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泛红
概述
皮肤局部或泛发性发红的一种临床表现
可观察到皮肤出现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等
病因复杂,炎症性、过敏性疾病、皮肤屏障受损等均可引起
反复发作或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
定义
皮肤泛红是指皮肤局部发红,或全身皮肤发红。可观察到皮肤表皮变薄、微血管明显等情况,出现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等,伴有丘疹鳞屑皮疹,可有皮肤瘙痒、烧灼感、刺痛等不适。
发生机制
引起皮肤泛红的病因不同,机制也不同,大部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过度日晒、接触刺激物、遗传因素、微生态紊乱等有关。在上述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皮肤出现泛红。
表现
症状特征
不同原因引起的皮肤泛红症状各异,皮肤泛红斑的面积、大小、形状、是否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瘙痒情况等特征上会有所不同。
皮肤局限性红斑
面部蝶形红斑,覆有鳞屑,伴有口干、眼干、脱发等症状,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疾病。
反复发作的形状不规则红斑,且形状不规则,同时出现丘疹、鳞屑等症状,伴有瘙痒,常见于湿疹、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
起疹前伴有发热、上呼吸道和眼结膜的卡他症状等系统症状,皮疹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如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胸腹部,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如麻疹等。
与季节相关,好发于初冬、早春季节。常累及肢端及暴露部位的局限性水肿性紫红斑块或结节,按之褪色,边界清楚。自觉有痒感和肿胀感,瘙痒受热后加剧,有溃疡者自觉疼痛。可见于冻疮。
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皮肤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有毛细血管扩张等表现,以及伴有主观症状如灼热、刺痛、干燥或瘙痒等,见于玫瑰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多发生于面部。
全身皮肤发红
大于90%体表皮肤潮红或泛发性红斑、脱屑,见于红皮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常见疾病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接触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皮肤肿瘤等。
寒战高热起病,伴咽峡炎。全身弥漫充血基础上的点状猩红色斑疹,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猩红热
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全身分布的针尖至粟粒大小的红色斑疹,可密集、融合。且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后皮疹可逐渐消退,患者常伴有剧烈瘙痒,常见于麻疹型、猩红热型、红皮病型药疹。
伴随症状
瘙痒、刺痛等
敏感性皮肤、特应性皮炎、湿疹等炎症性皮肤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刺痛、烧灼感等。
皮疹
特应性皮炎患者皮疹分布的典型部位位于四肢屈侧,且皮疹形态多样,对称分布。玫瑰痤疮患者除皮肤泛红和毛细血管扩张外,可伴随丘疹、脓疱。脂溢性皮炎患者可在面部、头部红斑基础上出现鳞屑、痂。
发热、上呼吸道、眼结膜症状
部分患者起疹前常伴有高热,并出现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和眼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等结膜炎症表现,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如麻疹、猩红热等。
肝肾功能异常
部分药疹患者除全身皮疹外,可出现脏器损害,完善血生化检查可提示肝肾功能异常。
精神症状
部分患者可因反复皮肤潮红,出现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烦躁情绪。常见于激素依赖性皮炎、玫瑰痤疮。
原因
皮肤泛红的病因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枚举出可能导致皮肤泛红的常见原因,并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种疾病,具体以就医后医生诊断为准。
疾病因素
常见疾病原因
敏感性皮肤:可能与遗传、年龄、性别、激素水平、精神因素及某些物理因素有关。敏感性皮肤的发生是在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引起感觉神经传入信号增加,导致皮肤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引发皮肤免疫炎症反应。
特应性皮炎: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免疫学异常、皮肤屏障功能缺失、皮肤菌群紊乱、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共同启动Th2型炎症。
玫瑰痤疮:是在某些易感基因、多因素诱导的以皮肤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为主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释放多种血管活性肽等大量神经介质,进而维持血管舒张及血管高反应性。
激素依赖性皮炎:目前认为发病与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炎症反应,血管、神经高反应性及微生物感染有关。
脂溢性皮炎:与雄激素分泌过度、马拉色菌感染等有关。除此以外,与免疫、遗传、激素、神经、环境等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红皮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继发于原有皮肤病、药物反应、继发于恶性肿瘤等。
感染性疾病: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丹毒等;此外,还可见于麻疹、蜂窝织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药疹: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作用下引起的皮肤黏膜损伤。
冻疮:由于长期暴露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痉挛收缩、组织缺氧,引起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发病。
其他原因
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性激素、环境(病毒与细菌感染)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打破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细胞凋亡频率增加和凋亡物质清除效率降低、免疫细胞异常分化活化等,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最终导致多种组织器官损伤。
皮肌炎:与遗传因素、恶性肿瘤、环境因素(常见的如紫外线、吸烟或吸入物)、药物、感染、免疫因素等相关,补体激活沉积于肌内膜微血管系统,进一步导致内皮细胞渗透性溶解和毛细血管坏死,引起缺血性微血管梗死、炎性反应、肌纤维坏死和束周萎缩。
其他系统性疾病:部分系统性疾病也可表现为皮肤泛红,常见于类癌综合征红细胞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等。
非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过度日晒:部分患者日常生活中不注意防晒,日晒部位可出现皮肤泛红。
高温刺激:部分患者处于高温状态下,可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导致面部出现潮红、红斑。
药物因素
别嘌呤醇、苯妥英、磺胺类药物等也可以引起皮肤潮红,甚至发生红皮病等情况。
精神心理因素
抑郁、焦虑等可诱发神经源性炎症,从而引起潮红、红斑等症状。
就医
就医指征
偶尔出现皮肤泛红且逐渐好转者无需特殊处理,但持续反复发作,且症状较前加重或伴有其他症状,则需要就医进行处置。
就诊科室
皮肤泛红通常建议首诊于皮肤科,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相应科室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皮肤泛红出现的时间?
皮肤泛红是否反复发作?
皮肤泛红出现是否存在明显诱因,如高温、过度日晒、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
既往是否有脱发、口干、眼干等症状出现?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湿疹、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病史?
既往是否有口周皮炎脂溢性皮炎、晒斑?
皮肤泛红是否治疗过?如治疗,应用过哪些药物,疗效如何?
皮肤泛红处起疹前有无特殊物质接触史?
家族中是否有患红斑狼疮皮肌炎等疾病的情况?
相关检查
查体
医生会重点检查皮肤泛红出现的部位,是否融合成片,泛红部位上是否合并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并进行触诊,按压皮肤泛红处是否褪色。周身是否出现其他类型皮疹,如丘疹斑丘疹,并观察皮肤的形态及分布。
常规检查
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贫血、肝肾功能是否有异常。
总IgE、特异性IgE检测是否存在过敏性疾病及过敏物质。
抗体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及蛋白质检测明确是否存在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皮肤镜检查明确皮肤泛红的病因,是炎症性皮肤病还是非炎症性皮肤病,并镜下观察泛红处的特征,血管的形态及分布、鳞屑的颜色及分布、毛囊改变。
其他辅助检查
B超等影像学检查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明确是否存在内脏器官的病变。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饮食
膳食应多样化,注意均衡饮食,摄取人体所需各种物质。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饮酒。
生活习惯
注意防晒,减少紫外线刺激,避免日光强的时间段外出,尽量选择物理防晒联合化学防晒的方式。
避免剧烈活动,日常可选择平和的锻炼方式,如瑜伽、慢走、慢跑。
避免高温刺激,如热水烫洗、汗蒸、温泉等。
减少面部局部按摩及摩擦动作,避免过度清洁。
避免盲目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面膜等,选用刺激性低、适合自己的护肤品。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尽量避免接触可疑致敏物质,常见的如尘螨等。
心理调节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学会释放压力,如慢跑、听音乐、看电影等活动缓解紧张。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选择含有透明质酸等成分的保湿润肤剂修复皮肤屏障,缓解皮肤泛红。如患者伴有瘙痒,可选择口服抗组胺药物,常用的有盐酸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对因治疗
皮肤泛红致病因素有很多,针对发病因素可更好的规范治疗,下面列举皮肤科常见病因给出治疗策略。
敏感性皮肤
合理护肤,选用舒敏保湿类护肤品。治疗方式包括物理治疗常用的如冷喷、冷膜及冷超,收缩扩张的毛细血管,红光抗炎、修复皮肤屏障,黄光促进新陈代谢,强脉冲光和射频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对于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可选用抗炎、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常用的如氯雷他定、盐酸左西替利嗪。
特应性皮炎
日常洗浴后注意保湿、修复皮肤屏障。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常用的丁酸氢化可的松,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瘙痒严重者可联合口服抗组胺药物,常用的如氯雷他定。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疹和瘙痒情况。
玫瑰痤疮
外用药物包括抗微生物类外用制剂,常用的如甲硝唑克林霉素过氧化苯甲酰;壬二酸可改善玫瑰痤疮的丘疹、脓疱;外用缩血管药物能减少面中部持续性红斑。
系统治疗可选用抗微生物制剂,常用的如多西环素异维A酸、羟氯喹等;常用的光电治疗如强脉冲光、脉冲染料激光等。
有研究表明光电协同技术联合米诺环素治疗玫瑰痤疮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接触性皮炎
立即脱离刺激原、刺激环境,并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原。
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接触性皮炎的一线疗法,轻症患者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以改善症状。
合并系统损伤者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免疫抑制剂常用的如硫唑嘌呤、环孢素
激素依赖性皮炎
注意避免日晒、热刺激,进食刺激性食物等、避免焦虑、抑郁等,修复皮肤的屏障功能。疗法包括激素递减疗法、激素替代治疗。
对于出现瘙痒者可应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抗炎治疗可用羟氯喹、甘草酸苷等。
研究表明依据"小光斑、短脉宽、中等能量"原则优化长脉冲Nd∶YAG激光参数,联合强脉冲光,用于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显著且安全。
脂溢性皮炎
面部脂溢性皮炎局部外用他克莫司、吡美莫司,头皮脂溢性皮炎应选用二硫化硒洗剂酮康唑洗剂。可口服补充维生素B12、核黄素、烟酸复合维生素B及维生素B6。
猩红热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加强护理,保持皮肤与口腔卫生。药物首选青霉素或头孢类药物,
对风湿病,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应给予相应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无禁忌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羟氯喹可作为基础治疗,如效果不佳,可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给予糖皮质激素。症状重者可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生物制剂如贝利尤单抗等。
皮肌炎
日常应注意防晒,经典型皮肌炎系统应用激素是首选方案,多数患者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外用治疗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等。如出现相关系统受累,需进行多学科诊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