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红
概述
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群,面部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斑片的现象
表现为双侧面部对称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斑片,伴有毛细血管扩张
主要是对症治疗,以改善面部症状和处理并发症为主
通过尽早治疗,一般情况下预后良好
定义
高原红是指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通常海拔>2500m)的人群,由于长期缺氧、强紫外线、寒冷、干燥等气候原因,导致皮肤角质层过薄,毛细血管扩张显露于表层,而出现面部对称性红色或紫红色斑片的现象。
发生机制
高原红的发生机制主要与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淤积,角质层受损、变薄等有关。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皮肤血管出现收缩、痉挛,之后机体为缓解缺氧的情况,会代偿性出现红细胞增多,毛细血管扩张,引起血液淤积。
随着海拔的升高,太阳辐射的透射率会大量增加,日光中紫外线的比例也增大,会引起面部皮肤角质层受损、变薄,皮肤屏障障碍,甚至引起日光性皮炎。
高原地区气温低,血液循环不畅,引起毛细血管瘀血;湿度低,风沙大,会引起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出现粗糙、干燥、脱屑等。
表现
高原红一般表现为面部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斑片。高原红的严重程度不同,其临床特征及伴随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
症状特征
高原红主要分布在双侧颧骨部,呈现团状、片状或网状的红色或紫红色斑片。高原红程度越重,斑片颜色越深。
寒冷、紫外线照射、缺氧等因素会加重高原红的症状。
可表现为面部皮肤干燥、脱屑、疼痛等,或伴有嘴唇或甲床发绀。
伴随症状
伴有低温暴露史,局部皮肤水肿、结节,感觉异常、灼痒、胀痛、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浅溃疡,渗出浆液等,可见于非冻结性冻伤。
伴有日光暴露史,暴露部位皮损较重时可出现水肿、水疱,可破溃结痂,局部可自觉灼痛,可见于日光性皮炎。
伴有头痛、心悸、胸闷、气短、厌食、恶心、呕吐等,可见于急性高原反应。
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呕吐多呈喷射状,出现嗜睡、神情萎靡甚至昏迷等,可见于高原脑水肿。
原因
高原红主要是由于非疾病因素,如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等导致的。不仅会引起高原红的症状,甚至会引起更加严重的高原疾病,如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等。而某些疾病因素可能会加剧高原红的症状,如非冻结性冻伤、日光性皮炎等。
疾病因素
非冻结性冻伤
当反复暴露于低温时,毛细血管循环障碍,血液运行不畅,加重面部毛细血管血液淤积,从而加重高原红的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局部皮肤红斑、水肿、结节、感觉异常、灼痒、胀痛、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浅溃疡,渗出浆液。
日光性皮炎
当长时间暴露于紫外线时,会引起表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黑素合成加快等反应。面部毛细血管也会扩张,引起血液淤积,从而加重高原红的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暴露部位弥漫性红斑,呈鲜红色,边界清楚,皮损较重时可出现水肿、水疱,可破溃结痂,局部可自觉灼痛。
非疾病因素
引起高原红的非疾病因素主要与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有关。
环境因素
缺氧:长期处于缺氧环境下,机体会代偿性增加红细胞数量,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引起面部血液淤积,产生高原红的症状。
强紫外线照射:长期处于强紫外线照射下,会损伤面部皮肤角质层,引起角质层变薄,毛细血管显露,产生高原红的症状。
寒冷: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下,血液循环不畅,面部毛细血管血液淤积,产生高原红的症状。
生活习惯
当生活中保暖不够、防晒不足时,皮肤就更容易受到寒冷和紫外线等因素影响,从而产生高原红的症状。
就医
一般的高原红患者,若无明显的不适,可无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即可。若高原红的症状持续加重,同时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伴局部皮肤水肿、结节、灼痒、胀痛、水疱,渗出浆液等症状。
伴日光暴露部位出现水肿、水疱,局部可自觉灼痛等症状。
伴头痛、心悸、胸闷、气短、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以下情况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出现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症状。
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昏迷等症状。
出现心悸、胸闷、气短、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等症状。
就诊科室
出现高原红时,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皮肤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可能需要相应科室就诊:
伴局部皮肤水肿、结节、灼痒、胀痛、水疱,渗出浆液,或日光暴露部位出现水肿、水疱等症状,需就诊于皮肤科。
伴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症状,可能需要就诊于呼吸内科或急诊科。
伴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昏迷,可能需要就诊于神经内科或急诊科。
伴心悸、胸闷、气短、下肢水肿等症状,可能需要就诊于心血管内科或急诊科。
由于导致高原红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高原红出现时有无诱因(如高原地区居住或旅游史,长期处于寒冷、缺氧或强紫外线的环境中)?
高原红是发生于单侧面部还是双侧面部?
高原红开始出现的时间?持续多久了?
什么情况下会诱发高原红出现或加重?什么情况下高原红会缓解?
是否有局部疼痛或瘙痒?
是否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厌食、恶心、呕吐等)?
病史清单
既往有无非冻结性冻伤或日光性皮炎等?
近期有没有采取过相关治疗?是否可以改善症状?
家里其他人是否有高原红的症状?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
视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部高原红的颜色深浅程度、毛细血管扩张情况;面部皮肤有无干燥、脱屑、水肿、水疱等。
触诊:医生会用手触摸面部皮肤的温度,有无疼痛等;按压有无下肢水肿;触诊脉率是否过快或过慢、是否心律不齐;是否可触及肝脏、脾脏;颈静脉有无怒张等。
叩诊:心脏叩诊是否有心脏扩大;叩区生理反射(如肱二头肌反射、膝反射等)是否消失,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Oppenheim征)是否存在等。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听诊器聆听患者支气管呼吸音是否正常,有无干湿啰音;心音有无异常、有无心脏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
心衰标志物检测:可明确是否有心力衰竭。若N末端B型利钠肽原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心脏衰竭。
肝肾功能:可明确是否存在肝肾功能损伤。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肝功能受损;若出现血肌酐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肾脏损害。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明确是否存在心脏疾病。若超声心动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提示可能存在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脏病。
头颅CT检查:可明确是否有颅脑疾病。若头颅CT检查示局限性或弥漫性低密度区,脑沟变窄,甚至消失,提示可能有高原脑水肿。
心电图:可明确心脏是否有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若心电图示心率增快或心率失常,右心室肥大,提示可能有高原心脏病。
其他检查
缓解与治疗
出现高原红,若症状轻微,无明显其他不适,脱离高原环境即可逐渐缓解。
若高原红症状较重,且持续加重,伴有其他表现,如头痛、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和防晒,出门尽量做好物理防晒(如戴帽子、打伞等)和化学防晒(如涂抹防晒霜)。
生活中避免长期处于寒冷或炎热的条件下,洗脸时尽量用温水。
保持皮肤水分充足,可适当涂抹乳液或霜类护肤品。
饮食方面
规律合理饮食,避免挑食,可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牛奶等),适量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注意避免光敏性蔬菜的摄入),补充维生素的摄入。
心理护理
适当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情,注意避免紧张及情绪较大的波动。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应用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治疗方式来进行改善。
一般治疗
休息: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
氧疗: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改善缺氧的症状。若氧疗无效时,立即转送到海拔较低的地区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
单纯高原红:目前暂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伴急性高原反应:高原红属于慢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不出现急性高原反应,仅有极少数患者出现。若出现可采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改善增加肺通气功能,改善缺氧症状;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头痛;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改善恶心、呕吐等。
伴高原脑水肿:脱水药联合利尿药,如甘露醇和呋塞米可以降低颅内压;激素,如地塞米松可以改善脑水肿症状。
手术治疗
若高原红的症状持续不缓解甚至加重,可采用手术治疗,如强脉冲光、激光等。
强脉冲光:强脉冲光可使血红蛋白变性、血管壁破坏,从而达到封闭面部血管,改善高原红症状的作用。具有疗效可靠、安全、不良反应较轻等特点。
激光:染料激光可以消除面部扩张的毛细血管,改善皮肤潮红和红斑的症状。不良反应是可能会引发紫癜和萎缩性瘢痕。
其他治疗
高原红还有其他治疗方法,如针刺截断术、冷冻等方法,但是因其容易反弹,且易产生皮肤色素改变及瘢痕等,目前在临床上已经逐渐被淘汰。
对因治疗
有些疾病可以加重高原红的症状,如非冻结性冻疮、日光性皮炎等。以下仅针对常见疾病举例:
非冻结性冻疮
治疗主要以舒张血管、促进愈合、防治感染为主。
日光性皮炎
治疗主要以消炎、止痛为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