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眼睑长白色颗粒
概述
出现在下眼睑皮肤或结膜上的白色突起物
可能伴有眼睑瘙痒、疼痛、眼部异物感等不适
可能与眼部清洁不当、粟丘疹、痤疮、结膜结石等有关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注意眼部卫生
定义
眼睑位于眼眶前部,覆盖于眼球表面,分上睑和下睑。眼睑共5层,从外向内依次是皮肤层、皮下组织层、肌肉层、睑板层、结膜层。
下眼睑长白色颗粒是通俗的说法,通常是指是下眼睑的皮肤层和结膜层突出表面的白色损害。根据形态特征,眼睑处的白色颗粒可以分为囊肿、结节、丘疹、滤泡等。
发生机制
下眼睑皮肤上的白色颗粒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皮肤中有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等。
各种因素引起毛囊皮脂腺增大、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口被角质细胞、脂肪细胞堆积、堵塞,可形成白色的囊肿或丘疹。
如果汗腺管堵塞,汗液过多潴留、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可刺激小汗腺表皮增生、增厚形成脂肪堆积,突出皮肤表面,形成白色、黄色或其他颜色的丘疹。
下眼睑睑结膜上的白色颗粒
如果睑板腺被细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感染,可于睑结膜表面形成白色或黄色脓点,向结膜囊内破溃。
如果结膜存在慢性炎症,睑结膜上皮细胞和变性白细胞可凝固形成结石样的物体,附着在睑结膜表面。
结膜炎可导致结膜发生淋巴细胞反应,在睑结膜表面形成外观光滑,半透明的黄灰色或白色的滤泡。
类型
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下眼睑皮肤上的白色颗粒
常见的有痱子、粟丘疹、痤疮、汗管瘤、眼睑黄色瘤等。
下眼睑睑结膜上的白色颗粒
常见的有结膜结石、内睑腺炎、各种结膜炎引起的滤泡等。
根据病因分类
感染性病变
如痤疮、内睑腺炎、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沙眼等。
非感染性病变
如痱子、结膜结石、粟丘疹、汗管瘤、眼睑黄色瘤、过敏性结膜炎等。
表现
下眼睑上的白色颗粒具体特点或伴随症状因其所致疾病而异。需注意颗粒的大小变化情况。
症状特征
发病的时间
短期内出现的白色颗粒,可见于内睑腺炎、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等。
长期存在的白色颗粒可见于粟丘疹、痤疮、汗管瘤结膜结石等。
年龄
婴幼儿:下眼睑处的白色颗粒多为痱子、粟丘疹等。
青少年:可能与激素分泌紊乱、清洁不当有关。眼睑白色颗粒多见于痤疮、内睑腺炎。
老年人:可能与眼睑黄色瘤、汗管瘤等有关。
伴随症状
下眼睑皮肤上的白色颗粒
伴有瘙痒时,可见于痱子等。
伴有红肿、疼痛时,可见于痤疮等疾病。
伴有皮肤干燥,可见于痱子等皮肤疾病。
伴有出汗过多,可见于痱子、粟丘疹等。
伴有血糖、血脂异常者,可见于糖尿病或高脂血症
下眼睑结膜上的白色颗粒
伴有瘙痒时,可提示过敏性结膜炎等疾病。
伴有红肿时,常见于内睑腺炎、细菌性结膜炎等疾病。
伴有疼痛、脓肿时,可见于内睑腺炎等疾病。
伴有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可提示各种结膜炎(如细菌性、病毒性、过敏性结膜炎)。
伴有眼睛异物感时,可见于结膜结石。
伴有发热时,提示可能与感染性结膜炎有关。
原因
下眼睑的白色颗粒可能是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不良生活习惯或眼部清洁不当等原因引起的。以下仅列举部分原因,如您需要确诊,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疾病因素
眼部疾病
痱子
也称为粟粒疹。常发生在高温闷热的环境。可能与大量的汗液不易蒸发,使角质层浸渍肿胀,导致汗管变窄或阻塞有关。
眼睑皮肤表面可出现大小相近的白色或皮肤色的小颗粒。可同时在背部、臀部和四肢等部位出现。常伴有皮肤瘙痒。
粟丘疹
亦称为“脂肪粒”“白色痤疮”或“粟丘疹白色苔藓”,多发性针尖大小的白色质硬病变,常同时发生于上睑和下睑。患者一般没有明显不适。
痤疮
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面部、背部和胸部的脓疱、粉刺和结节。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角质化和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闭口粉刺形成时,可表现为白色颗粒。可伴有红肿、疼痛、脓肿、瘢痕等。
汗管瘤
是一种良性的小汗腺导管肿瘤。最常见于眼睑周围。表现为皮肤色、白色或稍微透明的丘疹。常无症状或有轻度瘙痒。
眼睑黄色瘤
常见于老年人。可发生于遗传性血脂过高、糖尿病和其他继发性血脂过高的患者中。
病变常位于上睑近内眦部,有时下睑也会发生,常为双侧,呈柔软的扁平黄色或黄白色斑,稍隆起,与周围正常皮肤的边界清楚。
结膜结石
上、下睑均可发生。并非真正的结石,由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变性白细胞凝固而成。分布无规则,有时可呈散点状,也可于某一处密集分布。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结石突出于结膜表面引起异物感,可导致角膜擦伤
内睑腺炎
睑腺炎俗称为麦粒肿,是眼睑腺体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分为外睑腺炎和内睑腺炎。上、下睑均可发生。大多为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脓性分泌物沉积在睑黏膜时可能形成白色颗粒。可伴有红肿、瘙痒、疼痛和分泌物增多。
结膜炎
可以由细菌、病毒、过敏或其他原因引起。在某些结膜炎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结膜表面的滤泡(小囊泡)形成。上、下睑均可发生。
这些滤泡可能表现为白色颗粒状,尤其是在严重的炎症反应中。可伴有眼部红肿、眼部瘙痒或刺痛感、分泌物增多等。
全身疾病
糖尿病
糖代谢紊乱可能导致皮肤病变,出现眼睑白色颗粒。
高脂血症
血脂过高可能导致脂肪在皮肤表面沉积,从而形成眼睑处的白色颗粒。
非疾病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熬夜、平时进食油腻可导致油脂、角质细胞堆积,诱发眼睑白色颗粒的形成。不注意眼部卫生可能导致结膜感染,引起结膜炎、结膜结石等。
化妆品的使用
使用含油脂或不适合皮肤类型的化妆品可能导致皮肤过敏、皮肤堵塞等问题,进而引发白色颗粒。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眼睑皮肤的反应,从而引发白色颗粒。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就医
如果下眼睑的白色颗粒较小,无其他不适,可以暂时不就医,观察即可。如果颗粒持续增多、增大,或伴有瘙痒、流泪等不适,需要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如果经调整饮食、不良用眼习惯和生活作息后,下眼睑白色颗粒明显缩小、减少或消失,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白色颗粒持续增多或增大。
眼睑出现红肿、疼痛或化脓等炎症症状。
伴有瘙痒、流泪或异物感等。
白色颗粒影响日常生活或美观。
自行处理未见改善或症状反复发作。
就诊科室
发现下眼睑里面出现白色颗粒,建议就诊于眼科。如果是下眼睑皮肤上的白色颗粒,建议就诊于眼科或皮肤科。
伴有其他症状时,可能需要于相应科室就诊:
如果伴有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可到内分泌科就诊。
如果伴有血脂异常,还可到心血管科就诊。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什么时候发现下眼睑白色颗粒的?
数量和大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红肿、瘙痒、疼痛等?
病史清单
是否长期戴隐形眼镜?
是否有用眼部化妆品的习惯?
眼部卫生习惯如何?是否经常揉眼?
是否有眼部或皮肤病史,如结膜炎脂溢性皮炎等?
最近是否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相关检查
医生会根据相关病史及伴随症状,分析可能病因,选择进行专科检查,如考虑全身性疾病所致,则还需要进行全身检查。
眼部检查
视诊、触诊
医生会观察白色颗粒的位置、大小、形状和边缘,以及是否有红肿、瘙痒、脓头等表现。
触诊可以了解颗粒的硬度、活动度和压痛性。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颗粒的性质。
视力检查
用来了解患者的视力情况,评估颗粒是否影响到视力。
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
使用裂隙灯检查可观察到眼睑、结膜和其他眼部结构。有助于了解白色颗粒是否影响到其他眼部组织,从而确定病变范围。
放大镜检查
医生可能会使用放大镜观察颗粒的细节特征,以便更准确地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可提示是否有感染发生。如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细菌或病原体检测
如果怀疑可能存在感染,医生可能会采集分泌物或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原体检测。这有助于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相应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皮肤活检
在一些复杂或难以确诊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皮肤活检,即从眼睑皮肤上取出一小块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查。异常结果可能包括细胞形态改变、炎性细胞浸润等。
缓解与治疗
下眼睑长白色颗粒,患者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挤压颗粒,以免引起感染。确诊病因后,遵医嘱进行治疗。
缓解措施
保持良好的眼部卫生
每天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洗眼部,以减少病原体积累。
避免过度摩擦眼睛
过度摩擦眼睛可能导致炎症加重,从而加重颗粒的症状。
使用温和的护肤品
避免使用过于刺激性的护肤品,选择温和、无香料的产品。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
避免挤压
不要试图挤压颗粒,以免加重感染或引起其他并发症。
专业治疗
明确诊断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很多疾病可以引起眼睑长白色颗粒,以下仅列举部分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痱子
痱子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过热,穿透气性好的衣物。
使用冷敷或冰袋缓解瘙痒。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和痱子粉,脓痱可外用2%鱼石脂炉甘石洗剂、黄连扑粉。瘙痒明显可口服抗组胺药,伴有严重感染时可口服抗生素。
粟丘疹
局部消毒后用针挑破表皮,别出黄白色小颗粒,激光消融和电干燥法也可以作为治疗选择。
痤疮
注意面部清洁,使用温和的洗面产品,但不能过分清洗。轻症者可外用异维A酸软、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类药物(如夫西地酸乳膏、红霉素软膏)等。症状严重者还需接受系统药物治疗。
内睑腺炎
早期进行局部热敷,使用抗生素滴眼泪或眼膏(左氧氟沙星眼膏、妥布霉素滴眼液等)。脓肿形成后多会自行破溃排脓,严重者可切开引流。
结膜结石
通常无需治疗,如果伴有眼内异物感,可由医生剔除结石。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