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药指导 > 文章详情

艾米替诺福韦片与替诺福韦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3-10-17 16:38:49 阅读:1275 来源:问药网
分享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替诺福韦二代

替诺福韦二代 生产厂家:印度纳科Natco制药有限公司 功能主治: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治疗 用法用量:  1、应当由具备慢性乙型肝炎管理经验的医生开始治疗。  2、成人和青少年(年龄为12岁及以上且体重至少为35kg):每日一次25毫克片剂,随食物口服  3、漏服剂量:  如果漏服一剂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且已超过通常服药时间不足18小时,则患者应尽快服用一剂,并恢复正常给药时间。  如果已超过通常服药时间18小时以上,则患者不应服用漏服药物,仅应恢复正常给药时间。  如果患者在服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后1小时内呕吐,则该患者应再服用一片。  如果患者在服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后超过1小时呕吐,则该患者无需再服用一片。  4、肾损害患者的推荐剂量  对于估计肌酐清除率大于或等于每分钟15毫升的患者,或终末期肾病(ESRD;估计肌酐清除率低于每分钟15毫升)正在接受慢性血液透析的患者。  在完成血液透析治疗后,使用本药。  未接受慢性血液透析的ESRD患者不建议使用本药。  5、肝损害患者的推荐剂量  轻度肝损害(Child-Pugh A)患者不需要调整剂量。  失代偿(Child-Pugh B或C)肝损害患者不建议使用。
查看详情
  乙肝和艾滋病是当前全球流行的两种严重疾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丙酸替诺福韦酯片(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简称TAF)和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简称TDF)是针对这两种疾病的常见治疗药物。尽管它们都属于替诺福韦酯类药物,但在药理学特性、药效和安全性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替诺福韦酯片与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性有所不同。替诺福韦酯片是一种乙肝和艾滋病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它通过抑制乙肝病毒DNA聚合酶和HIV 1反转录酶来实现其抗病毒效果。而替诺福韦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乙肝和艾滋病的治疗。它可以与病毒DNA链的3'-端形成稳定的酯键,从而阻断病毒DNA的延伸和复制过程。
替诺福韦  其次,在药效方面,替诺福韦酯片相较于替诺福韦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这意味着替诺福韦酯片可在更低的剂量下实现相同的药效,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用药量和副作用风险。研究表明,替诺福韦酯片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从而降低病毒载量。对于艾滋病患者,替诺福韦酯片也显示出更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压制HIV 1病毒的复制和扩散。
  最后,替诺福韦酯片相较于替诺福韦在安全性方面有所改进。替诺福韦酯片在体内较低剂量时的肾毒性和骨毒性风险较替诺福韦更低。研究发现,替诺福韦酯片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中与肾脏和骨密度参数的变化没有明显相关性。而替诺福韦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增加肾脏疾病和骨骼损害的风险。
  总之,替诺福韦酯片相较于替诺福韦在药理学特性、药效和安全性方面都有所改进。替诺福韦酯片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好的抗病毒效果,且降低了肾毒性和骨毒性风险。这使得替诺福韦酯片成为乙肝和艾滋病治疗的首选药物。然而,由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不同,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参考资料:
  1. Kim WR. Global Epidemiology and Burden of Chronic Hepatitis C, Recent Changes in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lecture].
  2. Heathcote EJ.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Coinfection: Is This Strain Time for Inaction. Hepatitis. 2001;34(suppl 12):S112–S116.
  3. Hill A, Khoo S, Fortunak J, et al. The Pharmaceutical Cold Chain and Antiretroviral Distribution in Nigeria: Time to Look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Cold Chain. AIDS. 2007;21(10): 1396–1398.
  4. Liu G, Huang M, Lu Y, et al. Pharmaceutical Supply Chain in China: Current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System Reform. Health Policy. 2011;100(2–3): 22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