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
概述
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导致心肌坏死的疾病
症状有胸部压迫感、胸痛、气短、乏力等
发病与家族史、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异常、吸烟、肥胖等有关
治疗方法包括休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
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个严重类型,是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出现心功能障碍的疾病。
分型
按照发生梗死的部位分类
前间壁心肌梗死。
前壁心肌梗死。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高侧壁心肌梗死。
下壁心肌梗死。
正后壁心肌梗死。
按照心电图ST段改变分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按照“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分类
1型:原发冠脉事件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
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溃疡、裂纹、糜烂或夹层,引起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心肌血流减少或远端血小板栓塞伴心肌坏死。
多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
2型:继发于心肌氧供需失衡的急性心肌梗死
除冠状动脉病变外的其他情形引起心肌需氧与供氧失平衡,导致心肌损伤和坏死。
包括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心动过速或过缓性心律失常、贫血、呼吸衰竭、低血压、高血压伴或不伴左心室肥厚
3型:突发心源性死亡
发生心源性猝死。
生前存在心脏缺血或心电图改变的证据。
4a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
基线cTn正常的患者在PCI后cTn升高超过正常上限5倍;或基线cTn增高的,PCI术后cTn升高大于或等于20%,然后稳定下降。
同时发生以下情况:
心肌缺血症状。
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或新发左束支阻滞。
造影示冠状动脉主支或分支阻塞,或持续性慢血流,或无复流,或栓塞。
新的存活心肌丧失或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4b型:支架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或尸检发现支架植入处血栓性阻塞。
有心肌缺血症状和(或)至少1次心肌损伤标志物高于正常上限。
5型:旁路移植术相关急性心肌梗死
基线cTn正常患者,CABG后cTn升高超过正常上限10倍。
同时发生以下情况:
新的病理性Q波或左束支阻滞。
血管造影提示新的桥血管或自身冠状动脉阻塞。
新的存活心肌丧失或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
发病情况
患病率
年龄因素
40岁以上多发。
截至2016年,45岁以下人群患病率逐年上升。
性别因素
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女性绝经后患病率迅速上升。
工作性质
脑力劳动者患病率高于其他类型的劳动者。
时间
多发生于上午6时至12时。
死亡率
2016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是58.69/10万,农村为74.72/10万。
病因
危险因素
病因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下:
年龄
多发生在40岁以上。
年龄越大,患本病的风险越高。
性别
一般情况下,男性发病风险高于女性。
女性绝经后发病风险增加。
遗传因素
近亲中有在55岁前患本病的人,患本病的风险较高。
血脂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等,患本病的风险较高。
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患本病的风险较高。
血糖异常
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异常者,患本病的风险较高。
吸烟
吸烟、接触“二手烟”(又称被动吸烟),患本病的风险较高。
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患病率和病死率都有所增高。
每日吸烟数量越多,患病率和病死率越高。
肥胖
体重超过正常范围上限,或体重指数(BMI)超过23.9,患本病的风险较高。
不良饮食习惯
饮食中经常含有高热量、高动物脂肪、高胆固醇、高糖的食物或饮品,患本病的风险较高。
缺乏运动
久坐、体育锻炼较少者,患本病的风险较高。
性格因素
性格容易急躁、过度紧张的人,患本病的风险较高。
药物因素
长期口服避孕药者,患本病的风险较高。
诱因
增加心脏耗氧量、冠状动脉异常收缩或血流减少,都可以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常见诱因如下。
剧烈运动。
过度劳累。
暴饮暴食。
过量饮酒。
吸烟。
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
天气变化。
用力排便。
休克。
脱水。
出血。
外科手术。
严重心律失常。
发病机制
各种原因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发生坏死。
心肌细胞坏死后,心功能下降引起相应的症状。
症状
先兆症状
有些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人,会出现先兆症状,但多无特异性。可发生在活动后。
乏力。
胸部不适。
心悸。
呼吸急促。
烦躁。
胸痛等。
主要症状
胸痛
胸痛是本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不同类型的心肌梗死,胸痛表现多有不同。
诱因
多无明显诱因。
可在安静状态下、睡眠时发生。
部位
主要在胸骨体之后(胸部正中偏下部位)及心前区,范围如手掌大小。
也可横贯整个前胸,没有明确的界限。
左肩、左臂内侧到无名指和小指、颈部、咽部、下颌部也可出现放射痛。
有些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发病时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或出现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性质
疼痛多表现为压迫感、发闷、紧缩感。
可伴有濒死感。
有些可表现为胸闷,而无明显疼痛感。
疼痛感可使人被迫停止活动。
不能通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缓解。
持续时间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引起的心绞痛:疼痛可持续数十分钟。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引起的心绞痛:持续时间至少半小时。
其他症状
烦躁不安、大汗。
恐惧。
腹胀、恶心、呕吐、呃逆(打嗝)。
发热、头晕、晕厥。
并发症
心律失常
会有心跳不整齐、漏跳等感觉。
严重时会出现眼前发黑、晕厥、昏迷、心搏骤停等表现,可危及生命。
心力衰竭
可出现下肢水肿、不能平卧、咳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等表现。
可危及生命。
休克
可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大汗、反应迟钝等表现。
可危及生命。
心脏破裂
是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可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血压下降,可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
室壁瘤
是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之一。
可出现心悸、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出现严重胸痛、胸闷、大汗、恶心、心悸、有濒死感等症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常表现为胸部、腹部、颈部、肩部等位置无法缓解的疼痛,出现类似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感觉怎么不舒服了?持续多久了?
症状出现多久了?是第一次出现还是经常出现?
症状多长时间发生一次?一次持续多长时间?症状在什么情况下减轻或加重?
症状出现有没有诱因?比如体力活动、情绪波动、暴饮暴食、用力排便等?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使用什么药物,效果如何?
是否有其他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血生化
心肌损伤标志物
超声心动图
冠脉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负荷试验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依折麦布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抗凝治疗: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
缓解心绞痛药物:硝酸甘油普萘洛尔、地尔硫䓬
改善心脏重构药物:卡托普利氯沙坦、缬沙坦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反复发作等病史。
有患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患糖尿病、血脂异常或患高脂血症、超重或肥胖等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
有严重胸痛、胸闷、胸部不适、心悸等症状。
体征
脉搏:可能会出现脉搏节律不整齐。
血压:可能会出现血压降低。
心脏查体:心脏听诊可能会出现异常心音、病理性杂音或心脏搏动声音减弱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
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cTnI)或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等。检查是否存在心肌病变,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
在发生心肌梗死时会出现异常,用于确定诊断,并能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注意事项:可能会进行多次检查。
血生化
可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
还可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也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信息。
注意事项:急诊检查不用禁食水。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
检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可以明确病变累及的范围大小和严重程度。
还可了解是否存在心肌破裂、室壁瘤等并发症,或排除其他疾病。
注意事项:
检查前按照医生要求暴露胸部。
检查时会在检查部位皮肤涂抹凝胶。一般情况下,凝胶对皮肤没有损伤。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保持固定姿势,避免乱动。
检查后可将凝胶用纸巾擦除。
冠状动脉造影
是本病检查和治疗的主要方法,被称为“金标准”。
通过向冠状动脉注射造影剂使其在X线下显像,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病变严重程度,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信息。
注意事项:
检查前须明确告知医生既往疾病、服用的药物,并按照医生要求停用某些药物。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躺好,避免乱动。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检查后按照医生要求活动,避免过度活动穿刺部位,如手腕、大腿根部等。
检查后穿刺部位如出现出血、疼痛不断加重,须及时告知医生。
心电图
可以明确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发生心律失常情况等。
注意事项:
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去除身上的电子产品、手镯等。
检查时暴露前胸、双侧手腕和脚腕的皮肤,可能还需暴露左侧腋下、背部的皮肤。按照医生要求摆好体位,保持均匀呼吸,避免活动。
医生让起身后再起身。
鉴别诊断
心绞痛
相似点:胸痛、胸闷。
不同点:心绞痛为心肌短暂性缺血,症状间断发作,发作可自行缓解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
主动脉夹层
相似点:胸痛、大汗等。
不同点:主动脉夹层是高血压严重的并发症,是动脉血管发生撕裂形成夹层的危重疾病。可通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等检查进行鉴别。
急腹症
相似点:胸痛、腹痛、恶心、呕吐。
不同点:急腹症是腹腔器官(肝、胰、胃、小肠、大肠等)发生病变引起的综合征,可伴有腹部压痛、腹部肌肉僵硬等。可通过腹部查体、腹部超声、腹部CT等检查进行鉴别。
急性心包炎
相似点:胸痛等。
不同点:急性心包炎是心包(心脏外的薄膜)发生炎症引起的疾病,可以通过超声心动图、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进行鉴别。
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
相似点:胸痛。
不同点:肋间神经痛是肋间神经发生的炎症性疾病,肋软骨炎是肋软骨发生的炎症性疾病,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功能异常、非感染性的炎症等有关。可通过胸部查体、胸部X线检查、胸部CT、心电图等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
疏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的心肌细胞、缓解症状、降低严重情况的发生风险。
一般治疗
休息
卧床休息。
监测生命体征
按照医生要求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便随时了解病情和治疗效果。
吸氧
按照医生要求吸氧,避免自行调整氧流量。
自救或院外急救
出现严重胸痛、严重胸闷、呼吸困难、大汗、恐惧等,或怀疑发生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应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急救。
立刻停止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
按照要求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
请求他人帮忙拨打“120”呼叫救护车。
舒缓情绪,注意保暖或避暑,等待救护车到来。
如果出现昏迷,可翻转至侧卧,避免口腔分泌物、呕吐物窒息。
如果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30∶2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或只做胸外按压,并尽快使用AED除颤。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镇痛
用于疼痛严重时缓解症状,降低因疼痛引起的严重情况发生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有吗啡、哌替啶等。
扩张冠状动脉
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供血,缓解症状,维持心肌细胞正常的功能。
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等。
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头痛、头胀等。须监测血压。
减少心肌耗氧药物
通过控制心率、降低血压,降低心脏的负担,减少心肌对氧气的消耗。
常用药物包括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等。
慎用于低血压、心率慢、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情况。
抗血栓药物
抑制血栓形成,避免血栓进一步加大。
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药,以及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等抗凝药。
调节血脂药物
通过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调节血脂,延缓病情进展。
常用的药物包括他汀类(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贝特类(如非诺贝特)、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等。
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伤、横纹肌溶解、胃肠不适等。
溶栓药物
可以溶解冠脉血栓,疏通血管,改善心肌供血。
包括链激酶尿激酶、阿替普酶等。
不良反应包括出血、过敏等。
应在发病后12小时内尽早应用,发病3小时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获益最大。
其他药物
地尔硫䓬、维拉帕米等钙通道阻滞药,可防止心肌梗死范围扩大,改善预后。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有助于恢复期心肌重构,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从而降低死亡率。不能耐受ACEI者可用缬沙坦氯沙坦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
介入治疗
主要的治疗方法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适用于发生12小时以内并有明确心电图特异性征象的情况。
通过手腕或大腿根部的血管将治疗的球囊、支架输送到病变血管,扩张血管,维持血管的血流,保证组织供血。
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
手术治疗
病情严重且不能通过其他治疗手段改善血管的通畅性和心肌供血时,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又称搭桥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从身体健康部位提取一段血管,从大血管直接接到病变部位远段的正常血管,绕开病变部位,保证组织供血,维持器官正常的功能。
预后
治愈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不能治愈。
及时治疗可以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并发症,挽救生命。
急性期后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再次梗死、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情况的发生风险。
危害性
降低生活质量
可以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使活动受到限制。
造成经济损失
急性期治疗费用较高,患病后须长期服药。
危及生命
可发生心室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严重情况。
引起乳头肌断裂二尖瓣脱垂或关闭不全,导致心力衰竭。
心室壁上的血栓脱落可引起全身多器官的动脉血管发生栓塞。
可引起心肌变薄,在血压下膨出为室壁瘤
日常
手术后
饮食管理
应增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
可选择高营养、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烹饪采用蒸、煮、氽、炖的方式。
应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避免食用肥肉、奶油、动物内脏、蛋黄、软体类(鱿鱼、墨鱼)等食物;每日烹调用油不应超过20克(约2个白瓷勺的量)。
避免辛辣刺激以及刺激神经兴奋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咖啡、酒精等。
回避易引发胀气的食物,如豆浆、碳酸饮料等。
适当提高全谷物、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保持排便通畅。
活动管理
按照医生要求活动,避免活动过度或卧床时间过长。
活动时避免牵拉手术创口。
手术创口管理
进食、翻身、活动时注意保护手术创口。
避免过度用力、突然用力导致创口裂开。
按照医生要求定期换药。
创口如出现出血、剧烈疼痛、红肿等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未进行手术
饮食管理
急性期饮食管理
绝对卧床休息,发病3日内采用流食,如米汤、菜汤、蜂蜜水、藕粉等,每日喂食5~6次,每次100~150毫升,且总摄入量应控制在1000~1500毫升。
避免生、冷、烫的流食,严禁摄入咖啡、酒精、浓茶等兴奋神经的食物。
避免引发胀气的食物,如豆浆、牛奶、碳酸饮料等。
缓解期饮食管理
发病第4日至2~3周,随身体好转情况将饮食逐步调整为半流食,如瘦肉粥、蒸蛋羹、稠米粥、麦片等,但还应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饮食应清淡易消化,维护肠道平衡,保持排便通畅。
发病4周后,可适当放宽饮食限制,但应采取低脂饮食,回避肥肉、油炸食品、零食的摄入,肥胖者应适当减重。
适当增加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可选择鱼肉、豆制品、脱脂奶类、蛋清、新鲜水果(含糖量低的水果为宜)、新鲜蔬菜、全谷物、坚果类。
适量饮水,每天总液体量控制在1500毫升以内,有心力衰竭、肾衰竭等情况须按照医生要求适量饮水。
控制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如鱿鱼、蛋黄、动物内脏等,不宜一次性摄入过多。
戒酒。
生活习惯管理
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
避免劳累。
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康复后坚持适量运动,每天运动30~60分钟,可选择快走、慢跑、骑车、游泳、打太极拳等。或按照医生要求选择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
运动时注意安全,避免过度运动。
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须立即停止运动。
情绪管理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
可通过听轻音乐、与亲友聊天、读书、看剧情舒缓的影视剧等方式缓解压力。
严重时可到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和治疗。
体重管理
通过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使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注意安全
如发生眩晕,应立即坐下或躺下,避免摔倒。
如有偏瘫、下肢无力等,应选择拐杖、助行器、轮椅等进行活动,或由家人搀扶、推行。
疾病管理
按照医生指导使用药物。
积极治疗原有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
可在家自测血压、血糖等。
及时就诊
如症状没有减轻或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改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暴饮暴食,维持适宜体重。
避免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尽量回避腌制、熏酱、烧烤、油炸食品。
回避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浓茶等。
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新鲜蔬果等,食物种类应多样化,交替食用。
经常运动,避免久坐。
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适量饮酒,避免酗酒。
积极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保持积极、平和心态,避免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
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并进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