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受损
概述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多经体检发现
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相关
常用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
定义
空腹血糖受损是葡萄糖调节受损的一种,属于糖尿病前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代谢状态分类(静脉血浆葡萄糖),将空腹血糖受损定义为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
发病情况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2021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显示,我国2021年年龄校正的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为2.2%,预估有2693.5万人。
病因
致病原因
空腹血糖受损的病因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易患,但起病和病情进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糖代谢异常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肥胖患者易患代谢综合征,可出现肥胖、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升高等表现。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增长、营养过剩、肥胖、体力活动不足、药物、毒物因素、压力增加、焦虑等。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
胰岛素抵抗: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等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与空腹血糖受损的发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年龄≥40岁。
体重指数(BMI)≥24 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缺乏体力活动者。
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黑棘皮病者。
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 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治疗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症状
主要症状
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的症状,多经体检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有轻微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就医
就医科室
内分泌科
体检结果显示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记录近期血糖值及测量时间,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现血糖异常是在什么时间?血糖值是多少?
是否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高脂血症等病史?
是否有服用糖皮质激素的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
影像学检查:肝胆胰脾双肾超声、眼底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降糖药:如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等。
激素类药物:如氢化可的松片、甲泼尼龙片、地塞米松片等。
精神疾病药物:如奥氮平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及冠心病等。
患有肥胖、高血压、冠心病或高脂血症等疾病。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一般没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轻微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实验室检查
空腹血糖
检查意义:了解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静脉血浆葡萄糖)。
检查注意事项:采样前需隔夜空腹8~10小时(即最后一次进餐结束之后至少8小时)。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检查前禁食8~10小时,检查前一天晚上12点以后禁食。
测试当天先抽取空腹血测定血糖水平。
葡萄糖75克,溶于250~300毫升温开水中,待融化后5分钟内喝完。
从第一口开始计时,测定2小时后血糖,或者分别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取血测定血糖水平。
试验过程中禁烟、酒、咖啡和茶,不做剧烈运动。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可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
其他
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
诊断标准
我国目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提出的糖代谢分类标准,空腹血糖受损指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空腹血糖≥6.1mmol/L且<7.0mmol/L。
鉴别诊断
糖尿病
相似点:二者空腹血糖均可升高。
不同点: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空腹血糖≥7.0mmol/L,或加上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或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糖化血红蛋白≥6.5%;若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需改日复查确认。
空腹血糖受损的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空腹血糖≥6.1mmol/L且<7.0 mmol/L。
治疗
一般治疗
医学营养治疗
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kcal(1kcal=4.184kJ),超重或肥胖者应减少500~750kcal。
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
运动治疗
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至少保持在150 分钟/周。
使超重或肥胖个体体质指数(BMI)达到或接近24kg/m2,或体重至少下降5%~10%。
、药物治疗
经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干预。
二甲双胍
适应症:是控制血糖的一线用药、尤其适用于血糖升高伴体重超重或肥胖的患者。
作用机制:二甲双胍通过减少肝糖原分解、增强外周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及对血糖的利用降低血糖。
禁忌症:对本品过敏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者,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和外伤等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痛、皮疹、体重改变、乳酸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预后
治愈情况
荷兰的一项研究显示,33%未经任何干预的IFG患者会在6年内转为糖尿病。
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甚至于药物干预可减少糖尿病发病风险。
危害性
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较正常人群更易患高血压、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如眼底微血管瘤)。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遵照医生或营养师制定的饮食治疗计划规律进食,定时定量。
多吃蔬菜,每日蔬菜摄入量500g左右,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在两餐之间适量选择水果,以低升糖指数水果为宜,如苹果、樱桃、梨等。
常吃鱼肉、鸡肉等,适量吃牛肉、羊肉等,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
注意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
烹调注意少油少盐。
运动管理
运动方式
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练太极拳、打乒乓球等。
最佳运动时间是餐后1小时(以进食开始计时)。
如无禁忌证,每周最好进行2次抗阻运动。
若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按具体情况选择运动方式。
运动强度
活动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每次30~40分钟,包括运动前准备活动和运动结束整理运动时间,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渐延长。
肥胖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
运动要循序渐进,选择合适的运动,并长期坚持。
随诊复查
定期复查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h血糖等。
服药患者遵医嘱复查,明确治疗效果及药物剂量是否调整,切勿自行增减剂量。
预防
合理膳食,避免暴饮暴食。
适量运动,防止肥胖。
戒烟、戒酒。
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人群应定期体检,定期监测血糖。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