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感染
概述
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主要有发热、呕吐、水样腹泻、腹痛等症状
主要进行饮食疗法、液体疗法等对症治疗
有一定自限性,大多数可自愈
定义
轮状病毒为双链RNA病毒,因病毒颗粒形态在电镜下酷似“车轮状”而被命名。
轮状病毒感染是感染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成人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因。
轮状病毒感染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秋冬季节发病率高。
轮状病毒感染后的临床类型呈多样性,其中6~24个月龄婴幼儿症状重,可致严重脱水、死亡,而较大儿童或成人多为轻型腹泻或亚临床感染,多预后较好。
分类
依据病毒结构蛋白VP6的抗原性分为A~G七组,能够引起人轮状病毒感染的为A~C组。
A组轮状病毒感染
是常见的轮状病毒感染。
主要感染6个月~2岁婴幼儿。
可有发热、呕吐、无血色水样腹泻、腹痛等症状。
是引起严重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也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好发于深秋、初冬季,又被称为“秋冬季腹泻”。
B族轮状病毒感染
仅在我国出现过暴发流行。
主要感染15~45岁的青壮年,是引起成人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
临床可有黄水样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多数患者呈自限性,可完全恢复,病死率低。
C组轮状病毒感染
对人的致病性类似A组。
主要感染儿童群体。
发病率很低,多呈散发性。
发病情况
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全世界范围2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的第一位的病原,在发达国家发病常见,但病死率很低。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是引起婴幼儿致命性腹泻的首要病因。
病因
致病原因
轮状病毒感染是机体感染轮状病毒引起的,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轮状病毒感染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经粪-口途径:通过误食被轮状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
经人-人接触传播:通过接触患者或被轮状病毒污染的玩具、生活用具等感染。
易感人群
儿童及婴幼儿,尤其是6~24个月龄婴幼儿。
老年人。
日常生活中照顾儿童的成年人。
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是腹泻,可能与病毒增殖影响细胞搬运功能有关。
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在小肠黏膜绒毛细胞的胞质内大量增殖,损伤其转运机制。
增殖的子代病毒释放到肠腔引起其他细胞感染,导致小肠上皮细胞微绒毛萎缩、脱落、死亡,损伤肠道吸收功能。
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4有肠毒素样的作用,可引起肠液过度分泌,降低重吸收,最终引起严重腹泻。
轮状病毒感染会导致腹泻吗
轮状病毒感染会导致腹泻。
轮状病毒感染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与病情的轻重程度有关,轻者可仅表现为轻度的腹泻,重症的患者可突然发病,表现为排水样便,还可出现白色便,排便的次数较频繁,可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
由于反复腹泻、呕吐,可引起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若病情控制不佳,可能进一步出现肠套叠、胃肠出血、急性肠炎等多种并发症。发热患者应及时使用降温措施,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退烧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水电解质以预防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患者若检查出感染了轮状病毒,应进一步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婴儿轮状病毒感染原因是什么
婴儿轮状病毒感染主要与饮食、卫生习惯不良有关,感染后主要引起胃肠道症状。
轮状病毒是一种常见于冬末至初春时期传播的病毒,由粪口途径所传染,主要与饮食和卫生习惯不良有关,如饮用没有消毒的水、进食被轮状病毒污染的食物、饭前没有洗手等,都有可能导致轮状病毒感染从而发生胃肠道症状。
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后,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大便中便可检测出轮状病毒,在此期间擦拭粪便的过程中便可能转移至孩子手上,从而导致病毒感染。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建议出现症状的人群,及时就诊进行治疗。
症状
主要症状
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主要为急性腹泻,其中6个月~2岁婴幼儿症状重,较大儿童、成人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
起病急,多数患儿在感染1~3天后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每天腹泻次数可多达数十次,多为无血色、无粘液蛋花汤样或黄绿色稀便。
部分患儿会伴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本病为自限性,病程约1周。
严重的患儿可出现高热、嗜睡、昏迷、血便、皮肤苍白、不哭不闹等表现。
成人轮状病毒性感染
多数患者感染后无症状,少数患者有急性胃肠炎表现。
以腹泻、腹痛、腹胀等表现为主,无发热或伴有低热症状。
病程多为3~6天,偶可长达10天以上。
就医
就医科室
儿科
如果婴幼儿及儿童出现腹泻、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儿科。
消化内科
如果成人出现腹胀、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于消化内科或感染内科、肠道门诊。
急诊科
当患者出现嗜睡、皮肤苍白、昏迷等症状时,及时就诊急诊科或拨打120急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能需要做全身体格检查,故应穿着宽松衣物。
就医前如果有发热,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毛巾敷额头或擦拭腋下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自测多少度?
是否有恶心、呕吐等?
是否有腹痛、腹胀、腹泻等?
每天腹泻次数大约多少,粪便颜色、性质什么样?
上述症状是什么时间出现的?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有饭前不洗手的情况?
近期是否有饮用不干净水源的情况?
近期是否有接触过同类症状的人?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用药清单
近1周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退热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止泻药:蒙脱石散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本病患者可能存在以下流行病病史。
当下处在深秋、初冬季或处在轮状病毒感染流行地区。
近期有饮用未消毒的水、生吃未清洗的果蔬等情况。
近期经常有饭前、便后不洗手行为。
临床表现
症状
以恶心、厌食、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主,通常为先吐后泻。
粪便多为水样或黄绿色稀便,无黏液、脓血。
部分患儿可出现咳嗽、流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严重者有支气管炎或肺炎表现。
体征
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者,肺部可能听到啰音或哮鸣音。
伴脱水者,可有眼窝、囟门凹陷、皮肤弹性较差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
粪便常规
粪便外观呈黄色水样,无脓细胞、红细胞,有时可见少量白细胞。
血清学检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轮状病毒抗原呈阳性。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可测定病毒载量、基因分型等。
微生物学检查
微生物学检查是确诊轮状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法:
电镜检测:通过电子显微镜或免疫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到患者粪便中有轮状病毒颗粒。
病毒分离培养: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培养出轮状病毒。
鉴别诊断
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消化道相关症状无特异性,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与类似症状的疾病鉴别。
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也会引起急性胃肠炎表现,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经核酸、抗原检测可鉴别。
肠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感染也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同样可引起水样便腹泻,多达十余次,经核酸、抗原检测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预防脱水。
治疗原则:积极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轮状病毒性胃肠炎。
对腹泻严重者可口服补液盐溶液(ORS)纠正、防止脱水,必要时开展静脉补液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蒙脱石散,减少腹泻量及缩短病程。
其它治疗
改善饮食结构,剧烈呕吐者需禁食4~6小时,之后逐渐进食,以稀软的营养饭食为主,未断奶的婴儿可正常喂奶。同时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
轮状病毒感染怎么办
轮状病毒感染可用蒙脱石粉和补液盐联合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呕吐和腹泻,因此体内大量水分流失。此时,应注意补充水分,患者可以适当服用口服补液盐,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
轮状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在发病时适当使用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发病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蒙脱石粉,可缓解腹泻,并不会刺激胃粘膜,减少轮状病毒感染对肠道的刺激,减少疾病对肠道系统的损害。
一旦患者出现尿量减少和皮肤弹性差,应警惕其是由大量脱水引起的,并应及时通过就医,静脉补充电解质予以纠正。
如有上述症状,应及时至医院就诊。
预后
治愈情况
轮状病毒感染属自限性疾病,经对症治疗多可以彻底治愈。
危害性
由于反复腹泻、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病情控制不佳可能进一步引发肠套叠、胃肠出血、急性肠炎等多种并发症。
2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病情一般较重,重者可出现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病死率高。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可出现肠道外症状及慢性腹泻,甚至引起呼吸道感染、坏死性肠炎、肝脓肿、心肌炎、脑膜炎等。
日常
日常管理
保护患儿臀部,便后用温开水清洗臀部。
注意休息,并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流通。
饮食上注意清淡、易消化及营养全面,病程期间以流食、软食为主。
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彻底清洗、消毒患儿用过的所有物品。
预防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帮助减少轮状病毒感染。
控制传染源
在流行地区,对轮状病毒感染患者积极进行对症治疗,对村民以及学龄儿童宣传轮状病毒感染相关知识。
切断传染途径
使用卫生条件达标的厕所设施,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避免粪便污染土壤等。
培养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注意手部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生水,不生吃未清洗的瓜果蔬菜,不生食贝类海产品。
保护易感人群
6月~24月龄婴幼儿可以口服减毒轮状病毒疫苗,这是目前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母乳喂养可减轻婴幼儿腹泻的症状和发病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