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病
概述
溃疡病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俗称,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溃疡病是一种慢性病,一般少则几年,多则十余年甚至几十年。它的发作呈周期性,发作期和缓解期交替出现,而且发作期间腹痛具有一定的规律。
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胃肠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胃溃疡也不例外。在幽门螺杆菌的作用下,胃黏膜的损伤机制和保护性机制失衡,导致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
2.不良的饮食
食物进入人体后,最先影响的就是我们的胃,当患者饮食不当时,饥饱不均、暴饮暴食、生冷刺激等就会引起胃液分泌失调,从而引发溃疡病。
3.精神因素
胃肠疾病和我们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当患者处于过度紧张或焦虑的状态时,就会引起大脑皮层过分活跃,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病发。
4.药物刺激
许多胃溃疡患者在发病前都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史,这类药物会刺激我们的胃黏膜,对其造成损伤,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溃疡病。
症状
上腹部疼痛,位于剑突(心窝)下或上腹部中线周围,呈烧灼性、啮咬性或饥饿性钝痛、胀痛或隐痛。但有时也仅局限于胸腔下部。疼痛发生后会持续半小时到三小时。一阵阵的疼痛时发时消,经过历时数周的间歇性疼痛后,会出现一段短暂的无痛期。胃溃疡多在饭后半小时至2小时内发生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则在饭后2~4小时内开始疼痛,直至下次进食才能使疼痛缓解,且常于夜间发作。这种疼痛与饮食有关,常因饥饿、服药、酸性食物或饮料而诱发。疼痛可以因进食、饮水、服用碱性食物(如馒头)而缓解。
检查
1.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
2.X线钡餐检查
(1)龛影为溃疡病的直接征象。切线位,龛影凸出于胃内壁轮廓之处,呈乳头状或半圆形;正位,龛影为圆形或椭圆形,其边缘光滑整齐。
(2)龛影周围黏膜纹:切线位,龛影与胃交界处显示1~2mm的透明细线影,见于龛影的上缘或下缘,或龛影的整个边缘。
(3)“狭颈征”:切线位,龛影口部与胃腔交界处有0.5~1cm一段狭于龛影的口径,称为“狭颈征”。
(4)“项圈征”:在龛影口部有一边缘光滑细线状密度减低区,如颈部戴的项圈。
(5)龛影周围的“日晕征”:正位,龛影周围有宽窄不一致的透亮带,边缘光滑。
(6)以龛影为中心的黏膜皱襞纠集;呈放射状分布,其外围逐渐变细消失,为慢性溃疡的另一征象。
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是溃疡病的四个主要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是溃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大约1/3的患者有出血史,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比胃溃疡患者更易发生出血,出血速度缓慢或量较小患者主要表现为解黑大便(柏油样便或咖啡色便)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出血量多且急时则表现为呕血,随后即可出现柏油样便。
当溃疡病灶向深部发展并穿透胃壁或十二指肠壁时则发生穿孔,穿孔后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可能渗入腹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需进行外科手术修补。
幽门位于胃和十二指肠的交界处,是胃的出口。幽门梗阻多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或幽门溃疡,由于溃疡周围组织炎症、充血和水肿或反复溃疡发作,局部瘢痕形成和收缩,使幽门排出道狭窄。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餐后加重,频繁呕吐,呕吐后可缓解,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
有少部分的胃溃疡可以发生癌变,而十二指肠溃疡则很少癌变。
治疗
溃疡病的治疗应做到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治本与治标相结合,药物治疗与饮食调节相结合,心疗与体疗相结合等。临床上应做到:①消除症状;②促进溃疡愈合;③防治并发症;④预防溃疡复发。
1.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
可分为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两大类,主要起缓解症状和促进溃疡的愈合的作用,常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配合使用。
3.幽门螺杆菌治疗
常用四联/三联抗幽门螺旋杆菌疗法。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2种抗生素分两次服,连服14天
4.药物性溃疡
应立即停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直接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必要时增加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PPI。
胃溃疡病人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怎么治疗
胃溃疡病人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类人体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导致自身免疫异常的反应性关节炎,患者常见症状有关节肿胀、疼痛等,该疾病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治愈,常用治疗药物包括抗感染药物、抗炎止痛药如塞来昔布及其他对症治疗药物。
确诊风湿性关节炎的胃溃疡病人使用药物治疗前需排除药物禁忌证,比如活动胃溃疡患者禁止使用布洛芬、双氯芬酸等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时积极治疗胃溃疡。
药物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建议确诊风湿性关节炎的胃溃疡患者至正规医院风湿免疫科进行咨询,勿自行服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并发症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