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起皮
概述
鼻子皮肤损伤后出现表皮翘起、脱落的现象
最常见于皮肤疾病,其他疾病或非疾病因素也可引起
鼻子起皮长期持续或伴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需查明病因后对因治疗、避免诱发因素
定义
鼻子起皮是指鼻部皮肤受到损伤,外层的表皮在愈合过程中逐渐脱落时发生起皮。
在鼻子起皮的同时,常伴有红斑、瘙痒、皮疹等症状。
发生机制
皮肤最外层结构称为表皮层,正常表皮的分裂、分化、上移、脱落是一个受到精密调控的过程,随表皮细胞的不断更替、代谢,皮肤始终会维持在正常状态,不会出现异常的起皮现象。
但如鼻部皮肤受到外界机械性损伤、物理损伤、化学灼伤、免疫紊乱、干燥环境等因素影响,可导致上述平衡被打破,可导致正常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出现改变,从而引起鼻部起皮。
表现
虽然都有鼻子起皮的症状,但在追溯鼻子起皮的诱发因素时,可发现不同。
鼻子起皮通常还可能伴发其他症状,如红斑、瘙痒等。
症状特征
诱发因素不同
日晒诱发
常见疾病有日光性皮炎、盘状红斑狼疮。
日晒后鼻部皮肤可出现起皮症状,但二者伴随症状不同。
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诱发
常见外源性物质有酸类、碱类、肥皂等。
鼻部皮肤接触这些物质后可发生刺激性反应或过敏性反应而发生起皮。
其他因素诱发
如精神压力大、维生素B族缺乏、饮食、嗜酒等。
常见疾病有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马拉色菌定植、脂质增多、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有关,而上述诱因可能不同程度影响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
好发于鼻部等脂溢性部位,表现为薄壁水疱、红斑、结痂、脱屑,如盘状红斑狼疮。
伴随症状
伴有红斑、小片糠秕状脱屑:常见于脂溢性皮炎。
伴有瘙痒、灼热感:常见于接触性皮炎。
伴有色素沉着:常见于日光性皮炎。
原因
以下仅列举鼻子起皮的部分原因,如需要确诊,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疾病因素
皮肤炎性疾病
鼻部皮肤因炎症而出现起皮症状。
日光性皮肤病
常见疾病有日光性皮炎。
鼻部皮肤被过度日晒后造成表皮细胞坏死而起皮。
自身免疫性疾病
盘状红斑狼疮的发生与紫外线照射密切相关,鼻部受损后可出现起皮症状。
红斑型天疱疮的发生与抗桥粒芯蛋白1抗体有关,鼻部受累后可出现薄壁水疱、很快破溃,形成红斑伴表面结痂、脱屑。
非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室内或室外环境非常干燥且没有及时涂抹保湿霜,皮肤缺失水分可造成鼻子皮肤干燥起皮。
生活习惯
经常用力搓洗、摩擦鼻部或使用容易导致皮肤干燥的洗护用品可造成鼻部皮肤干燥起皮。
药物因素
使用磺胺类、四环素类、利尿药等具有光毒性的药物和磺胺类、氯丙嗪等具有光变态反应性的药物后如果同时遭受日晒可引起炎症损害出现鼻子起皮。
肤质因素
干性肌肤或者混合肌肤的人们,由于肌肤很容易缺水,在敏感部位如鼻子处易出现鼻子起皮。
随年龄增长,皮肤水分逐渐变少,未能及时涂抹保湿霜也容易出现鼻子起皮。
就医
就医指征
门诊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鼻子脱皮长时间不能好转。
鼻部出现细小的鳞屑。
鼻部起皮伴有瘙痒、烧灼感等。
日晒后出现鼻部起皮。
接触酸碱物质后出现鼻部起皮。
急诊就医
接触强酸、强碱等物质导致大面积烧灼伤出现的脱皮,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就诊科室
出现鼻子起皮通常建议首先就诊于皮肤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什么时候出现鼻子起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吗?
出现鼻子起皮前是否有过面部的晒伤或外伤?
鼻子起皮是否伴有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糜烂?
既往出现过鼻子起皮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对什么物品过敏吗?是否是面部接触了某些物品后出现的脱皮,如面霜、化妆品?
使用某种护肤品或化妆品、日晒后会不会使鼻子红加重?
病史清单
是否有过度清洁皮肤、反复擤擦鼻子的情况?
家中有无类似情况等?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如非疾病状态通常无需进一步检查即可确诊,以及如有必要应进行哪些检查,如难以诊断者必要时可进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情况。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者的一般情况(精神状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等)先进行检查判断。
观察:医生会观察鼻部区域有无红斑、丘疹,以及面部其他区域、周身有无皮肤异常,必要时可能会观察鼻腔内部有无异常。
触诊:医生可能还会用手感受发红皮肤有无皮温升高、压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抽血检查血常规,用于判断是否有感染发生。
细菌及真菌镜检及培养
留取皮损内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用于了解有无病原体感染。
明确病原体的种类后,可根据感染的种类指导治疗。
变应原皮试和血清IgE检查
用于诊断变应性(过敏性)疾病,可检测患者是否存在过敏情况。
变应原皮试阳性和血清IgE上升提示存在过敏。
斑贴试验
适用于确定过敏的物质。
将可以过敏的物质制成试剂,放入斑试器内,贴在患者背部或前臂屈侧的正常皮肤上,做好标记,48小时到72小时看结果,
根据皮疹性质确定过敏物质及过敏程度。
组织病理学检查
用于判断部分疾病的性质,能观察鼻部异常组织内的细胞病理改变,可协助诊断。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直接接触容易诱发过敏的因素,如不食用明确过敏的药物或食物,避免接触强酸、强碱等物品。
平时不要用手挤压病变皮肤,也要避免经常触摸、刺激患处。
适度清洁与皮肤保湿
注意个人卫生,用温水洗脸,做好面部的清洁工作,尽量不要化妆,亦不可过度清洁。
睡前应彻底清除当天的化妆品。
对于皮肤屏障受损的情况,应注意皮肤保湿,避免进一步加重。
注意防晒
外出时注意防晒,避免长时间日光照射,以免诱发或加重症状。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轻微起皮不伴有其他症状时可以涂抹保湿霜缓解。
鼻子起皮伴有红肿、疼痛时,应找专业的皮肤科医师面诊,有时可以先冷敷来缓解疼痛症状。
清水清洗去除导致过敏或刺激性物质,可以缓解症状。
对因治疗
确定鼻子起皮的病因后可针对原发疾病进行对因治疗。
脂溢性皮炎
糖皮质激素通常在症状消退后即可停止使用,可改为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维持治疗,不建议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外用药。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出现激素依赖性皮炎、毛细血管扩张、多毛症、继发感染、皮肤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接触性皮炎
药物治疗为主,治疗的原则是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并积极对症处理。
日光性皮炎
外用药物包括炉甘石洗剂和/或糖皮质激素,具有消炎、安抚、止痛的作用。
有全身症状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维生素C、羟氯喹,严重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