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毛长痘
概述
眉毛覆盖的皮肤上长出红色丘疹、脓疱等痘样皮损
可能与激素水平异常、病原微生物感染等有关
长时间不好转或伴有瘙痒、疼痛、流脓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根据病因应用外用、口服药物等多可治愈
定义
眉毛长痘是在眉毛覆盖的皮肤上出现圆形或类似圆形、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痘样皮损,可伴有红肿、瘙痒、化脓等症状。
眉毛长痘常见于毛囊炎、寻常痤疮等皮肤疾病。
症状较轻者通过基础皮肤护理、外用药物涂抹即可好转,严重者需口服药物治疗。
发生机制
不同的痘发生机制各不相同。
痤疮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内分泌紊乱、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
毛囊炎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有关。
表现
眉毛处可见红色丘疹、水疱、脓疱、丘疱疹等一种或多种活动性皮损。
还可伴有眉毛脱落、瘙痒、红肿、化脓等症状。
症状特征
痘的形态不同
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
常见疾病为痤疮。
轻者可周期性出现少数小粉刺。
重者受累皮肤长期存在大量炎性结节,可导致眉毛脱落。
毛囊处丘疹、丘疹中心可见毛发贯穿
常见疾病为毛囊炎。
初期为红色、发硬的丘疹,可发展为较大的脓疱。
深部毛囊炎表现为大的红色丘疹,丘疹中央有脓头,伴有触痛。
伴随症状
伴有毛孔粗大、皮脂溢出:常见于痤疮。
伴有疼痛、瘙痒、眉毛脱落:常见于毛囊炎。
原因
以下仅列举出可能导致眉毛长痘的部分疾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疾病因素
皮肤炎性疾病
常见疾病有痤疮、毛囊炎等。
可能与细菌、真菌感染等有关,常见的有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癣菌等。
非疾病因素
饮食因素
牛奶摄入尤其是脱脂和低脂牛奶过多,与痤疮发生或加重可能有关。
高糖饮食也有可能诱发痤疮或加重皮损。
精神心理因素
压力不会直接导致痤疮的发生,但精神压力大时可能会使原有痤疮加重。
药物因素
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可诱发痘状皮损。
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或应用焦油类物质,皮肤长期处在潮湿、不透气的状态下易引起毛囊炎而出现眉毛处痘状皮损。
就医
偶发的眉毛长痘如症状轻微,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保持局部卫生即可。
但若持续存在或逐渐加重,伴有疼痛、瘙痒、发热、淋巴结大或者有眉毛脱落倾向,影响心情和社交,则需要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自我感到焦虑、自卑或不舒服。
瘢痕体质、担心会留瘢痕
出现色素沉着
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淋巴结大等。
对非处方药没有效果,需要看医生进一步治疗。
就诊科室
出现眉毛长痘后通常建议首诊于皮肤科,如同时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在医生指导下到相应科室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眉毛长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发作最严重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什么情况下皮损会加重,如改变饮食、应激压力、久坐等?
是否伴有发热、疼痛等症状?
平时尝试过哪些治疗方法和自我护理措施?有没有作用?
病史清单
是否正在使用某些药物,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家人是否有类似皮疹
是否有接触过类似皮损症状的患者?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多数皮肤疾病通过面诊即可诊断,必要时可使用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观察:医生会观察长痘的部位有无眉毛脱落、色素沉着过度、糜烂和结痂等。
触诊:医生可能还会用手感受有无皮温升高、压痛。
分泌物涂片及培养
取脓疱内的分泌物进行检查,用于明确感染的微生物,指导治疗。
涂片或培养找到葡萄球菌、马拉色菌、皮肤癣菌等可以确定致病菌。
组织病理学检查
非常规检查,在诊断不明确或诊断困难或难以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可考虑使用。
中性粒细胞浸润毛囊提示为细菌性毛囊炎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饮食
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过多奶制品、高糖、巧克力等食物的摄入。
适量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使用温和的保湿剂减少干燥和脱皮。
保持个人卫生,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清洗患处皮肤。
患处避免摩擦、刺激、潮湿浸渍,如有水疱或脓疱,尽量避免碰破。
避免用手挤压、抓挠或针清眉毛长痘部位,以免引起感染加重、病情扩散或遗留瘢痕
心理方面
保持良好情绪,避免持续紧张、精神压力过大。
如皮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出现自卑、抑郁情绪、睡眠障碍等困扰,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炎性丘疹、脓疱,可予经验性外用抗菌药物治疗,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
对因治疗
确定眉毛长痘病因后,可针对原发疾病进行对因治疗。
寻常痤疮
常用外用药物有维A酸类、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壬二酸等。
常用口服药物有抗生素、异维A酸、抗雄激素药物等。
轻者仅以外用药物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重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系统治疗。
其他操作疗法包括光动力疗法、化学剥脱术、引流和粉刺取出、类固醇局部注射等。
毛囊炎
对于散在局限性毛囊炎,可予经验性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克林霉素等)治疗。
对于面积较大、反复发作或外用药物治疗无效,建议皮肤科就诊进一步明确皮损病因后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