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栓塞
概述
空气进入血管所导致的血管阻塞疾病,包括静脉和动脉空气栓塞
主要为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胸痛或者意识丧失、偏瘫等
常见的病因是手术、创伤、血管介入、机械通气和潜水等
主要进行体位调整、支持治疗和高压氧治疗等
定义
空气栓塞是空气进入脉管系统,空气随着血液循环,阻塞在重要的血管,如脑血管、心脏血管、肺动脉等,造成相应器官缺血缺氧。
少量的空气进入血液中,可以因肺毛细血管过滤而不造成临床症状,但是大量气体进入,超过了肺毛细血管过滤能力,则会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空气栓塞危害取决于注入空气的总量、速度及最终停滞位置。
分类
按照空气进入血管的不同进行分类。
静脉空气栓塞:静脉空气栓塞是指空气进入体静脉循环,并到达右心室和肺循环,又称肺空气栓塞。
动脉空气栓塞:空气进入动脉循环,可导致侧支循环不足的器官缺血,后果通常比静脉空气栓塞更严重。
病因
致病原因
动、静脉均可发生空气栓塞。最常见的病因是手术、创伤、血管介入,以及机械通气和潜水导致的气压伤。静脉和动脉空气栓塞的病因不同,具体取决于空气的入口。
手术和创伤
手术
相对来说,神经外科手术和耳鼻喉科手术比其他手术更容易发生静脉空气栓塞。
肺切除术、肺部经支气管镜和经皮穿刺活检、剖宫产、宫腔镜和腹腔镜操作等手术,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空气栓塞。
创伤
胸部或腹部的外伤,无论是开放性还是非开放性,都可以导致静脉破裂,空气自此进入静脉,引发静脉空气栓塞。
头颈部损伤、胸部和腹部受伤,也有可能引起动脉空气栓塞,这种空气栓塞往往是致死性的。
血管介入
插入和移除导管均有可能导致空气进入脉管系统引致空气栓塞。
经深静脉置入导管,如深静脉置管、血液透析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肺动脉漂浮导管等,可能导致静脉空气栓塞。
动脉导管置管、血管成形术导管置管、动脉介入治疗如主动脉球囊反搏等,有可能导致动脉空气栓塞。
机械通气
目前机械通气均为正压通气,而接受正压通气的患者存在肺气压伤风险,因此也有空气栓塞风险。如果肺血管破损,同时肺泡因气腔过度扩张而破裂,气体可能就会进入循环。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接受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和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
潜水
潜水员快速上浮且不呼气可导致肺内气体扩张,压力增加,容易造成肺泡破裂和肺静脉撕裂,气体经左心进入动脉后,导致动脉空气栓塞。
其他
可以导致空气栓塞的少见情况,包括分娩、性交、乘坐飞机等。
症状
主要症状
轻微的静脉空气栓塞很常见,症状很轻微,可以自行消失。严重的空气栓塞可出现下述表现:
呼吸困难:几乎100%发生,表现为急性发作的呼吸急促、喘憋,可能伴有胸骨下胸痛、头晕目眩等。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
胸痛、咳嗽:出现胸骨后不适、胸闷、胸部剧烈疼痛等症状,可有持续的咳嗽。
发绀:面色苍白,口唇和指甲青紫。
由于空气栓塞位置和严重程度不同,可能会出现下述表现。
烦躁不安:出现烦躁、易怒、极度恐惧,不配合治疗等情况。
昏迷: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甚至消失。
休克:多因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梗阻性休克所致,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发绀,少尿甚至无尿,全身皮肤可出现花斑。
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或者心动过缓,可能会发生多种心律失常。心率往往会快速变化。
急性心衰:突发的呼吸困难、胸痛、颈静脉明显凸起(怒张)、咯血、双下肢浮肿、肝脾快速肿大、不能平卧等。
心脏骤停:心脏突然停止跳动。
并发症
抽搐
系空气栓子导致急性脑血管病变,大脑局部供血异常引发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
急性脑梗死
急性心肌缺血/梗死
空气栓子使冠状动脉闭塞,引起急性心肌缺血,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样疼痛、胸闷、心悸等。
急性皮肤缺血
急性视网膜动脉栓塞
检查时可以看到视网膜动脉内气泡,患者会出现突然视力下降等表现。
急性肾血管栓塞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
造成急性肠管坏死,表现为剧烈腹痛、消化道出血,严重者出现肠道坏死穿孔。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空气栓塞属于急危重症,一般都在急诊科就医。
如果在有高危因素情况下突发胸痛、呼吸困难、躺平后不能呼吸、意识丧失、不明原因休克、突发心跳骤停等情况,必须怀疑空气栓塞的可能,立即送急诊科或者拨打120求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绝对卧床,家属安抚情绪。
一旦出现心跳骤停,立刻就地进行心肺复苏。
就诊应有家属陪伴,防止意外发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生症状的时间?
发病的症状是什么?
症状变化情况是什么?
症状持续时间多久?
症状加重和缓解因素是什么?
发生症状前有什么行为?
发生症状后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做了什么措施?
病史清单
是否有手术史?
做了什么手术?
是否有接受深静脉置管或动脉置管,安置和拔除是否顺利?
是否进行过潜水?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心肌损伤标志物、B型钠酸肽、动脉血气分析。
影像学检查:CTPA、MRI、V/Q扫描、血管超声、肺血管造影等。
心电图、心脏超声。
诊断
诊断依据
目前最佳的诊断依据是患者有已知的空气栓塞危险因素,且血管腔或器官内发现空气。但在等待诊断性影像学检查时,循环中的空气可能会被快速吸收,因此空气栓塞通常是依据包括临床怀疑度高并排除了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做出诊断。
病史
有神经外科手术、头颈外科手术、剖宫产等手术病史。
有可能损伤血管的创伤史。
有血管介入手术史。
有潜水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呼吸困难:几乎所有的空气栓塞都会发生呼吸困难,可能伴有头晕、胸痛、咯血、喘憋等症状,严重者有濒死感。
意识丧失:突发的意识丧失,可能伴有抽搐、肢体偏瘫等。
急性心肌缺血:突发的胸痛、胸闷、疼痛可放射至下颌、后背,严重者用硝酸甘油无法缓解,持续时间较长。
休克:突发的梗阻性休克,表现为血压迅速下降,意识丧失,少尿甚至无尿,四肢厥冷,全身散在花斑。
心律失常:突发的心律失常,过速或过缓,多种心律失常,严重者心搏骤停。
体征
静脉空气栓塞:空气团进入肺循环时喘气或咳嗽,空气被吸入血管腔时的吸吮音。以及在整个心搏周期均可闻及搅拌音。其他体征有呼吸过速、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低血压、哮鸣、湿啰音、颈静脉压升高和低氧性呼吸衰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空气栓塞可能伴有血小板计数下降。
血生化检查:根据对发生动脉空气栓塞的潜水员研究,会存在血清肌酸激酶异常升高。
B型钠酸肽:急性心衰患者会出现B型钠酸肽的明显升高。
心电图
空气栓塞患者的心电图通常显示窦性心动过速。静脉空气栓塞患者可能有明显的右心劳损,例如出现高尖p波、右束支阻滞和电轴右偏;动脉空气栓塞患者则可能出现非特异性ST段及T波改变、ST段压低(符合心肌急性缺血)或抬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超声及血管超声
用于检测心腔及大静脉中的空气。它们可能还会发现急性右心室扩张和肺动脉高压的证据。
影像学检查
CT:胸部CT可检出中央静脉系统、右心室、肺动脉或心脏中的空气栓子。脑CT可能显示脑实质内存在气体及弥漫性水肿。
MRI:脑MRI可能还会显示大脑动脉和静脉内有气体腔。
V/Q造影:与通气显像不匹配的肺段分布灌注缺损。
肺动脉造影:不是常规检查,但可能存在充盈缺损或血管闭塞。受累肺的其他表现包括血管呈螺旋状、逐渐变细,以及相对于未受累肺排空延迟。
其他检查
鉴别诊断
空气栓塞需要与所有突发的危及生命的心、脑、肺疾病相鉴别。
肺栓塞
相似点:都可表现为突发的右心衰竭和/或休克。
不同点:主要还是病史询问,肺栓塞往往有下肢静脉深静脉血栓病史、肿瘤病史、房颤等病史。
气胸
相似点:均可有突发的胸痛、呼吸困难。
不同点:通过胸片可以鉴别,气胸在胸片上可以看到胸腔内有气体。
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
相似点:均可出现喘憋、胸痛、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双肺可闻及满布湿啰音,有低氧血症,胸片可见肺门处蝴蝶样渗出。
不同点: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会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史,通常有器质性心脏病病史,在感染、寒冷等诱因下发作。
急性心肌梗死
相同点:均有胸痛、喘憋,可有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可以引发急性心功能衰竭,严重者可以休克、心搏骤停。
不同点: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前期大多会有心绞痛的病史,通过冠脉造影可明确。
急性脑卒中
相同点:均可出现突发的意识丧失、偏瘫、偏盲、偏身功能障碍等。
治疗
治疗目的:恢复组织血液供应,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
治疗原则:空气栓塞发病急,病情危重,只要在临床上有疑似空气栓塞患者伴有临床症状的,需要立即启动抢救措施,在救治过程中进一步评估。
一般治疗
怀疑空气栓塞时,应一边重摆体位,一边按需通过高流量氧气、机械通气来稳定气道和呼吸。应建立静脉通路,以便给予静脉补液、血管加压药,充分恢复组织灌注。
摆放体位
静脉空气栓塞采用左侧卧位、头低左侧卧位或头低脚高仰卧位。
动脉栓塞时采用仰卧位。
吸氧
所有疑似空气栓塞的患者都必须供氧,且应采用较高的吸入氧流量。
高压氧
对于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肺功能受损、神经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建议在解除病因后启动高压氧治疗,一般在症状发作后4~6小时受益较大。
机械通气
出现呼吸窘迫、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常需要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
补液
开放静脉通道,充分补液,血压降低者加用血管活性药。
以上措施可以增加血管内压力,避免气体继续进入脉管系统。
心肺复苏
对心搏骤停者,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镇静剂:对抽搐患者要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咪达唑仑、苯巴比妥等。
手术治疗
开胸手术:目的是排出冠状动脉和心腔内的空气。
经静脉导管抽气:已放置中心静脉导管且患者生命垂危可以尝试,但效果并不确切。
空气栓塞的正确处理方法是什么
空气栓塞的正确处理方法是防止空气继续进入血液循环,氧疗,导管抽吸以及心肺复苏。
1.防止空气继续进入循环:空气栓塞通常是由于患者进行肺穿刺活检,冠状动脉造影,宫腔镜手术,静脉滴注等多种检查,治疗时,空气进入血液循环所致。当空气栓塞发生时需立刻停止上述操作,避免空气持续进入血液循环。
2.氧疗:医源性空气栓塞或因潜水,跳水等运动引起的空气栓塞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吸入高压氧改善血氧饱和度,减小空气栓子体积。
3.导管抽吸:该操作主要用于处理心脏导管手术引起的空气栓塞,临床常用方式为使用心脏附近的导管抽吸空气,减少血液系统内空气量,能够改善空气栓塞的症状。
4.心肺复苏:当患者因空气栓塞出现低血压,严重心动过缓等症状时,需及时通过心肺复苏的方式压碎患者体内较大的空气栓子,并提高患者心输出量,改善患者症状。
患者出现空气栓塞后,需要及时到医院急救处理,医生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空气栓塞属于严重的疾病,虽经积极救治,仍然有导致患者死亡的可能。
过去报告的死亡率高达90%,但后来的研究显示死亡率为12%~30%。
存活患者中有43%在离开ICU时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截至6个月时,75%的存活患者最多仅有轻度失能。
预后因素
空气栓塞患者的预后与进入血管内的气体多少、栓塞发生位置等多种因素有关。出现以下情况,一般预后较差:
空气栓塞时心搏骤停。
收入ICU时简化急性生理功能评分Ⅱ评分≥33分。
高龄。
收入ICU时存在局灶性运动障碍。
急性肾衰竭。
机械通气时间超过5日。
脑影像学检查显示脑血管内空气。
危害性
空气栓塞可以导致猝死、心脑肾等终末器官的受损,危害严重。
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如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缺血/梗死、视网膜动脉栓塞、急性肾或肠系膜血管栓塞。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患者的居所应保持空气清新,适宜的温湿度。
戒烟酒。
避免强烈刺激。
运动管理
手术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遵医嘱下床活动。
非手术患者:可以正常运动,积极锻炼身体,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随诊复查
根据受损终末器官的情况安排,具体咨询医生。出现异常情况或原有症状加重及时就医。
复诊需要做的主要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CT检查、超声等。
预防
空气栓塞属于临床急症,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日常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从事潜水者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定,潜水前认真检查设备,避免使用不合格设备导致空气栓塞。
避免意外伤害,特别是胸腹部的创伤。
进行动、静脉穿刺操作,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留意身体情况,一旦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