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概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不伴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慢性胃炎
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不适、反酸、嗳气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十二指肠液反流是主要病因
临床以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定义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可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不伴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慢性胃炎。
存在胃黏膜萎缩和/或肠上皮化生改变的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发展的不同阶段,前者由后者发展而来,但前者不一定能恢复为后者。
发病情况
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故难以获得确切的发病率。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约占慢性胃炎的70%。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上升。
病因
致病原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
80%~95%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症状可有所减轻。
长期感染(10~25年)后,部分患者可进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指肠液反流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可导致十二指肠液反流进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
胃黏膜缺血缺氧
其他
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酗酒、高盐饮食、服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可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
高危因素
吸烟可影响胃部幽门括约肌功能,造成十二指肠液反流,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症状
主要症状
70%~80%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现,上腹不适、腹痛、食欲减退、嗳气、腹胀,症状无明显规律。
并发症
贫血
胃黏膜长期糜烂出血的患者,可导致出血、贫血。
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大便发黑等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进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患者临床症状加重,出现明显的腹痛、反酸、嗳气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常规体检胃镜检查发现异常,建议及时于消化内科就诊。
出现上腹不适、腹痛、腹胀、嗳气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出现症状后不要未经医生诊断,自行服用药物。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什么不舒服?持续多长时间了?
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症状,持续多长时间?
近期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
病史清单
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
是否有饮食不规律、大量饮酒、长期吸烟、精神压力大等?
自己或直系家属是否患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
是否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等?
是否做过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等相关检查?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胃镜检查
¹³C、¹⁴C尿素呼气试验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布洛芬、吲哚美辛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
双膦酸盐:依替膦酸二钠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
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等。
临床表现
症状
体征
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程度不重。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可直接观察胃部整体形态及病变程度,内镜下可同时取一部分胃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检查。
检查前8小时禁食,5小时禁水,禁止吸烟,因为胃内存有食物会影响检查。如果戴活动假牙应该提前取出。
实验室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查
可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碳14尿素呼气试验是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之一,且具有无创、准确性较高的特点。
注意事项
检查前须空腹,或至少禁食3小时。
应用抗菌药物、铋剂和某些有抗菌作用的中药者,应在停药至少4周后进行检测;应用抑酸剂者,应在停药至少2周后进行检测。
粪便隐血试验
可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情况。
注意事项:检查前3天内不要吃血制品、菠菜、动物肝脏等食物。
鉴别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点:都有上腹不适症状。
不同点: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可鉴别。
胃癌
相似点:可有上腹疼痛。
不同点:胃癌早期多无症状,进展期可出现上腹疼痛、体重下降、呕吐、黑便等表现,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可明确鉴别诊断。
胃泌素瘤
相似点:有腹痛、反酸、嗳气症状。
不同点:胃泌素瘤患者经常规治疗后仍有腹痛、呕吐等症状,内镜检查可鉴别。
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
相似点:都有上腹疼痛。
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似点 :都有上腹疼痛、反酸、嗳气表现。
不同点:临床表现相似,内镜检查可鉴别。
消化性溃疡
相似点:都有上腹疼痛、反酸、嗳气表现。
治疗
治疗原则:针对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功能。
病因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对于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四联疗法结束后4周,需复查幽门螺杆菌,判断治疗效果。
保护胃黏膜治疗
消化液反流治疗
熊去氧胆酸可降低胆汁内的其他胆汁酸,缓解胆汁酸对胃细胞的毒性,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损伤治疗
对症治疗
腹胀:可使用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如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常发生在进食后,可使用消化酶制剂缓解症状。
【特别提示】所有药物均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用药、换药、停药等。
预后
治愈情况
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病情较稳定,经积极治疗后通常预后良好。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有可能进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预后因素
下列因素可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导致病情进展。
持续或反复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烤和油炸快餐食物,过多摄入食盐,食物中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
水土中含有过多的硝酸盐。
长期吸烟。
长期饮酒。
危害性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相关症状,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有可能进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发展为胃癌。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粗糙、过硬、过冷、过热、辛辣的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规律进餐。
避免饮浓茶、咖啡等。
治疗期间禁止饮酒。
生活管理
按时作息,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
在治疗期间,如果症状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重,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都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者,需定期复查幽门螺杆菌。
预防
戒烟。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生、冷、坚硬等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早睡早起。
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对消化道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必须服用,须遵医嘱定期检查胃肠道功能,或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聚餐时尽量使用公筷,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