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
概述
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的胆囊慢性炎症
常在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
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分类
按病因分为以下2种。
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在术前常规检查以及术中均未见结石的胆囊炎,多为寄生虫、病毒感染、胆囊排空障碍等所致。
发病情况
目前尚无全国性慢性胆囊炎流行病学资料。国内报道成人慢性胆囊炎患病率为0.78%~3.91%。
病因
致病原因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病因
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慢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结石可导致胆囊管反复梗阻,并造成胆囊黏膜损伤,出现反复的胆囊壁病变反应和胆囊功能障碍。
细菌感染
当胆囊或胆管出现结石嵌顿、梗阻时,则可能导致肠源性细菌感染。常见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等。
其他因素
低纤维、高能量饮食可增加胆汁胆固醇饱和度,利于结石形成。
某些药物可导致胆囊结石形成,如头孢曲松、避孕药等。
体重快速减少,如不合理的减肥方法,可能易导致胆囊结石形成。
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病因
感染
寄生虫、病毒感染是少数慢性胆囊炎的病因,如蛔虫、梨形鞭毛虫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胆囊排空障碍
胆囊排空障碍导致排空时间延长,胆囊内胆汁淤积,胆囊扩大,逐渐出现胆囊壁纤维化及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是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重要病因。
代谢因素
某些原因致胆汁酸代谢障碍时,胆盐长期的化学性刺激,也可引起慢性胆囊炎症。
其他因素
胆囊壁血管病变、大型非胆道手术,以及败血症、休克等重症疾病,可能导致长期的胆囊黏膜缺血和局部炎症反应、坏死,出现慢性胆囊炎。
高危因素
存在下列因素时,可能会导致慢性胆囊炎的发病风险增加。
肥胖。
高龄。
缺乏运动。
长期饮酒、高热量饮食、饮食不规律。
长期服用避孕药。
症状
主要症状
多数慢性胆囊炎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常出现以下表现。
右上腹不适:多在饱餐后数小时或夜间发生,进食后感觉到饱胀不适、嗳气(打饱嗝),也可出现右上腹部或肩背部隐痛,可反复发作,进食油腻、高脂食物后加重。
并发症
胆囊穿孔: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
急性胰腺炎:上腹部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脱水,血压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晕眩。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表现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全身表现可有发热及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征象。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348
慢性胆囊炎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普外科或肝胆外科
如果有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且平时饮食习惯为高脂蛋白,或者有消化不良症状时,建议尽快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哪些症状,发作时有什么特点吗?
平常饮食规律吗,每天吃早餐吗?
喜欢吃油腻的还是清淡的食物?
每天大概喝多少水?
平时有什么特别的用药吗?
去其他医院检查过吗,检查结果如何?
接受过治疗吗,接受了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什么疾病,如胆囊结石、胆囊功能障碍?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血生化
腹部彩超或CT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头孢曲松
抗凝药:华法林、依诺肝素、利伐沙班
避孕药:炔诺酮、醋酸甲地孕酮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348
慢性胆囊炎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肥胖。
平时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油腻饮食。
临床表现
症状
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
体征
多数慢性胆囊炎患者可无任何阳性体征,少数患者体格检查可发现右上腹压痛或叩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通过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可以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是诊断慢性胆囊炎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可以判断出胆囊的大小、胆囊壁增厚、是否有结石等。
CT检查:能良好地显示胆囊壁增厚,但不能显示X线检查阴性的结石。CT检查对慢性胆囊炎的诊断价值与腹部超声相似。
磁共振成像(MRI):MRI检查在评估胆囊壁纤维化、胆囊壁缺血、胆囊周围组织水肿、胆囊周围脂肪堆积等方面均优于CT检查。在腹部超声检查显示胆囊病变不清晰时,可选用MRI检查。
注意事项:检查时应避免佩戴金属首饰或穿着带有金属纽扣配件的衣物。
鉴别诊断
慢性胃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腹痛、腹胀等。
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点:均可出现腹痛等。
胆囊癌
相似点:均可出现恶心、呕吐等。
不同点:胆囊癌早期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但多为胆囊无痛性肿大,B超检查可鉴别。
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的主要作用是解痉镇痛、抗感染、消炎利胆等。药物的应用须严格遵医嘱,不得擅自使用。
解痉镇痛
抗感染治疗
慢性胆囊炎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急性发作可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利胆药物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用于反复发作胆绞痛及胆囊无功能,并有急性发作,尤其是伴结石者。
常用术式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患有心脏病、心肺功能欠佳者不宜采用。
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发现胆囊炎症重、与周边组织粘连致密、解剖结构不清等,可能会转为开腹手术,确保安全。
术后护理
切口护理
注意不要弄脏覆盖伤口的纱布,如果不慎弄脏,应该找医生更换,不要自己更换。
注意伤口周围有无红肿,覆盖伤口的纱布有无大量渗血,如果存在上述情况,或有其他不舒服,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一般术后7天左右可以拆线,根据医生的嘱咐按时间去门诊拆线即可。
手术会产生创面,尽量避免创面沾水,以免引起感染,一般14天之后可以适当擦洗,但不要用力搓洗。
饮食护理
手术后1~2天肠道开始蠕动,肛门排气后即可给予饮食,如果术后5天以上患者仍不能经口饮食或接受肠内营养,则有必要以肠外的方式给予营养,常规的术后补液可能不能满足此期的营养需要。
术后饮食先由无脂流质食物开始,依患者能忍受的程度,逐渐进展至给予低脂普食。少量多餐,日常应以高蛋白、低热量、易消化流质食物为主。
手术后3个月内都需要维持“少食多餐、低脂饮食”的饮食方法。不能一次性吃过多含动物脂肪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奶油、肥肉、油炸食物等。
手术3个月之后可以恢复正常饮食,但仍需注意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制品、肥肉等;还要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蒜等;产气类食物如豆类等也要少吃。
其他
术后及早下床,进行康复锻炼,避免因长期卧床产生肠粘连及肢体功能障碍,加促患者胃肠道蠕动,避免便秘。
非体力工作者,一般一个星期之后就可以恢复工作,体力劳动者,可以在2周至1个月后恢复正常生活,但均需注意避免劳累。
3个月之内都应该避免重体力劳动,尤其可能引起腹压增加或腹肌紧张的劳动,如拎重物等。
预后
治愈情况
慢性胆囊炎患者在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可以缓解症状,部分可以完全治愈。
若不积极进行治疗,会导致病情反复,发生多种并发症。
危害性
慢性胆囊炎会引起腹部不适或疼痛,从而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饮食、休息和工作。
如果慢性胆囊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引起急性胰腺炎、弥漫性腹膜炎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低脂肪饮食:减少肥肉、动物油脂等动物性脂肪摄入。适量增加玉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摄入比例。
高蛋白质饮食:选择鸡蛋、鱼肉、瘦肉、奶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
低胆固醇饮食:少吃鱼子、动物肝脏、动物肾脏、动物脑等食物。
高维生素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及酸奶、山楂、糙米等食物,以补充维生素和适量纤维素。
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可以减少对胆囊的刺激,有助于维护肝功能,但注意不宜过量。
避免进食辣椒、咖喱、芥菜、大蒜、刺激性调味品等辛辣刺激食物。
忌酒及咖啡、浓茶。
规律饮食、少食多餐,平时应保证均衡的膳食,避免饮食过饱。
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寄生虫和细菌感染。
生活管理
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戒烟,保持心情舒畅。
规律作息,防止过劳,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紧张,保持心情舒畅。
运动管理
生活中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如游泳、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随诊复查
慢性胆囊炎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定期复诊,并做一些检查。
按照医嘱定期复诊(药物治疗3~6个月复查,手术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可复查,无异常可以每年复查1次)。
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或者出现剧烈疼痛等紧急情况,需要及时就诊。
复诊时依然要携带个人疾病档案和报告单等。
复诊时可能会做胆囊B超、血脂测定等检查。
预防
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胆囊炎,定期体检可以尽早发现慢性胆囊炎、胆结石。
尽量少吃油腻食物,少吃辛辣、刺激、生冷、坚硬等难消化的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进食豆浆、豆腐、牛奶等容易消化且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可以通过跑步、健身、游泳等锻炼加强身体素质。
体重偏重的人需要适当控制饮食,做运动,使体重逐渐平稳下降。
定期做体检,可以关注血脂、胆囊B超等指标。认真阅读体检结果和医生建议,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到医院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