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导 > 文章详情

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印度版

发布时间:2024-03-10 17:21:29 阅读:1504 来源:问药网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帕利珠单抗

帕利珠单抗 生产厂家:英国MedImmune, LLC 功能主治:预防儿童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疾病 用法用量:  1、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的推荐剂量为15 mg/kg体重,每月肌内注射一次。  2、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首次给药应在RSV季节开始前进行,其余剂量应在整个RSV季节每月给药一次。发生RSV感染的儿童应在整个RSV季节继续每月接种一次。  3、在北半球,RSV季节通常从11月开始,持续到4月,但在某些社区可能开始较早或持续较晚。  4、心肺旁路后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血清水平降低。接受心肺旁路的儿童应在心肺旁路手术后尽快接受额外剂量的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即使距离上一次给药早一个月)。此后,应按计划每月给药一次。  5、尚未确定Synagis在低于15 mg/kg的剂量或在整个RSV季节给药频率低于每月一次的疗效。  注射说明:  1、请勿稀释产品。  2、请勿摇晃或剧烈搅动小瓶。  3、给药前,应目视检查注射用药品有无颗粒物和变色。不得使用任何存在颗粒物或变色的小瓶。  4、使用无菌技术,将无菌针头连接到无菌注射器上。从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小瓶上取下易掀盖,并用消毒剂(例如,70%异丙醇)擦拭橡胶塞。将针头插入小瓶中,并抽取适量溶液至注射器中。将剂量抽入注射器后立即给药。  5、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应采用无菌技术以15 mg/kg的剂量肌内注射给药,最好在大腿前外侧。臀肌不应常规用作注射部位,因为存在损伤坐骨神经的风险。每月剂量(注射体积,mL)= 患者体重(kg)x 15 mg/kg÷100 mg/mL Synagis。注射量超过1 mL时应分次给药。  6、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以单剂量小瓶供应,不含防腐剂。停药后,请勿重新进入药瓶;丢弃未使用的部分。每瓶仅给药1次。  7、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为防止肝炎病毒或其他传染性病原体从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请勿重复使用注射器和针头。
查看详情

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印度版,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的价格通常在12000元-16000元之间。请选择正规海外代购渠道,以保证产品质量。

每年,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导致数百万儿童患上呼吸道感染。这种病毒特别危险,尤其是对于婴儿和免疫系统较弱的儿童来说。現在,在印度,一种名为帕利珠单抗(Palivizumab)的药物出现了,它为预防儿童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严重下呼吸道疾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1. 安全有效的病毒防护

帕利珠单抗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单克隆抗体,在印度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儿童患上呼吸道合胞病毒所引发的严重下呼吸道疾病。这种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给予,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帕利珠单抗的特殊结构能够结合并中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从而阻止其进入人体细胞,避免了感染的风险。

2. 针对高风险儿童的有效保护

婴儿和免疫系统较弱的儿童对于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尤其敏感。帕利珠单抗在高风险儿童中的应用非常重要,特别是早产儿、免疫系统缺陷患者和心脏、肺部等慢性疾病患者。这些儿童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更容易引发严重并发症,如支气管炎和肺炎。帕利珠单抗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这些高风险儿童患病的风险,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护。

3. 便于使用和管理

帕利珠单抗的应用便捷易行,针对儿童的预防注射方案在医疗机构中得到良好的管理和执行。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医生的指导,定期接种帕利珠单抗,可显著降低儿童患上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严重疾病的风险。鉴于儿童对疫苗的应答常常被认为是高度有效和可靠的,帕利珠单抗的预防注射方案为儿童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并减少了家庭和社区中的传染风险。

4. 帕利珠单抗的未来前景

帕利珠单抗的推出为儿童患者提供了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所致疾病的关键工具。未来,帕利珠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继续得到验证,有望为更多的孩子提供有效的保护措施。此外,改进药物制备和应用方法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推动帕利珠单抗的发展,以满足更广泛的儿童群体的保护需求。

总结起来,帕利珠单抗作为印度版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疗法给儿童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通过定期接种帕利珠单抗,高风险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预防,减少感染风险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帕利珠单抗的使用方便,并且随着进一步研究的展开,它将为更多儿童提供保护,为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疾病开辟新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