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概述
一组罕见的组织细胞增殖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突眼、尿多等症状
目前致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基因突变有关
一般需通过手术治疗、化疗来改善症状
定义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曾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组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多发于小儿的一组组织细胞增殖性疾病,受累器官越多,预后越差。
朗格汉斯细胞是一种起源于髓样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多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中。朗格汉斯细胞密度因部位、年龄和性别而异,一般面颈部较多而掌跖部(手掌、足底)较少。
分型
根据受累器官或系统个数分为单系统型和多系统型。
单系统型为单器官或者是单系统受累,又可细分为单系统单部位型和单系统多部位型这两种。
多系统型为多个器官或系统受累,同时根据有无血液系统和肝脾受累又分为危险器官受累(高危组)和不伴危险器官受累(低危组)两类,高危组患儿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发病情况
本病属于罕见病,男性稍多,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
病因
致病原因
目前,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免疫、基因突变有关。
免疫因素
研究显示免疫失调与本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基因突变
目前大概有50%的患者可在病变组织中发现BRAFV600E突变。
在BRAF野生型患者中,33%~50%可以发现MAP2K1突变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其他基因突变。
高危因素
父母若为近亲结婚,可能增加孩子患本病的概率。
成年人长期吸烟,可增加患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概率。
发病机制
由于人体免疫功能失调造成单核巨噬细胞发育成朗格汉斯组织细胞。这些细胞会在皮下组织、骨和全身各个脏器中分布,异常成堆增生,然后侵犯皮下组织、骨或各脏器,从而出现临床症状。
症状
主要症状
由于患者受累器官、部位以及年龄的不同,本病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常见症状如下。
发热
发热是本病的常见症状,患者会出现周期性或持续性高热
皮疹
常见于<1岁的婴儿。
皮疹主要分布于患者的躯干、头皮和发际。
初起是淡红色丘疹,然后发展成出血性或湿疹样皮脂溢出样皮疹,接着结痂,结痂脱落后留有白斑。
口腔及眼耳鼻喉病变
常出现突眼、牙龈肿胀、牙齿松动、顽固性中耳炎伴外耳道皮疹等典型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垂体,患者可出现尿崩,如极度口渴、大量排尿等症状。
当合并脑实质损害,患者还会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和走路不稳、易跌倒等症状。
小儿还可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如生长迟缓、性早熟、性晚熟等。
呼吸道症状
症状轻时患者会出现咳嗽,严重者会出现憋喘、发绀,甚至反复气胸发作。
肝脏损伤症状
肝脏受损会出现黄疸和水肿等症状。
骨质损害症状
颅骨、四肢骨、脊柱、骨盆等会出现疼痛及肿块,可以发生病理性骨折
眼眶骨质病变导致的突眼为小儿的典型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儿科
婴幼儿若出现发热、皮疹、突眼、尿多等症状,应前往儿科就诊。
皮肤科
患者若出现皮疹等症状,可前往皮肤科就诊。
耳鼻喉科
患者出现外耳道溢脓、外耳道皮疹等症状,可前往耳鼻喉科就诊。
骨科
患者若出现骨科疼痛、骨骼触及肿块等症状,也可前往骨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就医时穿着容易穿脱的衣服,以方便进行相应检查。
可详细记录出现过的症状,以及发生症状的时间、诱因等,以供医生诊断时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过发热症状吗?最高发烧到多少度?服用退热是否有效?
皮疹症状出现多久了?
是否有骨周肿胀或肿块?
是否出现过咳嗽、喘憋等症状?
是否出现过极度口渴、大量排尿等情况?
孩子是否有生长缓慢、吞咽困难、易跌倒等情况?
病史清单
孩子父母是否为近亲结婚?
成人患者是否有长期吸烟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
影像学检查:超声、X线、CT、MRI
其他:病理检查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儿父母为近亲结婚。
成年患者有长期吸烟史。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突眼、尿多等症状。
还可能伴有骨骼疼痛、骨骼肿胀、咳嗽、牙龈肿胀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了解血细胞、血小板变化情况。
多见不同程度贫血,重症患者可见血小板降低。
血液生化
检查是否有肝损伤尿崩症
肝酶和胆管酶增高可能代表肝脏受累,尿崩患者可有血钠升高,尿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确定骨骼系统是否受到累及。
患者全身骨质均可以发生破坏,病变特征为溶骨性骨质破坏。
CT
肺部是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器官之一,CT检查有助于明确肺部病变情况。
CT检查可以发现肺野透亮度减低,呈毛玻璃状,两肺弥漫网状或网点状阴影的典型表现。
头颅MRI
有助于了解脑部病变尤其是蝶鞍部病变。
一般做MRI检查的时间较长,孩子在做检查前,应该做好排便、排尿的准备工作。
超声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对肝脾受累及包块性质的检查有重要意义。
如果肝脾受到累及,可见肝脾肿大
病理学检查
为诊断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金标准”。
光镜下分化较好的组织细胞增生是本病的典型病理表现,此外,还可见泡沫样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多脂质性的组织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形成嗜酸细胞肉芽肿,增生中心可见出血和坏死。
除了上述光镜下特点外,确诊还需要免疫组化检查,巨细胞的CD68、CD1a、S100及langerin(CD207)均为阳性。
电镜检查可见朗格汉斯巨细胞,胞浆中可见被称为朗格汉斯颗粒或者Birbeck颗粒的散的细胞器。
鉴别诊断
幼年黄色肉芽肿
相似点:均可见头皮、躯干、四肢出现黄色丘疹
不同点:幼年黄色肉芽肿的丘疹一般可自行消退,且没有发热症状,而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发生丘疹时一般伴有发热症状,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Erdheim-Chester病
相似点:都会出现骨骼受累、咳嗽、憋喘、多饮、多尿等症状。
不同点:本病变组织中CD1a、CD207均为阴性,同时电镜下无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
未定类树突细胞肿瘤
相似点:病理检查CD1a都为阳性。
不同点:未定类树突细胞肿瘤在电镜下无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特征性的Birbeck颗粒。
治疗
本病临床表现差异极大,医生会根据年龄、不同的疾病分层(单系统或多系统、低危或高危)以及疾病受累部位等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
保持皮肤清洁,疱疹部位的皮肤避免抓挠、刺激。
如果皮肤破溃处出现发红、疼痛、化脓等继发感染的症状,可遵医嘱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
成人患者如单独肺部受累,部分患者通过戒烟可以改善症状。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在采用药物治疗时,医生会针对不同年龄患者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准确的剂量,应严格遵医嘱用药。
BRAF抑制剂
能够抑制BRAFV600E的活性。
存在BRAFV600E突变者可以使用BRAF抑制剂维莫非尼
髓系肿瘤药物
多系统受累的患者以全身治疗为主,目前的治疗方案多采用针对髓系肿瘤的药物组成。
常用药物包括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等。
联合化疗药物
多系统受累者应进行系统性的联合化疗,以减少疾病的复发率以及改善长期预后。
常用药物包括长春花碱、泼尼松、6-巯基嘌呤等。
一定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化疗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指(趾)端麻木、四肢疼痛。
免疫调节剂
在化疗的同时可加用免疫调节剂,可减少化疗的毒副作用,改善免疫功能。
常用药物有胸腺肽、α-干扰素环孢素
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肝肾功能,防止肝肾损害。
手术治疗
局部骨嗜酸细胞肉芽肿可通过手术刮除骨病灶。
适用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引起的单一部位骨骼损害。
预后
治愈情况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预后与多因素有关,如发病年龄、受累器官多少、器官功能损害程度及初期治疗反应等。
患儿年龄越小,受累器官越多,预后越差。
年龄>5岁的患儿,若为单纯骨损害多可自愈。
如仅皮肤、骨骼受侵犯时患者预后较好。
如肺、肝、脾、骨髓等器官受到侵犯且对初期治疗反应较差者预后差。
危害性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骨骼畸形、皮疹等症状,影响身体健康及外观。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患儿如伴有生长发育障碍、尿崩等症状,可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日常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如果患者骨组织受到侵犯,要注意减少活动,避免磕碰,防止外伤,可以给予夹板、扶托固定。
保持环境安静,温度适宜,避免强光刺激,确保患者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
饮食管理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采取少量多餐的就餐形式。
饮食宜清淡(少油、少盐、少糖),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硬、冷、油煎食物。
哺乳期婴幼儿应保证充足营养,母乳量不足可加配方奶,先喂母乳,根据母乳量的多少以及患儿的食量,再添加适量的配方奶。
皮肤管理
皮疹者要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勤换内衣、裤,最好穿易穿脱、纯棉、柔软、宽松的衣服。
保持床铺的清洁平整。
避免用肥皂或含有香精的沐浴露清洁皮肤,以免刺激皮肤。
洗完澡后可以涂抹小儿专用保湿霜,以缓解皮肤干燥带来的不适。
剪短指甲,必要时可以包裹双手,以防皮疹被抓破,造成感染。
病情监测
居家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发热、皮疹、咳嗽、气促、外耳道溢脓等症状等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可详细记录症状变化情况,以便在复诊检查时作为医生的参考资料。
随诊复查
患者接受治疗后,建议听从医生安排进行长期规律的门诊复查。
如果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等情况时,建议及时就诊。
预防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因尚不明确,无有效预防措施,但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患病概率。
避免近亲结婚。
成年人建议戒烟,有助于降低患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概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