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疹
概述
梅毒疹是梅毒常见的皮肤黏膜损害
表现复杂多样,常为全身性、多形性皮疹
由于感染梅毒螺旋体而致病
既往有高危性接触,近期皮肤出现皮损,应及时就医
定义
梅毒疹由患者感染梅毒螺旋体所导致,是梅毒常见的皮肤黏膜损害。
临床上广义的梅毒疹是指梅毒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所伴随的皮肤表现,而狭义的梅毒疹是指二期梅毒疹,即二期梅毒所伴发的皮肤表现。本文着重于广义梅毒疹的介绍。
梅毒疹临床表现多样,与许多疾病的皮损表现类似,常被称为“万能模仿者”,误诊率较高。
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疹的首选药物。
梅毒疹经正规治疗可以明显控制,预后良好。
患者治疗不及时,会引起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发生机制
梅毒疹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皮肤黏膜病变,梅毒螺旋体中的粘多糖酶可能与其致病性有关。
人体的皮肤、主动脉、眼、胎盘、脐带等富含粘多糖。
梅毒螺旋体与富含粘多糖的皮肤等组织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可借其粘多糖酶吸附到上述组织的细胞表面,分解粘多糖造成组织血管塌陷、血供受阻,继而导致皮肤等组织出现坏死、溃疡等病变。
梅毒螺旋体可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从而引起全身的皮肤黏膜及系统损害。
表现
梅毒疹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病程的不同而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有很大的差异。梅毒疹多可自行缓解消退,但不代表自愈,仍需要积极治疗。
该病可伴发心血管、神经、眼睛、骨骼、内脏等系统损害的表现。
症状特征
根据梅毒传播途径的不同时刻分为获得性(后天)梅毒和胎传(先天)梅毒,根据病程的不同可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
获得性梅毒的皮肤表现
一期梅毒
一期梅毒的皮肤表现为硬下疳,一般发生于梅毒感染后的3~4周。
硬下疳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生殖器上出现一个或数个无痛性的溃疡。典型的硬下疳早期为小红斑,迅速发展为无痛性红色丘疹,数天内丘疹发展为硬结,表面发生坏死形成直径约1~2厘米的圆形或类圆形无痛性溃疡。
这种溃疡质地较硬,触之如软骨样硬度,无压痛,境界清楚,周边水肿并隆起,基底平坦呈肉红色,表面可有浆液性的分泌物。
男性多见于阴茎冠状沟、龟头、包皮及系带,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唇系带、会阴及宫颈。
典型的皮损需与软下疳相鉴别,后者为明显疼痛的化脓性溃疡,病原菌为杜克雷嗜血杆菌。
有部分患者的皮肤损害表现为生殖器黏膜糜烂或多发性溃疡,合并细菌感染时皮损可出现脓性分泌物或疼痛。此时需与生殖器疱疹相鉴别,需尽早完善梅毒螺旋体及单纯疱疹病毒的检测,明确诊断后对因治疗。
二期梅毒
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梅毒螺旋体入血形成菌血症,引起皮肤及系统损害,称为二期梅毒。二期梅毒常见的皮肤黏膜损害可表现为二期梅毒疹和扁平湿疣。常发生于硬下疳消退后3~4周后(感染的9~12周后),少数患者可与硬下疳同时出现。
二期梅毒疹皮损内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强,不经治疗可持续数周后可自行消退。
皮损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斑疹、丘疹、斑丘疹、斑块、结节、脓疱、溃疡及红斑等,通常以一种类型皮损为主,常全身泛发,可累及掌跖部位,不痒或轻微瘙痒。
二期梅毒疹表现为红色斑块或结节时,常误诊为皮肤淋巴瘤。
体质衰弱者可表现为脓疱性梅毒疹,表现为红色基底上的脓疱,可伴有溃疡或瘢痕形成。
掌跖部位的梅毒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为绿豆至黄豆大小、铜红色的斑疹或斑丘疹,常有领圈样脱屑,相互不融合。
扁平湿疣是二期梅毒疹的特殊类型,一般不能自行消退,皮损内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强,需积极治疗。
皮损表现为肉红色或粉红色的肥厚扁平丘疹或斑块,无蒂,表面湿润,可有糜烂及轻度结痂。
好发于肛周、外生殖器、会阴、腹股沟及股内侧等部位。
需与尖锐湿疣相鉴别:扁平湿疣梅毒化验呈阳性,而尖锐湿疣为阴性。
二期梅毒发生于黏膜部位的损害,多见于口腔、舌、咽、喉或生殖器黏膜。
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境界清楚的红斑、水肿、糜烂,表面可覆着白色的薄膜状分泌物。
少数患者表现为生殖器硬性水肿。
三期梅毒
结节性梅毒疹是梅毒的特征性损害之一。
好发于头面、肩背及四肢伸侧。
典型皮损变现为直径0.2~1厘米的簇集分布、环状分布或不规则分布的铜红色结节,表面可有脱屑或坏死,皮损可融合。
新旧皮损可此起彼伏,迁延数年,常无自觉症状。
梅毒树胶肿又称为梅毒瘤,是三期梅毒的标志,也是破坏性最强的一种皮损。
好发于小腿,少数可发生于骨骼、口腔、上呼吸道黏膜及内脏。
三期梅毒发生于口腔等黏膜损害常表现为坏死、溃疡,并在不同部位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口腔黏膜损害导致发音困难及进食困难,眼部黏膜损害导致眼痛及视力下降或模糊,甚至失明。
先天梅毒
先天梅毒可分为早期先天梅毒、晚期先天梅毒和先天潜伏梅毒。也可累及皮肤黏膜,但不发生硬下疳。
早期先天梅毒
早期先天梅毒的皮肤损害多在出生后3周后出现,少数出生时即有。
皮损与上述二期获得性梅毒的皮肤表现相似。
口周及肛周常常形成皲裂,愈后留有放射状瘢痕,具有特征性。
晚期先天梅毒
晚期先天梅毒一般5~8岁发病,13~14岁相继出现各系统表现。
伴随症状
梅毒螺旋体可随淋巴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累及各系统脏器,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多发性硬化性淋巴结炎
该症状由梅毒螺旋体经淋巴系统侵害淋巴结引起。
一期梅毒可引起单侧或患处附近的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二期梅毒、早期先天梅毒可常可引起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梅毒性秃发
该症状是二期梅毒具有特征性的表现,由梅毒螺旋体侵犯毛囊造成毛发区供血不足所导致。
常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脱发,呈虫蚀状,头发稀疏,长短不齐。
秃发非永久性,及时治疗后毛发可再生。
骨关节损害
梅毒螺旋体随血液循环系统累及骨关节时导致其损害。
眼损害
神经损害
心血管梅毒
早期梅毒一般不累及心血管,先天性梅毒心血管也较少累及。心血管病变主要发生于三期梅毒,发生率为10%,一般发生于感染梅毒螺旋体10~20年后。
晚期先天梅毒的标志性损害
哈欠森齿:门齿游离缘呈半月形缺损,表面宽基底窄,牙齿排列稀疏不齐
桑葚齿:第一臼齿其牙尖较低,且向中偏斜,形如桑葚。
胸锁关节增厚:胸骨与锁骨连接处发生骨疣所导致。
基质性角膜炎:可造成角膜浑浊,引起视物模糊、视力下降,反复发作可引起失明。
神经性耳聋: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先有眩晕,随之丧失听力。
哈欠森齿、基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合称为哈欠森三联征。
原因
疾病因素
梅毒疹的发病原因非常明确且单一,是由于患者感染梅毒螺旋体所导致的。
梅毒患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极少数患者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物而感染。
梅毒疹的临床表现多样,与许多皮肤病的皮疹表现类似,极易误诊。其确诊依赖于梅毒的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行病理检查。
就医
当患者出现多发性、多形性的皮损,尤其是患者既往有高危性接触史或患儿母亲有梅毒病史时应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及时就医:
会阴部出现无痛性溃疡,伴发或不伴发附近淋巴结的无痛性肿大。
周身出现多发性、多形性的皮疹,尤其无明显痒感或轻微瘙痒。
肛周、生殖器等部位不明原因出现扁平的丘疹或斑块。
小腿出现无痛性结节或穿凿性溃疡。
尤其是以上症状发生前,患者曾有过高危性接触史、患儿母亲有梅毒病史或性服务等特殊职业的人群。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患者出现剧烈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时。
患者出现癫痫、晕厥等脑血管症状时。
患者出现胸痛、胸闷、憋气等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时。
就诊科室
出现皮肤症状后通常建议首诊于皮肤科或者皮肤性病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相应科室就诊:
如伴发眼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可能需要就诊于眼科。
如伴发关节酸痛、关节肿胀、骨痛等,可能需要就诊于骨科。
如伴发胸闷、胸痛等,可能需要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如伴发头晕、头疼、记忆力减退等,可能需要就诊于神经内科。
上述症状如若发病急,危及生命可就诊于急诊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于小儿内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什么时候发现皮肤异常改变的?
皮损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比如生殖器、肛周、掌跖部位、头面部、肩背部、四肢及全身等?
皮损的形态有哪些,比如红斑、丘疹、斑丘疹、斑块、结节、脓疱、溃疡等?
除皮肤改变外,其他系统有无异常,如眼痛、视物模糊、关节酸痛、骨痛、头疼、头晕、记忆力减退、痴呆、精神异常、胸痛、胸闷等?
是否有自觉症状,如瘙痒、疼痛等?
皮疹持续多长时间了?有没有什么变化?
能不能自行缓解?或有没有加重的因素?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发病前是否有冶游史(高危性生活)?
配偶或性伴侣是否有梅毒病史或类似症状?
患儿母亲是否有梅毒病史?
共同居住的家属或舍友是否有梅毒病史或类似症状?
是否有结核、肿瘤、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病?
是否有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史?
相关检查
医生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必要的查体及辅助检查。
皮肤科查体
观察:医生会观察患者皮损形状、累及的部位、累及面积等。
触诊:医生会触诊皮损,分析其质地、有无触痛及压痛,全身淋巴结有无肿大等。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听诊器置于心前区,探听心脏搏动声音以了解心脏状态。
实验室检查
梅毒螺旋体的检查
梅毒血清学试验
此试验方法是梅毒主要的检查方法和确诊的主要依据。
非特异性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等。
特异性试验:梅毒螺旋体血液凝集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脑脊液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
脑脊液检查
此方法主要用于神经梅毒的诊断,包括白细胞计数、蛋白定量、VDRL、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胶体金试验。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总蛋白量的增加属于非特异变化,脑脊液VDRL试验是神经梅毒的可靠诊断依据。病情活动时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常增加,因此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也常作为判断疗效的敏感指标。
影像学检查
X线、彩超、CT和磁共振成像(MRI)分别用于骨关节梅毒、心血管梅毒和神经梅毒的辅助诊断。
组织病理检查
当上述检查无法确诊时,可行组织病理检查协助诊断。
缓解与治疗
梅毒疹可以治愈,治疗的关键在于驱梅治疗,该病一经确诊,即应给予系统规范的驱梅治疗。若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导致活动能力受限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梅毒疹治疗的目的是抑制自身免疫损伤,缓解症状,彻底杀灭梅毒螺旋体,治愈疾病。
缓解措施
饮食管理
注意饮食规律,不暴饮暴食,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多食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含量高的蔬菜及水果
避免饮酒。
生活习惯
避免熬夜、晚睡。
合理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皮肤护理
加强皮肤护理,注意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预防破损及继发感染。
专业治疗
对因治疗
梅毒疹是感染梅毒螺旋体所导致的皮肤损害,治疗的关键在于驱梅治疗,即彻底杀灭梅毒螺旋体。
药物治疗
青霉素类:为梅毒疹的首选药物,常选用的药物有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G、水剂青霉素G等。
头孢曲松:具有高效的杀灭梅毒螺旋体的作用,可作为青霉素过敏者优先选择的替代治疗药物。
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常见的药物有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红霉素等,这类药物疗效较青霉素差,通常作为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治疗药物。
治疗的注意事项
本病治疗应及时、足量规则治疗。
性伴侣同时接受检查,如有感染也需要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避免再次感染或引起他人感染。
治疗后应定期随访,预防复发。
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吉-海反应,如全身反应似流感样,包括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头痛、肌肉及骨骼疼痛、恶心、心悸等及时告知医生。
其他治疗
在积极对因治疗梅毒疹的同时,当发生其他系统的并发症时,如有必要还需到相应科室对症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