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长痘
概述
背部皮肤出现高于皮肤的丘疹、结节或囊肿等
遗传、饮食不当,外界刺激、感染等都有可能引起
背部长痘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随其他不适感、影响生活质量时,建议就医
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明确诊断,对因、对症的治疗
定义
“长痘”是一种俗称。在临床多数情况下,“长痘”狭义上指的就是痤疮(痘痘,青春痘)。
从广泛意义来说,背部长痘是指背部皮肤出现高于皮肤的丘疹、结节或囊肿的一种临床表现。饮食不当,外界刺激、感染等都有可能引起背部长痘,结合背部皮损及伴随症状、辅助检查可确诊。
可见于背部痤疮、毛囊炎、脂溢性皮炎、湿疹、接触性皮炎、背部瘢痕疙瘩等皮肤病。
发生机制
背部长痘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原因:
皮脂腺分泌增加,为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油脂及厌氧环境,刺激毛囊导管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角化过度,后者使皮脂排泌受阻,当皮脂、角质栓等堆积在毛囊口时即形成粉刺等痤疮皮损,俗称痘痘。
炎症细胞浸润:如感染及炎症性皮肤疾病,表皮增生伴真皮浅层炎性细胞浸润可导致皮肤炎性丘疹 。
其他机制还包括表皮或真皮细胞异常增生、局部成纤维细胞增殖等。
类型
根据发病的原因可以将背部长痘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类型。
表现
不同原因导致的背部长痘,表现及伴随症状不同,诊断就不同,要注意鉴别诊断。
症状特征
丘疹、丘疱疹
若背部皮损表现为散在或较多的高于皮肤的丘疹,或伴有皮肤潮红,瘙痒等症状表现,多考虑为接触性皮炎、湿疹、过敏性皮炎等疾病。
若背部皮肤皮损表现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逐渐形成炎症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一般自觉症状轻微,炎症明显时可有疼痛,多见于痤疮、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等疾病。
结节
若背部皮损表现为坚实的结节,表面平滑,淡红或红色,边界清楚,通常易受激惹且过度敏感,瘙痒,多见于瘢痕疙瘩
囊肿
若背部皮损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的半球状突起的圆形囊肿,表面光滑,质地较韧,基底部可移动,一般无自觉症状,则考虑为背部囊肿。
伴随症状
红斑
若背部长痘处皮肤可见红斑、丘疹,伴炎症表现,多与接触性皮炎,湿疹有关;若为水肿性风团则多考虑与荨麻疹有关。
疼痛
若背部长痘处皮肤出现疼痛,或触痛,或局部灼热感,多见于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继发细菌感染等疾病。
瘙痒
若背部长痘处皮损色红伴有瘙痒或脱屑、渗出,则考虑为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疾病。
全身症状
荨麻疹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累及喉头、支气管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原因
导致背部长痘的原因较多,可以是外界刺激所致,如接触性过敏等,也可以与感染等因素有关。以下列举常见的背部长痘的病因,不代表一定患某病,如有不适,需要就医明确诊断。
疾病因素
感染或炎症性疾病
若背部皮肤感染马拉色菌、痤疮丙酸杆菌等,可引起局部皮肤炎症,引发背部皮肤毛囊发炎、疖肿、花斑癣、痤疮等。如果伴有局部皮肤发红、疼痛,可见于毛囊炎、疖、脂溢性皮炎继发感染、痤疮等。
其他疾病
皮炎湿疹类疾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也可在背部发病,导致背部出现丘疹、渗出等临床表现,也可出现长痘。
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背部接触过敏原发生荨麻疹,或蚊虫叮咬引起丘疹性荨麻疹,也会出现背部痘样表现。
瘢痕疙瘩瘢痕体质的患者,如果背部皮肤受到外伤后会在局部形成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的大小与受损范围有关,也可出现背部长痘的表现。
其他还有背部囊肿如背部表皮囊肿等。
非疾病因素
如果平时经常搔抓或挤压背部皮肤,可能会导致皮肤出现结节,出现背部长痘的表现。
就医
少许或散在的背部长痘可暂时观察,注意饮食起居,无需特殊诊治,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明确病因后,在医师指导对症治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通常建议就医。
背部长痘症状持续不缓解,有进一步进展的趋势,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伴随背部其他症状,如局部瘙痒不适、局部压痛、灼热、化脓等。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背部长痘伴随胸闷、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状态等,建议急诊就诊。
就诊科室
背部长痘通常建议首诊于皮肤科。小儿患者就诊于小儿皮肤科,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背部长痘的情况出现多久了?
除了背部还有其他地方有长痘的表现吗?
近期是否加重?
是否可缓解?
除背部长痘外还有其他哪些不舒服的症状,比如瘙痒、疼痛等?
病史清单
近期背部是否接触过已知过敏原?是否频繁受到摩擦等刺激?
既往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既往就医经过?
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
是否处于妊娠期?或者绝经期?
既往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
是否就医过?诊断过什么病,如何治疗的,治疗效果如何?
相关检查
查体
患者一般情况:体温、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
医生会重点查看背部皮疹及皮疹周围皮肤,仔细检查皮损形态特征,辅助确诊。
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检查包括血常规及血生化、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明确肝肾功能情况等。另外某些内脏肿瘤也会引起皮肤异常,肿瘤标志物作为初步筛查,需要进行排除。
皮肤镜检查
通过光学放大等技术显示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皮损表面和表皮下结构特征,详尽的观察皮损表面,并判断局部是否存在炎症。
病理检查
对于皮损相似以及确诊难度较大的病例,可以进一步行背部皮肤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的干爽、清洁,注意避免接触易致敏物质。
平时规律、均衡、健康饮食,少吃甜食及油炸食品,提高睡眠质量,保持大便通畅。
过敏体质患者不明确过敏因素时,建议适量少食鱼、虾、蟹等容易过敏食物。对于明确过敏的食物避免食用。
改正习惯性抓挠皮肤的不良习惯。
心理调节
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如因背部长痘造成情绪困扰,需要就医治疗。
药物应用
建议就诊明确病因后治疗,在医师指导下正确应用药物。
若患者使用药物后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婴儿、儿童、孕妇使用药物需要咨询医生后遵嘱用药。
专业治疗
背部长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以下仅举例部分疾病的治疗,仅供参考。
接触性皮炎:可通过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缓解症状,或配合口服抗组胺药物缓解瘙痒,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药物,若有继发感染者,联合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抗感染治疗。
湿疹:常用外用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软膏、硬膏、乳剂等以及3%硼酸溶液,或配合口服抗组胺药物,药物同上。
荨麻疹:以口服抗组胺药治疗为主。瘙痒症状明显也可外用炉甘石洗剂、苯海拉明霜,可联合口服钙剂雷尼替丁等。
马拉色菌毛囊炎:对症对因治疗,本病以外用抗真菌药为主,若皮损面积较大或反复发作,可以配合内服抗真菌药治疗,此病有复发或再感染倾向,可在痊愈后口服用药预防。
脂溢性皮炎:外用药物可使用硫黄、水杨酸等,中至重度患者或弱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可选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若合并真菌感染可用伊曲康唑;合并细菌感染时用四环素或红霉素软膏,可短期内用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瘢痕疙瘩:早期皮损可选用浅层X线放射治疗,或选择糖皮质激素皮损内多点注射,不主张手术切除;若关键部位必须手术治疗者,则术后需联合X线放射治疗或局部注射。外用制剂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维A酸
背部囊肿:根据囊肿性质,选择治疗方式,若囊内容物为液态或脓肿,则可使用囊内穿刺或切开引流术减轻局部症状。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