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擦疹
概述
由于潮湿、摩擦等原因引起的皮肤褶皱部位的炎症
主要表现为皮肤褶皱部位潮红、浸渍、糜烂、渗液等
与湿热环境、摩擦、感染、化学物质刺激等有关
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
定义
间擦疹是一种皮肤炎症,好发于皮肤褶皱部位或黏膜皮肤交界处,如腹股沟、腋下、乳房下、指缝等。通常可表现为皮肤潮湿肿胀,呈暗红色斑,还可能会出现浸渍、糜烂、渗液等,有时可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
发病情况
间擦疹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病,目前尚无准确、权威的具体发病率研究数据。
多好发于夏日湿热季节,任何年龄、任何种族人群均可发病。
病因
间擦疹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主要与湿热环境、摩擦、感染、分泌物刺激等有关。
致病原因
湿热环境
若长时间处于潮湿、炎热环境中,空气流动性较差,皮肤褶皱部位透气性差,汗液浸渍,可能导致皮肤局限性潮红,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浸渍、糜烂、渗液等。
摩擦
皮肤皱褶部位空间较小,皮肤常紧贴在一起,产生摩擦。如穿着材质偏硬的衣物活动时会加重摩擦刺激,可使皮肤角质层脱落,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导致皮肤炎症反应。
感染
在湿热环境下,常滋生细菌或真菌,可加重炎症反应。主要包括细菌感染(如链球菌等)和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等)。
分泌物刺激
分泌物刺激主要指患者自身汗液、尿液、粪便、白带等,若不能及时清理,长时间刺激皮肤皱褶娇嫩部位,可能引发皮肤炎症。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间擦疹发病风险,具有以下任何一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间擦疹的高危人群。
有多汗症病史者。
患有糖尿病者。
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者。
长期卧床、二便失禁者。
肥胖者。
从事接触水源较多的职业者。
症状
间擦疹的主要症状包括典型皮疹、瘙痒疼痛等,同时还可能出现其他继发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典型皮疹
常见皮肤褶皱部位潮湿肿胀,呈红色或暗红色斑,还可能出现浸渍、糜烂、渗液。
皮损常发生于皮肤皱褶处,如指缝、颈部、乳房下、腹股沟、臀沟、腋窝、肘窝、脐窝、会阴等。
皮损范围与皮肤褶皱范围基本一致,边界清楚。皮损边缘可因长期浸润出现发白且较软的鳞屑。
瘙痒疼痛
瘙痒、疼痛为间擦疹最常见的一般症状,通常瘙痒较为剧烈,疼痛主要表现为灼痛。
其他症状
间擦疹还可能出现其他继发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分泌物渗出和不良气味等。
分泌物渗出
不良气味
若因细菌或真菌感染导致出现脓性分泌物时,常可伴有难闻的臭味。
并发症
淋巴结炎
当间擦疹炎症严重时,还可能引起邻近部位的淋巴结炎。
患者可出现皮损邻近部位淋巴结肿大,伴疼痛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若皮肤褶皱部位出现潮湿肿胀、红色或暗红色斑、浸渍、糜烂、渗液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小儿内科
若婴幼儿出现上述症状时,可前小儿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可通过手机拍照记录病情发展变化及特点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前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出现错误处理而延误病情。
建议穿着宽松衣物就诊,方便全身体格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皮疹具体分布在哪些部位?
皮疹形态有无变化、进展?是否有变大、扩散?
是否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近期长时间处于湿热环境内?
是否近期穿着不透气或材质偏硬衣物导致皮肤摩擦频繁?
是否从事接触水源较多的职业?
是否使用过药物治疗?若有,具体诊治过程及效果如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学检查(病原菌镜检、病原菌培养等)。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真菌类药物:如特比萘芬乳膏、硝酸咪康唑乳膏等。
诊断
通常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皮肤科查体、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间擦疹。当皮损不典型,诊断困难时,可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以下并非疾病诊断必需,但若有以下病史,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近期长时间处于湿热环境内。
近期穿着不透气或材质偏硬衣物导致皮肤摩擦频繁。
肥胖者。
从事接触水源较多的职业。
临床表现
症状
皮肤褶皱部位潮湿肿胀,出现红色或暗红色斑、浸渍、糜烂、渗液等,可伴瘙痒灼痛。部分患者可在糜烂、渗液基础上,渗出分泌物,甚至出现黄色脓苔等,还可伴有难闻的臭味。
体征
患者皮疹分布位置处于皮肤褶皱部位,皮损大小与皮肤褶皱范围基本一致,皮损可出现潮红、糜烂、渗出等。
实验室检查
一般不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特殊情况下可完善下列检查。
血常规
通过外周血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有无发生全身感染征象。
当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升高提示感染,对间擦疹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病原学检查
主要包括病原菌镜检、病原菌培养。
用拭子在患者皮疹处取渗出液或分泌物等,革兰氏染色后进行病原菌镜检,或直接进行病原菌培养,明确病原菌的种类,对间擦疹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对于不典型、诊断困难的皮损,为明确诊断,医生可能会切取部分皮损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间擦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鉴别诊断
急性湿疹
相似点:两者均可表现为皮肤红斑、渗出等,伴瘙痒。
不同点:急性湿疹的发病部位不定,可能发生于全身任意部位,皮疹境界不清,渗出明显,容易复发。而间擦疹主要发生于皮肤褶皱部位,皮损范围与皮肤褶皱范围基本一致,边界清楚。
股癣
相似点:两者均可表现为腹股沟处皮肤红斑,伴瘙痒。
反向银屑病
相似点:两者均可表现为皮肤红斑伴少量脱屑,主要发生在四肢屈侧、腹股沟、腋窝等皮肤褶皱部位。
不同点:反向银屑病主要可表现为有光泽的红斑,而间擦疹皮损呈潮湿红斑或暗红斑,必要时可行皮肤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改善皮损形态,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等。
治疗原则:间擦疹的治疗原则因人而异,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一般治疗
注意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湿热环境,及时通风。
避免皮肤过度摩擦,尽量穿着较为宽松的棉质衣物。
若为多汗等各类体液分泌过多导致的间擦疹,可用温水清洁后及时蘸干或用凉风吹干患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初期,皮损未出现糜烂、渗液等破损时,主要可以缓解皮肤炎症,减轻瘙痒等不适。
抗生素类药物
适用于有严重糜烂、渗液,伴黄色脓疱等症状,病原菌检测合并细菌感染的间擦疹。若外用抗生素药物效果不佳,可选择口服敏感抗生素。
注意对以上药物过敏者禁用。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儿童用药需谨遵医嘱。
抗真菌类药物
常用药物有特比萘芬乳膏、硝酸咪康唑乳膏等。
适用于病程较长,病原菌检测合并真菌感染的间擦疹。
该类药物可能出现过敏、刺激性皮炎等不良反应。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儿童慎用。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规范用药。
外敷溶液
适用于糜烂、渗液较重的间擦疹。该类药物湿敷可以收敛创面、消肿抗菌。待创面干燥后可使用其他膏状药物继续治疗。
对该类药物过敏者禁用。若使用过程中出现瘙痒、灼热、红肿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冲洗,停止使用,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间擦疹通常通过一般治疗和适当药物治疗后可以治愈,预后较好。
预后因素
间擦疹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下因素可能导致预后不良。
长期处于湿热环境中,长期穿着透气性差、材质偏硬的衣物。
治疗不及时、不规范。
合并严重细菌、真菌感染等。
合并淋巴结炎等并发症。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营养均衡,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如白菜、芹菜、苹果、香蕉等,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等。
生活管理
注意远离湿热环境,保持皮肤干燥清爽。
尽量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
肥胖者应适当运动,科学减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心理支持
由于间擦疹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出现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亲友可增加陪伴,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
病情监测
日常注意观察皮损有无破溃、渗液等。
若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如皮损渗出是否逐渐干燥、皮损面积是否逐渐缩小等。
若出现无法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皮肤局部刺激、疼痛其他不良反应)需及时就诊。
随诊复查
间擦疹一般为急性起病,病情变化较快,需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定期随诊有助于观察治疗效果及病情有无进展复发。
若在治疗过程中,为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建议在用药1~2周以内复诊。若患者监测到病情突然变化较大,可及时复诊。
复诊时专业医生会检查患者皮损分布、大小、颜色、形态、质地等变化情况。同时可能会完善血常规、病原菌检测等检查项目。
预防
间擦疹通常可以有效预防,可通过以下的健康生活方式或行为等,来降低发病的风险。
注意远离湿热环境,保持环境通风。
尽量穿着宽松棉质衣服,减少皮肤摩擦。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个人体质,提高免疫力。
糖尿病患者注意合理控制血糖。
肥胖者适当运动,科学减重。
从事接触水源较多的职业者,工作时可选择佩戴手套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