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胎记
概述
多见于婴儿血管瘤、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鲑鱼色斑等疾病
胎记扩大、出现并发症、有美容追求者,建议就诊
结合不同的病因与病情,选择药物、激光、手术等治疗措施
经过治疗,多数红色胎记可消除
定义
胎记指出生时发现皮肤表面有形状和颜色异常。
红色胎记指出生时或出生后皮肤出现红色斑片或斑块,多指皮肤脉管组织肿瘤性疾病,最常见于血管瘤、毛细血管畸形等疾病。
红色胎记一般在出生即可出现,也可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出现,少数胎记可能自行消退或变淡,也可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生长。
发生机制
红色胎记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主要与皮肤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结构畸形或异常增生有关。
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
基因突变: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常染色体5q的杂合子缺失。
胎盘绒毛微血管脱落种植:怀孕期间进行绒毛活检致绒毛微血管内皮细胞脱落,通过脐循环种植在胎儿体内并异常增生。
缺氧:胎儿缺氧可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酶类、细胞因子异常表达:血管瘤内高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IV型胶原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促进细胞外基质重塑和细胞增殖。
脉管畸形
毛细血管畸形:毛细血管畸形类疾病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RASTA基因突变导致脉管壁细胞迁移、分化、成熟、黏附功能异常。
静脉畸形: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基因上酪氨酸激酶功能区突变,导致静脉结构异常。
表现
红色胎记的主要表现是出现不同特点的皮肤改变,观察红色胎记的外观、持续时间可帮助判断病因。
症状特征
红色胎记的外观
最初初期表现为充血性、擦伤样或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片,3个月后逐渐变为明显隆起皮肤表面,形成草莓样斑块或肿块,压之不褪色,需考虑婴儿血管瘤
好发于颜面、颈部的淡红或暗红色斑疹或斑片,形状不规则,压之部分或完全褪色,可随年龄增长而颜色变深,亦可高出皮面,发生结节状皮损,需要考虑毛细血管畸形,又称鲜红斑痣或葡萄酒色斑。
皮损为柔软的皮下肿块,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出皮面呈结节或分叶状,边界不甚清楚,表面光滑,皮损可呈鲜红、暗红及紫蓝色,常可压缩,状如海绵,单个或多个,需考虑静脉畸形,又称海绵状血管瘤
界限不太规则或清晰的淡粉红色斑片,颈后部最常受累,需要考虑鲑鱼色斑。
红色胎记的持续时间
多发生在1岁以内,可在数年内消退,需考虑婴儿血管瘤。
出生时即可存在,一般无法自行消退,需考虑毛细血管畸形。
出生时即存在或生后逐渐发生,在1年内逐渐增大,亦可逐渐缓解,但难以完全消退,需考虑静脉畸形。
出生时即可出现,几个月内消退,需要考虑鲑鱼色斑。
伴随症状
瘙痒:各类型的红色胎记本身很少见瘙痒,但是因为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后,可引起瘙痒。
溃疡:婴儿血管瘤增殖期、发生在足部和小腿的鲜红斑痣可出现溃疡破溃。
视力下降损伤:眼周血管瘤可侵犯或压迫眼睑、眼球及眼外肌,造成视力受损。
原因
红色胎记主要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性疾病、血管畸形疾病等引起。以下仅枚举出可能导致红色胎记的部分疾病,不代表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疾病因素
婴儿血管瘤
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为特点,是发生在皮肤和软组织的良性肿瘤。
婴儿血管瘤多在出生1周至1个月内出现,女性好发。
鲜红斑痣
又称葡萄酒色斑,是常见的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出生时即可存在。好发于颜面、颈部,也可发生于其他任何部位。
海绵状血管瘤
是一种静脉先天畸形,出生时即存在或生后逐渐发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亦可累及黏膜。
鲑鱼色斑
属于微静脉畸形,也称为“鹳咬痕”、“天使之吻”,是一些或深或浅的红色斑纹,最常见于婴儿的鼻梁、额头下部、上眼皮、脑后以及颈部,在浅肤色人种的婴儿身上尤为多见。
就医
出现红色胎记,可先观察,若胎记面积较大、生长迅速,或者伴有其他并发症,应该及时就诊。就诊时需要询问症状、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还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医学检查。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红色胎记生长迅速,范围大、数量多并无法自行消退。
出现破溃,甚至伴有感染。
伴随其他明显不舒服或者并发症。
有美容需求。
就诊科室
出现红色胎记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皮肤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红色胎记什么时候发现的?是单个皮损还是多个皮损?
持续多久了?面积是否逐渐扩大?
有没有瘙痒、局部皮肤感觉异常?
眼部胎记是否影响视力?
有没有其他不舒服?
病史清单
孕检时有无进行绒毛膜穿刺史?
怀孕期间是否发生过严重的宫内缺氧?
婴儿出生时是否有挤压伤
直系亲属有无相关胎记病史?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如皮肤镜、彩超、CT或MRI等。
查体
发现红色胎记后,主要观测其分布部位、外观(大小、形状、颜色),是否伴有破溃、红肿,有无压痛。
辅助检查
医生在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后,会安排一系列相关检查。
皮肤镜检查
怀疑血管瘤时,皮肤镜下可见界限清晰的红色血管腔隙。
彩超
彩超主要用于了解红色胎记的范围及血供情况。
组织活检
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在一些症状不典型难以进行区分的情况下需行活检明确病因。
CT/MRI
如位于头皮、骶尾部及重要器官周围的瘤体需做CT/MRI检查,了解是否累及周围组织器官。
眼底检查
伴结膜、虹膜及脉络膜血管畸形可继发青光眼或视网膜剥离,因此眼周附近的胎记,需进行眼底检查。
缓解与治疗
出现红色胎记,若无严重并发症,可以先密切观察,1岁以内可以暂不进行特殊治疗,有可能会自然消退。若孩子长大时,胎记仍未消退,建议就诊治疗,以保证孩子身心健康。
缓解措施
红色胎记的患者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是婴幼儿或者低龄儿童,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生活管理
提供患儿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患儿有良好睡眠。
患儿衣物应穿着柔软、舒适、宽松,床单清洁、平整。
饮食管理
饮食无特殊要求,遵循正常饮食即可。
皮肤护理
为患儿勤剪指甲,防止患儿搔抓患处,应避免摩擦,防止破损继发感染。
对于儿童,叮嘱孩子不要抓挠胎记处。
心理管理
对于已经有一定美观意识的孩子,应该进行疏导,避免孩子因为美观问题而自卑、抑郁。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止痒
红色胎记一般没有瘙痒,若伴有感染时出现瘙痒,可以外用抗生素软膏进行治疗,如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较大差异。
婴儿血管瘤
浅表型婴儿血管瘤可尝试外用药物治疗,常用β受体阻断剂类。
浅表型婴儿血管瘤增殖期、消退期后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及血管瘤溃疡,可考虑激光治疗,常用脉冲染料激光。
高风险婴儿血管瘤(快速增殖或严重影响重要器官功能)或局部治疗无效者,可考虑系统治疗。一线治疗为口服普萘洛尔,有禁忌证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局部注射、栓塞、手术等治疗。
鲜红斑痣
可用脉冲染料激光或光动力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
局部束缚是长期管理的基础方法。治疗可用局部注射、栓塞、介入或手术等。治疗无效时可用西罗莫司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