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丝虫病
概述
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帝汶丝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导致的疾病
可有发热、象皮肿、腹股沟及会阴处肿胀、疼痛等症状
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帝汶丝虫感染引起
治疗包括病原治疗、对症治疗等
定义
淋巴丝虫病是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帝汶丝虫寄生于淋巴组织所致的疾病。
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
班氏丝虫易于波及生殖泌尿系统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而马来丝虫和帝汶丝虫都不侵犯生殖泌尿器官。
发病情况
截至2015年,全球有58个国家和地区有淋巴丝虫病流行,共有淋巴丝虫感染者1.2亿人,其中90%为班氏丝虫病。估计全球有受威胁人口12.3亿人。
7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丝虫病的防治,采取以乙胺嗪减少传染源的传染性为主导的防治对策,继之以系统监测,于2006年实现了全国消除淋巴丝虫病,并经世界卫生组织论证确认。
病因
致病原因
淋巴丝虫病是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帝汶丝虫引起的,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和无症状的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
已感染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的动物也是传染源,包括猴、猫等。
传播途径
淋巴丝虫病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淋巴丝虫病的媒介蚊有按蚊、伊蚊、库蚊等。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男性多见。
症状
主要症状
潜伏期(微丝蚴血症前期)
自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血液内发现微丝蚴为止,一般为半年左右。
此期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荨麻疹、轻度腹股沟淋巴结肿痛或精索肿痛、短期发热等。
微丝蚴血症期
潜伏期后血中出现微丝蚴,且数目逐渐增多直至稳定。
一般仅有发热、淋巴系统炎症,部分患者也可无任何症状。
不加治疗此期可维持长达10年左右,甚至终身。
急性炎症期
主要表现为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发作的特点为周期性,每隔2~4周或每隔数周发作1次,有时呈现不定期发作,其发作的诱因与运动及劳累密切相关,并以夏季较常见。
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为急性期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下肢。
常见症状有高热(39~40℃)、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淋巴管肿胀压痛、丹毒样皮炎(皮肤出现片状水肿性红斑,压之褪色、疼痛)。
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见于班氏丝虫病。
可有反复发热;一侧阴囊疼痛,疼痛可自腹股沟向下蔓廷至阴囊内,并放射至大腿内侧。
可有睾丸和附睾肿大、压痛;精索上一个或多个结节,压痛明显。
丝虫热
由深部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引起。
周期性发热,体温最高可高达40℃,伴随有寒战。
部分患者仅有低热,并无局部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
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
由于微丝蚴在肺组织内寄生,机体对肺内移行的微丝蚴产生高度反应所引起。
常见症状有畏寒、发热、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等,部分患者可有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
慢性炎症期
由于炎症反复发作,使淋巴管增生形成肉芽肿和纤维组织最终引起淋巴管阻塞,产生以下症状。
淋巴结肿大与淋巴管曲张
腹股沟处肿大的淋巴结和其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常形成肿块。
在班氏丝虫病精索淋巴管曲张、淋巴管阻塞常见的症状为阴囊、睾丸、鞘膜腔、淋巴积液。
乳糜尿
为班氏丝虫病常见的晚期症状,发生率约为2%。
多呈间歇性发作,严重者呈持续性发作。
淋巴腹水
乳糜腹水和乳糜腹泻在班氏丝虫病患者中,均甚少见。。
象皮肿
最常见的晚期症状。
象皮肿多见于下肢,其次为阴囊和上肢。生殖器官的象皮肿仅见于班氏丝虫病。
象皮肿表现为凹陷性坚实型水肿,皮肤变粗增厚、皮皱加深,有苔藓样、疣状结节,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慢性溃疡。
乳房丝虫性结节
较少见。
丝虫寄生于乳房组织或周围淋巴管导致。
常见症状有局部有肿块,质地稍硬,境界不清,不活动,皮肤增厚。
丝虫性心包炎
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心前区痛、发热、乏力等。
并发症
继发细菌感染
多见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合并慢性疾病者等。
可有发热、畏寒、寒战等症状。
就医
就诊科室
感染内科
出现发热,腹股沟、会阴部疼痛,皮肤肿胀、变粗增厚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穿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可以记录体温情况,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体温最高是多少?
是否有皮肤红肿、变粗增厚等?
是否有腹股沟、会阴部肿胀、疼痛?
是否有乳白色尿液?
上述症状多长时间发作一次?
上述症状什么情况可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有丝虫病流行区旅居史?
是否有野外活动、露营史?
是否有蚊虫叮咬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病原治疗药物:乙胺嗪呋喃嘧酮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等。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缓释胶囊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丝虫病流行区旅居史。
有野外工作、活动、露营史。
有蚊虫叮咬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可有周期性发热、皮肤变粗增厚、腹股沟及会阴处肿胀、疼痛等。
体征
可有象皮肿,多见于下肢,其次为阴囊和上肢,为凹陷性坚实性水肿,可有皮皱加深、有苔藓样、疣状结节,继发细菌感染后可形成慢性溃疡。
丝虫性心包炎时,可有心音遥远、心界扩大、有时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病程早期可有白细胞总数增加,可达(10~20)×109/L,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有继发细菌感染者中性粒细胞增多。
尿常规
检查是否为乳糜尿、乳糜血尿。
乳糜尿内加入乙醚后脂肪被溶解,尿液可变澄清。
病原学检查
多在周围血检查微丝蚴,血液中找到微丝蚴是早期丝虫病诊断的方法。也可在鞘膜积液、淋巴液、乳糜尿、乳糜腹水等标本中检查微丝蚴。
鲜血片法
取耳垂血进行检查,方法简单,但阳性检出率低。
厚血片法
取耳垂血三大滴置于洁净的玻片上,制作成厚薄均匀的厚血片,干后溶血,染色镜检。
离心浓集法
血液中的红细胞经过溶血、离心沉淀、吸取沉渣后,沉渣内找到微丝蚴,则可以辅助确诊本病。
薄膜过滤法
如果血液通过薄膜滤过后,用品蓝或者硼酸亚加蓝、苏木精等进行染色,结果为阳性,则可以辅助确诊本病。
对微丝蚴的检出率和检出数均高于厚片法和浓集法,对流行病学检查、考核防治效果均有重要意义。
活组织检查
皮下结节、浅表淋巴结、附睾结节等进行活组织检查,查找成虫并分析其病理变化。
免疫学检查
包括皮内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查、补体结合试验等,特异性不高。
淋巴管造影
常可显示输入淋巴管扩张和输出淋巴管狭小,淋巴结实质缺损。
分子生物学检查
DNA杂交试验、PCR检查等技术可以用于丝虫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细菌性淋巴管炎
相似点:都可表现为淋巴结疼痛、压痛,淋巴结肿大等情况。
不同点:细菌性淋巴管炎由细菌感染引起,可以进行血培养等查找病原体。淋巴丝虫病是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帝汶丝虫寄生于淋巴组织所致的疾病。
附睾结核
相似点:附睾结核和淋巴丝虫病所致附睾炎者都可有附睾肿大、压痛的症状。
不同点
附睾结核是由于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可有结核中毒症状,如盗汗、午后低热、乏力等,可有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
淋巴丝虫病导致的附睾炎是由于丝虫引起的,常表现为畏寒、高热的症状。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患者症状,消除病原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治疗原则:及时诊断,早期治疗,以病原治疗为主,辅以对症等治疗。
病原治疗
乙胺嗪
适应证:为治疗淋巴丝虫病的首选药物,能够迅速清除血液中的微丝蚴,较大剂量使用或者较长时间使用也可以杀死丝虫成虫。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可有恶心、呕吐、寒战、发热、皮肤瘙痒等。
注意事项:有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肾病、肝病和急性传染病者以及3个月以下、8个月以上的孕妇和月经期妇女均应暂缓治疗。儿童应先驱蛔虫,以防蛔虫性急腹症的发生。
呋喃嘧酮
适应证:适用于班氏、马来丝虫感染的患者,能够清除血液中的微丝蚴以及成虫。
不良反应:可有恶心、呕吐、寒战、发热、皮肤瘙痒等。
左旋咪唑
对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
因复发率高,现已少用。
其他
杀灭病原的药物还包括伊维菌素多西环素阿苯达唑等。
对症治疗
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多呈自限性,可以口服保泰松、阿司匹林、泼尼松等解热镇痛药进行治疗。
继发细菌感染时需要加用抗菌药物。
淋巴水肿、象皮肿
软化组织:可采用电热烘绑、远红外线烘绑等。
肢体加压:用松紧带或布带对肢体进行加压包扎,以缩小腿围,宜日绑夜松。
药物治疗:可以予以不抗凝的香豆素口服。
手术治疗:包括切除病变组织、重建淋巴管手术等。
鞘膜积液
积液较少者注射硬化剂治疗。
积液较多者进行睾丸鞘膜翻转术以降低精索部的淋巴回流。
乳糜尿
发作期应注意休息,少摄入脂肪类食物,多饮水。
全身用药疗效不满意者可用1%~2%硝酸银或12.5%碘化钠溶液做肾盂加压灌注有一定即时效果。
进行肾蒂淋巴管结扎或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可使乳糜尿得以消除或缓解。
预后
治愈情况
本病早期一般不危及生命,及时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晚期对患者影响较大,容易合并感染,情况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且预后一般较差。
危害性
淋巴丝虫病严重者可出现细菌感染,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保证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推荐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g,多吃蔬菜。
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减少脂肪摄入。
生活管理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建议日常生活中加强户外体育锻炼,如散步、快走等,保持身体健康。
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心理管理
淋巴丝虫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
预防
控制传染源
对流行区进行普查,对于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和无症状的携带丝虫患者做好控制,是主要预防措施。
消灭传播媒介
在流行区进行群众性防蚊灭蚊的活动。
积极开展丝虫病防治的监测工作
我国已成功消除了丝虫病,消除后很少发现新病例,但仍需积极开展丝虫病防治的监测工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