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伐替尼
生产厂家:印度纳科Natco制药有限公司
功能主治:口服激酶抑制剂,治疗多种恶性实体瘤,改善患者生存
用法用量: 1.肝细胞癌 对于体重<60kg的患者,本品推荐日剂量为8mg ( 2粒4mg胶囊),每日一次: 对于体重≥60kg的患者,本品推荐日剂量为12mg (3粒4mg胶囊),每日一次。 2.分化型甲状腺癌 本品推荐日剂量为24mg (2粒10mg胶囊和1粒4mg胶囊),每日一-次。 其他详见说明书。 【不良反应】 1、高血压:在肝细胞癌III期临床试验中,有44.5%的仑伐替尼治疗患者出现了高血压(包括舒张压升高、血压升高、高血压和直立性高血压),23.5%的患者发生3级高血压。从用药至高血压出现的中位时间为26天。大多数患者在暂停给药或减量后恢复正常,其中需要暂停给药的患者为3.6%,需要减量的患者为3.4%。1例患者(0.2%)由于高血压而停用仑伐替尼。 2、蛋白尿:在肝细胞癌III期试验中,有26.3%的仑伐替尼治疗患者出现蛋白尿,3级反应发生率为5.9%。从用药至蛋白尿出现的中位时间为6.1个星期。大多数病例在暂停给药或减量后恢复,其中需要暂停给药的患者为6.9%,需要减量的患者为2.5%。0.6%的患者由于蛋白尿永久性停药。 3、肾衰竭和肾功能不全:在肝细胞癌III期临床试验中,有7.1%的仑伐替尼治疗患者发生肾衰竭/肾功能不全事件。1.9%的仑伐替尼治疗患者发生3级或以上不良反应。 4、心脏功能障碍:在肝细胞癌III期临床试验中,0.6%的仑伐替尼治疗患者发生了心脏功能障碍(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肺衰竭)(0.4%为≥3级)。 5、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在肝细胞癌III期临床试验中,仑伐替尼治疗组发生了1例PRES事件(2级)。 6、肝脏毒性:在肝细胞癌III期试验中,最常报告的肝脏毒性不良反应为血胆红素升高(14.9%)、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3.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1.1%)、低白蛋白血症(9.2%)、肝性脑病(8.0%)、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7.8%)和血碱性磷酸酶升高(6.7%)。从用药至出现肝脏毒性不良反应的中位时间为6.4周。26.1%的仑伐替尼治疗患者发生了≥3级的肝脏毒性反应。3.6%的患者发生肝衰竭(包括12例患者的致命性事件)(所有均≥3级)。8.4%的患者发生肝性脑病(包括4例患者中的致命性事件)(5.5%的患者≥3级)。仑伐替尼组肝脏毒性事件导致了17例死亡(3.6%),索拉非尼组中有4例死亡(0.8%)。分别在12.2%和7.4%的仑伐替尼治疗患者中,发生导致暂停给药和减量的肝脏毒性不良反应;在5.5%的患者中,发生导致永久停药的肝脏毒性不良反应。 7、动脉血栓栓塞:在肝细胞癌III期试验中,2.3%的仑伐替尼治疗患者出现了动脉血栓栓塞事件。有10例(0.45%)动脉血栓栓塞患者(5例心肌梗死,5例脑血管事件)产生致命性结局。 8、出血:在肝细胞癌III期临床试验中,24.6%的患者报告了出血,其中5.0%为≥3级。3级反应的发生率为3.4%,4级反应的发生率为0.2%,7例患者(1.5%)发生5级反应,包括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肠出血和肿瘤出血。从用药至出血首次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1.9周。由于出血事件,3.2%的患者发生给药暂停,0.8%的患者发生减量,1.7%的患者发生停药。 9、胃肠穿孔和胃肠瘘形成:在肝细胞癌III期临床试验中,1.9%的仑伐替尼治疗患者报告了胃肠穿孔或胃肠瘘事件。 10、非胃肠瘘:仑伐替尼用药与瘘病例相关,包括导致死亡的反应。在各种适应症中都观察到涉及胃或肠道以外的身体部位的瘘。在治疗期间的不同时间点报告了该反应,范围从仑伐替尼开始治疗后2周到大于1年,中位延迟约3个月。 11、QT间期延长:在肝细胞癌III期试验中,6.9%的仑伐替尼治疗患者报告了QT/QTc间期延长。QTcF间期延长大于500ms的发生率为2.4%。 12、腹泻:在肝细胞癌III期试验中,38.7%的仑伐替尼治疗患者报告了腹泻(4.2%为≥3级)。 13、低钙血症:在肝细胞癌III期临床试验中,1.1%的患者报告了低钙血症,其中0.4%为3级反应。1例患者(0.2%)由于低钙血症暂停给药,未发生减量或停药。 14、血促甲状腺激素升高(TSH):在肝细胞癌III期临床试验中,89.6%的患者具有小于正常基线上限的TSH水平。在69.6%的仑伐替尼治疗患者中观察到TSH水平高于基线正常上限。(详见说明书)
查看详情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乐伐替尼引发腹泻的机制。乐伐替尼通过抑制多种细胞生长信号通路中的激活剂,特别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这些受体与细胞生长和血液供给密切相关,因此服用乐伐替尼会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然而,它也会在人体其他组织中发挥作用,包括肠道。当乐伐替尼干扰肠道血液供给时,该药物会引发肠道上皮的损伤,导致腹泻的发生。
其次,乐伐替尼还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平衡来引发腹泻。肠道菌群在保持肠道健康和消化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乐伐替尼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消化问题和腹泻。此外,乐伐替尼影响了肠道的蠕动和吸收功能,这也可能导致腹泻。
再次,个体差异也是乐伐替尼引发腹泻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和代谢能力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一些人可能对乐伐替尼更加敏感,容易出现腹泻等消化问题。
鉴于乐伐替尼引发腹泻的多种可能因素,医生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这一副作用。首先,调整剂量是常见的方法之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严重程度来调整药物剂量,以试图减轻腹泻的发生。另外,一些药物治疗也可用于控制腹泻。例如,抗腹泻药物、止泻药和改善肠道菌群的药物可能有助于减轻腹泻症状。
对于患者来说,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
乐伐替尼引发的腹泻。首先,保持适当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持肠道健康非常重要。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和益生菌的食物,适度增加饮食中的水分摄入。此外,避免食用辛辣、油炸和刺激性食物也可减轻腹泻症状。另外,定期与医生沟通并遵循医生的指导也很重要。
总的来说,
乐伐替尼引发腹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药物对肠道血液供给的影响、改变肠道菌群的平衡以及个体差异等。了解这些原因并有效管理腹泻症状是患者和医生共同需要关注的问题。通过合理的用药和生活方式调整,我们可以减轻乐伐替尼引发的腹泻,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