因素导致的。首先,由于利妥昔单抗靶向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因此CD20表达水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研究发现,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CD20表达水平下降或消失,导致利妥昔单抗失去对靶细胞的有效杀伤作用。其次,研究发现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可以增加细胞耐受性,例如某些B细胞恶性病变患者可能存在PI3K/AKT信号通路过度激活,从而减弱利妥昔单抗的疗效。此外,细胞凋亡途径异常或耐药性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利妥昔单抗耐药性的发生。

2. 个体差异对耐药性的影响

每个人对于治疗药物的反应都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同样也包括对利妥昔单抗的耐药性。研究表明,个体差异主要与基因多态性相关。例如,CD20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会影响利妥昔单抗对恶性B细胞的识别和作用,进而影响疗效。此外,药物代谢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也可能导致药物的不同代谢速度和药物浓度的变化,进而影响耐药性的发生。因此,在利妥昔单抗治疗中,个体差异的考虑对于预测耐药性的发生和优化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3. 克服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针对利妥昔单抗耐药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一方面,通过联合使用其他抗肿瘤药物或免疫调节剂,可以增强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耐药性。例如,在临床治疗中,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利妥昔单抗可以提高治疗反应率和生存期。另一方面,针对耐药性相关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可以发展出新的靶向药物或联合治疗策略。例如,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会抑制细胞耐药性的发生。这些研究进展为克服利妥昔单抗耐药性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4. 结论

利妥昔单抗作为一种重要的抗体药物,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耐药性的发生限制了其在一些患者中的有效应用。深入研究利妥昔单抗耐药性的发生机制以及寻找适合的治疗策略,将有助于提高利妥昔单抗的疗效并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将为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存率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