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丘疹
概述
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的皮肤损害
可观察到在皮肤黏膜红斑基础上出现高出皮肤表面的丘疹,触之感觉不平
微生物感染、蚊虫叮咬、过敏反应等因素可引起
出现斑丘疹不能缓解、持续发展、数量较多或伴有发热、瘙痒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定义
发生机制
斑丘疹发生的机制包括:由于微生物感染、皮肤过敏等刺激导致皮肤血管扩张、充血,引起水肿性红斑;以及表皮局限性增生或真皮因炎性细胞浸润导致。
类型
根据皮肤损害范围可分为局限性斑丘疹和全身性斑丘疹。
局限性斑丘疹:常见于癣菌疹、蚊虫叮咬、毛囊炎、痤疮等。
全身性斑丘疹:风疹、泛发型药疹、湿疹、点滴型银屑病等。
斑丘疹是什么样的
斑丘疹,一般是指略高出于皮肤表面的隆起型皮损,而且其形态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
斑丘疹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皮肤表现,从形态上来看,是在斑疹的基础上同时出现了突出皮肤表面的小丘疹。
斑丘疹从临床表现上来看,通常会有发红现象,而且可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者瘙痒,一些皮肤疾病如丘疹性荨麻疹、风疹可出现斑丘疹样的皮疹。
治疗皮肤表面出现的斑丘疹,首先要明确病因,然后针对病因采取对症的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一定要咨询医生。
表现
症状特征
可为局限性或泛发性(全身性),任何部位均可发病。
多为急性起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
伴随症状
继发感染:因瘙痒患者常搔抓后皮肤破溃,继发皮肤感染。
伴发抓痕:常见于皮炎、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
伴瘀点、瘀斑:常见于紫癜性皮肤疾病。
原因
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众多,仅列举较为常见的以斑丘疹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
常见疾病
其他疾病
摩擦导致的摩擦性苔藓样疹等。
因服用药物出现药物性皮炎,常见的药物有解热镇痛药、抗生素、镇静催眠药、中草药、异种血清制剂、疫苗等。
非疾病因素
就医
就医指征
斑丘疹不能缓解、逐渐增多,或伴有发热、明显瘙痒、水疱、皮肤感染等症状,请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斑丘疹是累及皮肤的症状,首选至皮肤科就诊。
伴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等症状时,也可以到感染内科就诊。
患者准备
就诊当日不要化妆,尽量不要搔抓,避免破坏斑丘疹皮损区域,影响医生诊疗。
症状清单
斑丘疹出现多久了?
皮损分布的部位主要在哪里?是否有皮损面积扩大?
有无缓解及加重因素?
是否伴有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
是否伴有瘙痒、红肿、疼痛、抓痕、渗出、水疱、鳞屑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长期户外工作、日晒时间较长的情况?
居住、工作环境卫生情况是否阴暗、潮湿?
是否养有宠物,或是否与宠物亲密接触?
工作、生活中是否长期接触有害物品?
有无以下可能的诱因:如食物、药物、接触物或上呼吸感染等?
近期有无居住或生活环境、外出旅行、饮食习惯等的变化?
有无在其他医疗机构的诊疗经历,应用何种药物,使用时间多久?效果如何?
相关检查
查体
主要是斑丘疹的分布特点、形状、颜色和伴有的其他皮肤损害表现,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线索。
常规检查
病原学检查: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的检查,判断是否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及判断感染微生物的类型。
皮肤专科检查:利用仪器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皮肤皮下组织的结构,常用检查有皮肤镜、皮肤CT。
其他辅助检查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是肉眼观察的延伸与补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用于诊断复杂的皮肤病。
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IgE、凝血功能、超声等检查: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必要的检查,判断斑丘疹与其他脏器疾病是否相关。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若有明确的过敏物,尽量在工作和生活中避免接触,或做好隔绝措施。
居住和工作环境保持干净卫生,坚持每日通风、晒洗被褥、衣物。
尽量不要搔抓皮疹,避免破坏皮肤屏障,引发皮肤感染。
户外工作者、外出旅游时做好防晒措施。
工作中接触有害物时带上手套、隔离服,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糜烂渗出:可给予生理盐水湿敷,收敛干燥糜烂面。若伴有继发感染,可选择抗生素溶液药物湿敷,严重时加用静脉输注抗生素。
发热:若体温未超过38.5℃,可进行物理降温、适当多饮水,若体温持续不降,排除患者因退热药物引起的斑丘疹后,可使用退热药物。
咽痛:轻度、短暂性咽痛通常无需药物治疗,剧烈咽痛时可使用含漱液漱口,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类药物如布洛芬等治疗。
对因治疗
病毒感染引起的斑丘疹如幼儿急疹、风疹,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