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
概述
持续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超过6个月
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便不尽感和大便干硬等
主要由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及药物引起
包括病因治疗、基础治疗、药物治疗、精神心理治疗、手术治疗
定义
便秘(constipation)是一种(组)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的临床症状。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需手法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3次。
慢性便秘的病程应≥6个月。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原发性便秘
主要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继发性便秘
主要是器质性疾病所致和药物性便秘。
其中器质性疾病主要包括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神经源性疾病、结肠原发疾病(如结肠癌)等。
药物性便秘主要由抗胆碱能药物、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癫药、抗组胺药、抗精神病药、抗震颤麻痹药、解痉药、钙拮抗剂等诱发。
根据病理生理机制分类
根据便秘的病理生理机制,功能性疾病所致的便秘可以分为以下4类。
慢传输型便秘
此类患者全结肠或结肠各段存在传输延迟,主要由结肠推进力不足所致,结肠动力降低、结肠推进性蠕动收缩活动减少,导致粪便通过结肠时间延长,表现为排便次数少、排便费力、粪便干结等严重症状,但不存在排便协调障碍。
排便障碍型便秘
主要是指患者在尝试排便的过程中盆底肌群存在矛盾收缩、松弛不全或肛门静息压增高,从而导致粪便排出障碍。
正常传输型便秘
功能性便秘中较常见的亚型,患者结肠传输功能检测正常,但存在便秘症状。通过各种结肠传输时间检查方法发现。
混合型便秘
同时存在进食后结肠传输时间延长和直肠排空障碍两种因素。
发病情况
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0%~10.0%。
慢性便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病因
致病原因
便秘主要由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及药物3大类病因所致。
功能性疾病
主要由于结肠、直肠肛门的神经平滑肌功能失调所致,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器质性疾病
肠道疾病:包括结肠肿瘤、憩室、肠腔狭窄或梗阻、巨结肠、结直肠术后、肠扭转直肠膨出直肠脱垂、痔、肛裂肛周脓肿瘘管肛提肌综合征、痉挛性肛门直肠痛等。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包括严重脱水、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发内分泌腺瘤重金属中毒高钙血症、高或低镁血症低钾血症卟啉病、慢性肾病、尿毒症等。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自主神经病变、认知障碍或痴呆、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
肌肉疾病:淀粉样变性、皮肌炎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病等。
药物
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精神病药、解痉药、钙拮抗剂、利尿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阿片类药、拟交感神经药、含铝或钙的抗酸药、钙剂、铁剂、止泻药、非甾体抗炎药均可能引起便秘。
诱发因素
纤维素食物、水分摄入不足可增加便秘发生的可能性。
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
滥用或不合理应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低体重指数(BMI)、女性、人口密集区生活者更易发生便秘。
高危因素
暴饮暴食、饮食不节制。
长时间久坐,运动量少。
紧张、焦虑、抑郁。
神经性的病变如帕金森、延髓损伤、瘫痪。
发病机制
便秘是多种原因所造成的一种结果,也可以是许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当进食量减少,饮水量减少,吃精纯食物而少纤维素时,则易使形成的粪便干结。
当结肠肌无力、软弱,运动减弱或痉挛时,则使结肠内的粪便滞留时间延长,水分被大量吸收而不易排出。
当腹肌、膈肌虚弱无力时,就无驱动力促使大便排出。而当排便反射的某个环节(直肠感受器→传入神经→排便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肌群)出现异常时,均可能引发便秘。
症状
主要症状
排便困难
排便困难表现为排便费力、每次排便后仍有大便未排尽的感觉,肛门有堵塞感,且粪便干硬,不易排出或者排便时需用手抠来辅助排便。
排便次数减少
每周排便<3次,每次排便时间延长。
其他症状
部分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结,堵塞肠道,可出现腹胀、腹痛症状。
长期便秘可导致患者食欲减退、疲乏无力,也可导致头晕、烦躁、失眠、焦虑。
部分患者可因用力排硬粪块而出现肛门疼痛。
部分患者排便前可在左下腹触及条索状块状物。
并发症
由于粪便干硬,便秘患者经常用力排便,可能会导致患者肛周的静脉肿胀,继而引发痔疮。
肛裂
患者长时间便秘,使粪便排出受阻,长时间停留在直肠的粪便在水分被吸干后,可形成粪石,用力排便时可导致肛裂,患者会有刀割样疼痛或者灼痛干感,排便后症状可有所缓解。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若长期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伴或者不伴有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建议就诊于消化内科。
肛肠科
若长期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的同时,伴有明显痔块脱垂或排便时明显疼痛感、便后出血,可就诊于肛肠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着重记忆排便习惯、每日排便次数以及大便形状、量等。
就医时可以穿些宽松衣服,方便查体或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平均几天排便一次?是否每周排便少于3次?是否需要排便药物辅助?
是否存在排便费力费时、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
大便是什么性状的?是否有明显干结如粪球状大便?
这种症状持续多久了?有无加重或缓解因素?
是否伴有腹痛?位置在哪?阵发性还是持续性发作?每次持续多久?可以缓解吗?缓解的因素是什么?
是否存在便血或黑便?
是否存在消瘦、体重明显减轻、食欲下降等?
病史清单
是否有内分泌疾病病史,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等?
是否有肛裂、痔疮、直肠前突炎症性肠病等肛肠疾病?
是否有结直肠息肉或者结直肠肿瘤病史?
是否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死、老年痴呆、脑血管病、帕金森等?
是否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者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等容易导致便秘的药物?
平时偏食吗?吃蔬菜水果和粗粮吗?
家族中是否有人有便秘病史?
如厕时一般需要多长时?是否存在经常压抑便意的习惯?
做什么工作?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便常规+隐血试验、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激素等相关激素测定等。
影像学检查:腹平片、X线钡剂造影、腹部CT、腹部MRI等。
特殊检查:结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检查、肛管直肠测压、盆底肌电图测定、球囊逼出试验、结肠压力测定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盐酸哌替啶、可待因等。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氟西汀多塞平等。
解痉药: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
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降压药。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抗胆碱能药:如苯海拉明双环维林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存在以下疾病。
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疾病。
结肠肿瘤、憩室、肠腔狭窄或梗阻、巨结肠、直肠脱垂、痔、肛裂肛周脓肿瘘管等肠道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发内分泌腺瘤低钾血症卟啉病、慢性肾病、尿毒症等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自主神经病变、认知障碍或痴呆、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
淀粉样变性、皮肌炎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病等肌肉疾病。
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精神病药、解痉药、钙拮抗剂、利尿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阿片类药、拟交感神经药、钙剂、铁剂、止泻药等。
临床表现
症状
排便困难费力、排便次数减少(每周<3次),粪便干结、量少,可有下腹胀痛或绞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头晕、烦躁、焦虑、失眠等症状。
体征
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可在左下腹乙状结肠部位触及条索状块物。
一般检查
肛门直肠指检是一项简单且十分重要的检查方法,常能帮助了解肛门狭窄、粪便嵌塞、痔疮或直肠脱垂、直肠肿块等情况。
直肠指检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状态、直肠壁的光滑程度,对于便秘的鉴别诊断能提供重要信息。
实验室检查
便常规、隐血试验
观察粪便的一般形态,包括其量、性状、颜色、气味、寄生虫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粪便伴有较多的黏液。
直肠癌或有直肠病变的患者往往表现为粪便变细或粪便一侧有压迹,伴有鲜血。
痔疮或肛裂时粪便表面常伴有鲜血。
部分消化道肿瘤(如胃癌、大肠癌)患者持续或间断性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可能是其早期表现。
血常规
可用于评估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的类型,帮助进行下一步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对感染性疾病有一定提示意义。
甲状腺激素测定
粪钙卫蛋白检测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以作为炎症性肠病的复查项目。
既往存在炎症性肠病者可帮助评估疾病活动度、黏膜病变程度以及治疗效果。
影像学检查
腹部平片
腹部平片对于疑似便秘的患者既是一种经济的检查手段,又可作为临床病史及体格检查的补充。
腹部平片显示明显气液平则支持肠梗阻诊断。
腹部平片对明显扩张的结肠也能很好地显示,故对诊断巨结肠有一定的价值。
腹部CT、腹部MRI
主要是查看腹部脏器如肝胆胰脾有无病变,可了解肠壁及周围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器质性疾病。
X线钡剂造影检查
主要用来观察胃肠道功能状态,可初步查看结肠部位有无溃疡等。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可以直观地帮助诊断肠腔内息肉、结、直肠肿瘤以及其他导致肠腔狭窄的器质性病变,如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可获得确诊。
肠道动力和肛门直肠功能检查
结肠传输试验
患者通过口服不透X线的标志物后拍摄腹平片,可以追踪观察标志物在肠道内的具体运行轨迹和速度,有助于评估便秘是慢传输型、正常传输型,还是排便障碍型便秘。
排粪造影检查
检查时把钡糊注入患者直肠中,模拟生理性排便活动,在X线下动态观察肛门直肠的功能变化,有助于诊断直肠肛门部位疾病。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将压力测定装置置入直肠内,令肛门收缩和放松,检查肛门内外括约肌、盆底、直肠功能及协调情况,可以辅助诊断出口障碍型便秘。
球囊逼出试验
将水囊或气囊置入直肠内,观察肛门直肠对水囊或气囊的排出能力,可以筛查排便障碍。
正常人可在60秒内排出球囊。
病理检查
便秘患者通常在做结肠镜检查发现异常增生时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由病理科大夫出具病理报告明确增生的性质。
诊断标准
便秘的诊断主要取决于症状,凡有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每周<3次),伴有粪便干硬,诊断为便秘。
慢性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
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断目前主要采用罗马Ⅳ诊断标准。
6个月前开始出现便秘症状,在不使用泻药时稀便很少出现,同时也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在近3个月满足以下2个及以上的症状,可作出功能性便秘的诊断:
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
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状便或硬便;
至少25%的排便有未排尽的感觉;
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或阻塞感;
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
每周排便次数小于3次。
备注:每周排粪次数指未使用缓泻剂的情况下来计算。
鉴别诊断
肠梗阻
相似点:二者都可出现排便次数减少。
不同点:肠梗阻患者多伴有呕吐、腹胀及剧烈腹痛。肠梗阻患者可出现肠鸣音亢进的体征。完善立位腹平片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炎症性肠病
相似点:排便困难。
不同点: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可伴有便血和体重减轻;一般结肠镜检查和免疫学检查可以诊断。
结肠肿瘤
相似点:在腹部触及包块,可出现腹胀、腹痛症状。
不同点:普通便秘患者的腹胀、腹痛症状,在排便后可逐渐缓解。结肠肿瘤患者除腹胀、腹痛外,还可出现短时间消瘦、贫血表现,腹痛、腹胀在排便后无明显缓解。
治疗
治疗目的:去除病因,缓解便秘症状,预防并发症。
治疗原则:治疗原发病,改善腹部及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般治疗
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慢性便秘的原因,针对病因治疗,药物相关性便秘需及时停用或更换药物,器质性便秘可临时选用泻药以缓解便秘症状,但应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
基础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
包括合理膳食、多饮水、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合理膳食:增加纤维素(25~35 g/d)和水分(1.5~2.0 L/d)的摄入。
适度运动:尤其对久病卧床、运动少的老年患者更有益。
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结肠活动在晨醒和餐后最为活跃,建议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 h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每次大便时间不宜过长(<10 min/次)。
认知治疗
慢性便秘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精神、心理因素等。加强患者的自身认知,对慢性便秘的治疗有重要帮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渗透性泻药
常用药物包括聚乙二醇、乳果糖硫酸镁
服药后肠道内形成高渗环境,一方面增加了肠道水分;另一方面,粪便体积增加,刺激肠道蠕动,有利于排便。
容积性泻药
常用药物有欧车前、麦麸、甲基纤维素聚卡波非钙
药物在肠道内不吸收,增加粪便的体积和含水量,使粪便易于排出。
刺激性泻药
常用药包括蒽醌类药物(大黄番泻叶麻仁丸),蓖麻油和比沙可啶
起效快,效果好,短期间断使用,老年人不宜长期服用。
通过刺激肠肌间神经丛,促进结肠蠕动及分泌,有效帮助排便。
长期应用刺激性泻药,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影响维生素吸收、结肠肌无力、药物依赖和大便失禁等不良反应。
润滑性药物
常用药物包括甘油、液体石蜡
局部使用灌肠剂或灌肠,软化粪便,刺激肠壁而有助于排便。
促动力药
常用药物有伊沙必利、莫沙必利。
调节肠道神经递质,增加肠道动力,促进排便。
促分泌药
常用药物包括利那洛肽。
刺激肠道分泌,促进排便,适用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益生菌制剂
常用药物包括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制剂。
改善肠道菌群,促进肠蠕动,有助于缓解便秘。
与上述泻药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
中药(苁蓉润肠口服液、麻仁丸、木香理气片当归龙荟片通便宁片)及针灸推拿是治疗便秘的有效办法。
手术治疗
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明确有器质性疾病时,可考虑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肠道功能及形态学异常。
目前多采用直肠黏膜纵行折叠术加硬化剂注射、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直肠黏膜切除肌层折叠缝合术(Delorme手术)、耻骨直肠肌部分肌束切断术等。
老年人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因此老年便秘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前必须充分权衡利弊。
精神、心理治疗
对于伴有明显的抑郁、焦虑障碍和睡眠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精神、心理治疗,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
严重者可予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和/或转至精神心理科接受专科治疗。
尽量避免选用多靶点作用的抗抑郁、焦虑药物。
盆底肌功能障碍所致便秘,可进行生物反馈治疗。
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是将健康者粪便中的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以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
近年来研究发现,患者通过粪菌移植后排便次数明显增加,4周时症状缓解率可达71.4%,但12周时症状缓解率仅为42.9%。
粪菌移植治疗慢性便秘尚存在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如供菌者选择、移植剂量、移植频率等,且由于移植他人粪便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目前仅限于研究,还没有常规用于临床治疗。
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
目前临床主要使用腹壁肌电生物反馈和压力生物反馈,模拟排便时,腹壁电极和肛直肠压力感受器可感知并向患者显示其腹壁、直肠、肛管肌肉用力的状态,患者借此自我调节并纠正不协调排便的用力方式,训练患者协调腹部和盆底肌肉,从而恢复正常的排便模式。
目前推荐生物反馈作为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骶神经刺激
又称为骶神经调控,2015年美国、欧洲神经胃肠病和动力学会共识意见和2016年罗马Ⅳ标准,均推荐将骶神经刺激用于常规内科治疗无效的难治性便秘。
骶神经刺激治疗是将电极植入便秘患者体内,应用体外调节器进行测试调节,对于治疗有效(经过2~3周的筛选期,便秘症状改善达50%以上)的患者,植入永久性的骶神经调节器。
特殊人群的便秘治疗
老年人
老年人便秘主要与缺乏运动、因病服用相关药物有关,治疗手段主要为改变生活方式、尽量停用致便秘的药物。容积性、渗透性泻药为首选,严重者可短期适量应用刺激性泻药。
妊娠妇女
适当运动、多饮水、增加膳食纤维为主要治疗措施,可选用安全性好的乳果糖、聚乙二醇、容积性泻药。应避免使用蒽醌类泻药和蓖麻油。
儿童
基础治疗包括家庭教育、合理饮食和排便习惯训练,对于粪便嵌塞者,可选用开塞露或温生理盐水灌肠。乳果糖、聚乙二醇、容积性泻药证实有效,安全性好。
糖尿病患者
便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可尝试使用容积性、渗透性和刺激性泻药。
终末期患者
终末期患者发生便秘与运动和进食减少、使用阿片类药物等有关。预防性使用泻药极为重要,可使用刺激性泻药或联合渗透性泻药或灌肠药。
慢性便秘怎么办
慢性便秘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如增加食物纤维素、规律饮食等,药物治疗可给以刺激通便药物,如番泻叶、聚乙二醇、乳果糖等。
1.一般治疗:包括多喝水,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类食物,避免熬夜,规律进食等。
2.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1)纤维补充剂如甲基纤维素等,可以达到吸收肠道内水分,帮助排便。
(2)刺激性通便药如番泻叶、比沙可啶等,可以通过促进肠道蠕动及收缩,此通便药适合短期使用。
(3)渗透性通便药如乳果糖、聚乙二醇等,可以通过帮助液体穿过肠道壁,达到增加肠道内水分作用。
(4)润滑剂如石蜡油等,使大便更容易通过肠道。
(5)灌肠剂如磷酸钠等,可以通过让大便变软,达到帮助排便的作用。
慢性便秘,建议到医院及时就诊,明确诊断,积极治疗。用药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预后
治愈情况
一般情况下,排便障碍型便秘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而慢传输型疗效稍差。
直肠前突肛裂等因素引起的便秘,一般在进行手术或者保守治疗后可好转。
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引起的便秘一般无法达到治愈的效果。
功能性便秘一般预后良好,通过健康教育、及时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干预和/或药物干预,绝大多数患者的便秘症状能得到缓解甚至治愈。
药物导致的便秘,及时停服一般可缓解。
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应及时解除原发病因,如能早期识别及干预,便秘可随原发疾病的好转而缓解。
危害性
便秘可能引起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和直肠脱垂等。
慢性便秘可能增加结直肠癌、老年痴呆症、抑郁症等疾病的发生概率。
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可能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诱因之一。
生命质量显著低于非慢性便秘人群。有研究显示,便秘患者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力、一般状况、精神健康、健康变化等方面均有明显下降。
部分患者由于滥用泻药或反复就医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包括由患者就诊、检查、治疗和住院引发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因工作生产效率降低、旷工引起的间接经济损失。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进食高纤维含量的食物,如燕麦,芹菜、竹笋、豆类、苹果等。避免进食过少或食物过于精细,导致对结肠刺激减弱。
大便较为干燥的患者还可适当进食蜂蜜、黑芝麻,以及含油脂丰富的坚果,比如核桃、杏仁等,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
每天摄入1.5~2.0 L水,坚持适当锻炼,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久坐不动。
避免滥用药物,尤其避免不必要的服用与便秘相关的药物。
生活管理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调整睡眠。
避免久坐,规律运动,可以帮助肠道蠕动,有助于预防便秘。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便秘的发生。
心理管理
出现负面情绪时,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严重时可咨询心理或精神疾病相关专家。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建议在晨起和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每次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即使没有便意也要尝试定时排便,长此以往就能使身体形成生物反馈,逐渐形成自己的生物钟。
当外出旅行、生活节奏发生变化时,不要压制自身的便意,一有便意时,应及时如厕。
如厕时应避免时间过长,避免注意力不集中,不要在如厕时玩手机等。
病情监测
功能性便秘患者,对症治疗的同时,可隔2~4周进行经验评估,如治疗无效,应积极查明病因。
器质性疾病导致的便秘,需防止因便秘加重病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稳定期,每天均需关注患者大便情况。
随诊复查
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应定期复查血常规、便常规+潜血、结肠镜等,动态监测器质性病变治疗情况,预防复发。
预防
应该多吃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平时要摄入足够的水分。
注意积极缓解紧张、焦虑情绪,适当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有便意时要及时如厕,如厕时要注意力集中。
尽可能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便秘的药物,遵医嘱用药。
对年龄>40 岁便秘患者,出现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腹痛持续加剧、腹部包块等以及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等报警征象时,应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学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便秘是否为器质性疾病所致。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