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导 > 文章详情

放线菌素D(Dactinomycin)耐药性

发布时间:2025-03-01 12:55:11 阅读:1387 来源:问药网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放线菌素D Dactinomycin

放线菌素D Dactinomycin 生产厂家:德国Rentschler Biotechnologie GmbH 功能主治:用于治疗实体瘤患者 用法用量:肾母细胞瘤:作为多药联合化疗方案的一部分,推荐剂量为每3至6周静脉注射45 mcg / kg。横纹肌肉瘤:对于多药联合化疗方案,推荐剂量为15 mcg / kg静脉内盎司。尤文肉瘤:推荐剂量为1250 mcg / m 2静脉注射,每3周一次,共51周,作为多药联合化疗方案的一部分。转移性非精原细胞性睾丸癌:推荐剂量为每3周静脉注射1000 mcg / m 2,作为基于顺铂的多药物化疗方案的一部分。妊娠滋养细胞肿瘤:非转移性和低风险转移性疾病:推荐剂量为每天静脉注射12 mcg / kg,持续5天,作为单一药物。高危转移性疾病:作为多药联合化疗方案的一部分,推荐剂量为第1天和第2天静脉注射500 mcg,每2周一次,最长8周。局部相关和局部区域固体恶性肿瘤的区域输注:下肢或骨盆:推荐剂量为50mcg/kg,一次用美法仑。上肢:使用美法仑一次推荐剂量为35mcg/kg。
查看详情

放线菌素D(Dactinomycin)耐药性,放线菌素D(Dactinomycin)的耐药机制主要源于细菌发展出的一些机制,这些机制使得细菌能够避免放线菌素D与其核糖体结合。放线菌素D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干扰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可能会产生耐药性。这是因为它们逐渐发展出了抵抗放线菌素D的机制,这些机制可能包括改变核糖体的结构或功能,使得放线菌素D无法有效地与核糖体结合,进而继续执行其抗菌作用。

放线菌素D(Dactinomycin)是一种重要的抗肿瘤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霍奇金病、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随着临床使用的增加,放线菌素D耐药性问题逐渐显现,这对于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性构成了挑战。

1. 放线菌素D的作用机制

放线菌素D主要通过抑制DNA的转录过程来发挥抗肿瘤作用。它结合于DNA的GC富集区域,阻碍了RNA聚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了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

2. 耐药性的发展机制

放线菌素D耐药性的发展机制包括多种因素,如细胞内的药物转运系统改变、药物靶标的突变或表达水平下调、DNA修复机制的增强等。这些机制可能单独或联合作用,使得肿瘤细胞对放线菌素D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3. 影响耐药性的临床因素

临床上,放线菌素D耐药性的发生与病理类型、疾病分期、患者个体基因型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某些病理类型的肿瘤可能天生对放线菌素D具有一定的抗性,或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而逐渐产生耐药性。

4. 克服耐药性的策略

为了克服放线菌素D耐药性带来的挑战,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多种策略。这包括开发新型放线菌素D类似物,改善药物的靶向性和选择性,联合使用其他化疗药物或靶向药物,以及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干预耐药性相关的基因表达等方法。

放线菌素D作为抗肿瘤药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耐药性问题不仅仅限于临床治疗的实际应用,更是现代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深入理解耐药性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才能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