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牵引
概述
通过牵引使颈椎关节间接增大,从而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恢复关节原有结构
枕颌带牵引以10~20天为一个疗程,可重复多次;颅骨牵引常持续几天至数周不等
缓解症状由神经压迫导致的上肢串痛较为明确,若经评估无效或症状加重,则需考虑其他治疗
颈椎脱位,颈椎病,颈椎骨折等
定义
颈椎牵引是一种骨科、康复医学科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通过对颈椎产生外力,使颈椎关节间增大间距,减轻椎间盘压力,有助于缓解症状。
通常包括手法颈椎牵引和依赖医疗牵引器的颈椎牵引(包括枕颌带牵引和颅骨牵引)。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颈椎牵引适用于颈椎疾患,用于拉伸椎体,减轻神经压迫。同时对于颈部损伤,可起到牵引减轻颈部承重的作用。治疗疾病如下:
颈椎滑脱
颈椎病(非脊髓型颈椎病
颈部扭伤或肌肉疼痛痉挛
治疗效果
牵引的基本原理是使脊柱伸长、椎间隙增加、脊椎肌肉松弛、神经孔张开,进而缓解神经根压迫。
通过颈椎牵引治疗,可使得椎间孔在牵引时变宽,调整椎体间小关节小错位,可减轻神经根的压迫,周围组织的粘连也得以松解。
通过颈椎牵引治疗,对于部分自身难以解剖复位的颈椎脱位,通过松弛肌肉,辅助手法复位,可部分解除关节的嵌插和绞索。
颈椎牵引可使得颈椎肌肉松弛,可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亦可缓解颈部肌肉的疼痛和痉挛。
安全性
这项治疗通常很安全,极少导致死亡。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在我国许多地区,这项手术被列为一级手术。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颈椎牵引作为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一种治疗性操作,具体的收费与治疗方式(区分手法牵引、枕颌带牵引和颅骨牵引)相关,价格在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
首次牵引与后续持续牵引的收费标准亦不同,首次牵引复位的收费价格常高于后续持续牵引一次的收费。首次牵引时所需的耗材另外计费。
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不同而有差别,不同地区的物价管理部门对于相同的医疗服务费用的标准亦有差别。医院级别越高,可能手术费用就相对越高;治疗地经济越发达,医疗服务价格也会相应越高。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定价由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和物价管理部门统一规定,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自主定价,在物价管理部门备案。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下一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以上级别的医院都可以进行这项治疗。
应用范围
适宜情况
治疗疾病或暂时缓解症状
神经根型脊椎病(神经根受压)。
颈部扭伤。
颈椎反弓
颈椎滑脱。
延缓疾病进展
颈椎病(非脊髓型)是颈椎牵引的适应证。神经根型效果最佳,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亦有良好疗效,对脊髓型颈椎病应谨慎施行。
退行性颈椎间盘疾病。
椎管狭窄。
脊柱侧弯。
不宜情况
脊髓型颈椎病在CT片上显示椎管绝对狭窄或椎管内壁凸凹不平,骨赘尖利者。
合并有颈椎肿瘤、结核者。
合并有骨折,骨片嵌入椎管或椎间孔者。
严重心肺疾患、高血压以及体质虚弱者。
牵引后有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经调整牵引参数后仍无改善者。
脊髓受压明显、节段不稳严重者。
年迈椎骨关节退行性变严重、椎管明显狭窄、韧带及关节囊钙化骨化严重者。
治疗前
行颈椎牵引治疗前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包括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牵引的适应证,排除相关禁忌证。
治疗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
颈椎牵引是否需要行实验室检查,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判断。
如果其症状较轻,在门诊或者乡镇卫生院定期复查并治疗,以间歇性手法牵引或枕颌带牵引为主,实验室检查则不是必须的选项。
如果患者因为症状较重,或因颈椎损伤、颈椎不稳等情况需要对颈椎行长时间持续牵引,在入院后则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常规检查,以排除相关禁忌证。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头颈部的X线检查方便快捷,一般是行颈椎牵引前的常规检查。可判断颈椎的形态、序列是否正常,初步判断颈椎间盘是否存在退变和变形等,特殊体位摄片还可发现颈椎节段性的不稳定,还可用来排除颈椎其他病变。
CT检查
可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头颈部的CT检查。CT检查较X线检查可展示更多骨质和椎间盘的细节,可准确定位颈椎发生病变的位置,可直观判断颈椎管是否狭窄,是否存在韧带骨化和脊髓受压等情况。
MRI检查
可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头颈部的MRI检查。MRI检查对脊髓、椎间盘等软组织有更直观的结果,相较于CT检查,可以更直观的对炎症、水肿、神经受压等情况进行准确的显示,结合其他检查可以更准确的定位和定性。
CT血管造影检查
可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头颈部的血管造影检查。CT血管造影即CTA检查,通过注射血管造影剂,将CT与增强技术相结合,可以清晰显示头颈部的血管细节,是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
CT血管造影检查对于发现头颈部血管变异和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治疗前准备
控制基础疾病
因为每次的颈椎牵引会持续一段时间,建议在治疗前正常使用降血压、血糖和心律失常等疾患的药物,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因疼痛、应激、长时间不动等原因引起血压、血糖或心率波动。
安排生活工作
颈椎牵引(枕颌带牵引)一般每天牵引1~2次,也可每天3次,多以10~20天为1个疗程,可持续数个疗程直至症状基本消除。可住院规范治疗,亦可门诊定期随访,遵医嘱在家中行枕颌带牵引治疗。
枕颌带牵引的患者住院或门诊随访期间,通常生活可自理,无需其他人协助或者护理。
颈椎牵引(颅骨牵引)通常需要持续牵引,且治疗时间较长(根据病情的轻重及进展,时间为数天至数周不等)。病情不稳定期间常需住院规范治疗,待病情稳定后,亦可在家中继续牵引治疗,门诊定期复查。颅骨牵引的患者通常病情较重,且变化进展迅速,需要他人协助或者护理。
在治疗期间,若治疗无效或者病情加重,有可能提前结束治疗过程,转为其他治疗或手术治疗。
衣着服饰要求
衣着宽松舒适,尽量不要着影响肺部呼吸的紧身衣物。不要穿着长衣领的服饰,以方便松开衣领、暴露脖颈的衣物为佳。
清洁备皮
手法牵引和枕颌带牵引无需对毛发进行特殊处理,颅骨牵引则需要将头部毛发剃除。
签署知情同意书
颈椎牵引(手法牵引及颅骨牵引)是治疗性操作,医生通常会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操作的过程、益处及相关风险,包括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处置原则,患者或家属需配合签署治疗同意书。
颈椎牵引(颅骨牵引)为治疗性有创操作,除上述治疗同意书外,还需要患者及家属配合签署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
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
手法牵引
颈椎手法牵引仅适用于专科医生,患者及其他非专业人士请勿自行操作。手法牵引主要用于诊断目的,能够在症状成功缓解后确认疑似诊断。
患者通常保持仰卧位或坐位。
医生双手握住患者头部和颈部,施加轻微的拉力进行颈椎牵引。
手法牵引采用间歇性的操作,牵引后在每个位置保持约10秒。
医生通过向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对颈椎进行牵引,寻找患者的疼痛位点以及该疼痛位点的缓解方式,对处于该缓解方式的颈椎角度进行记录。
医生通过旋转患者颈部和下巴,寻找每一个引起疼痛和缓解疼痛的位点及颈椎角度,为后续的枕颌带牵引做好准备。
若手法牵引对患者的疼痛或压力点没有得到缓解,甚至在牵引过程中出现症状加重,则需要对病因和牵引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枕颌带牵引
治疗体位
体位可采取坐位或卧位,牵引角度一般按照病变部位而定,如病变主要在上颈段,牵引角度宜采用0°~10°,如病变主要在下颈段(C5~C7),牵引角度应稍前倾,可在15°~30°之间,避免过伸。
坐位牵引的优点是于牵引治疗的同时可进行学习及书面工作。由于坐位牵引一般是间断性牵引,故适用范围较小,多用于较轻的颈椎病及颈部软组织挫伤。
卧位牵引的优点是患者较舒适,可耐受长时间牵引。卧位牵引可以是间断性牵引,也可是持续性牵引,适用于较为稳定的颈椎损伤和疾患。
患者应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牵引姿势应使患者感觉舒适,如有不适即应酌情调整。
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
常用的牵引重量差异很大,一般为患者自身体重的1/10~1/5,多数用2~6kg。开始时用较小重量,每次牵引近结束时患者应有明显的颈部受牵伸感觉,但无特殊不适,如这种感觉不明显,应酌情增加重量。
每次牵引持续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可做不同的组合,一般牵引重量较大时持续时间较短,牵引重量较小时持续时间较长。
颅骨牵引
麻醉情况
该治疗需要进行局部麻醉,常用的麻药是利多卡因
治疗部位和切口位置
颅骨牵引需要在头颅钻孔并安置牵引弓。当治疗结束去除牵引弓后,颅骨的钻孔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生长恢复;皮肤的切口通常会留较小疤痕。
治疗过程
患者剃发取仰卧位,头部被固定后,医生通常会在头颅上画出辅助线以确定钻孔位置,钻孔的位置通常依据牵引弓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为两侧眉弓外缘的矢状线与两侧乳突冠状线的交点。
在两标记点处分别消毒,施局麻,各作一小横切口,直至骨膜,用颅骨钻在标记点钻孔,使钻头的方向与牵引弓钩尖的方向一致,仅钻入颅骨外板(成人约为4mm,小儿约为3mm)。
钻孔后安置牵引弓,进行牵引。床头抬高,作为对抗牵引。
术后用小棉圈或海绵垫垫于枕部,以免发生压疮
治疗感受
施行局麻的时候通常会有穿刺皮肤带来的刺痛,但可忍受。
局麻的时候通常会麻醉至颅骨骨膜,故颅骨钻孔时疼痛大大减轻,但亦能感受到钻骨的疼痛,通常能忍受。
颅骨钻孔时通常会将头颅固定,并将钻头限制深度,在操作时患者切不可随意乱动,避免操作偏离预期路径。
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
牵引重量一般为6~8kg,如伴小关节绞索,适当加大牵引,但重量一般不超过15kg。
治疗时间
治疗时间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年老体弱者的治疗时间可短一些,而年轻力壮者则可以长一些。牵引过程要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者应立即停止牵引,查找原因并调整、更改治疗方案。
颈椎手法牵引通常为10~30分钟,根据病情可有适度增减。
枕颌带牵引的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次,每日2~3次,根据病情发展和患者耐受程度可有适度增减。
颅骨牵引通常为持续牵引,根据病情发展和患者耐受程度适度增减。
通常以10~20天为一个疗程,可持续数个疗程直至症状基本消除,定期评估治疗的效果,决定下步的治疗方案。
治疗后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牵引的过程当中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及肢体运动、感觉情况。颈椎牵引的安全性较高,但也有少数病人在牵引过程当中出现意识改变和呼吸困难的情况。一旦出现上述的不适,应立即报告医生,终止牵引或酌情减轻牵引重量。
应经常检查牵引的方向有无歪斜,并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调整颈部位置,并酌情增减牵引重量。
患者在卧位牵引的时候,可以适度休息或睡眠,为此需要维持一个安静舒适的牵引的场所。
牵引的时候注意覆盖适当的衣物,调整好环境温度,防止着凉。
牵引结束后
对于手法牵引及枕颌带牵引的患者,在牵引结束后需要在牵引床上或者座椅上多待5~10分钟,再慢慢起身,防止造成眩晕及直立性低血压等。
注意观察枕部和下颌部是否有牵引带压伤和磨损的痕迹,注意调整好牵引带的平衡,使得双侧平衡受力。
对于颅骨牵引的患者,需要保持牵引针眼处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75%酒精棉签涂擦2次,针眼处如有分泌物或痂皮,用棉签将其擦去,防止痂下积脓。
监测与检查
因为颈椎较为脆弱,在牵引的过程中可能会对精髓神经造成牵拉,颈椎牵引治疗过程中,通常会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定期观察患者肢体的运动及感觉情况,包括疼痛的感觉有没有加重、麻木的区域有没有变化等。
颈椎牵引治疗本身并无必要的检查,但涉及到颈椎关节的脱位、神经根的压迫、颈椎间盘的突出、肌肉的僵硬水肿等情况时,一般会定期复查颈椎X线片,必要时复查颈椎CT或MRI检查。
颈椎脱位后通过颈椎牵引恢复关节对位,需要予以必要的固定,防止再次脱位。
饮食营养
颈椎牵引治疗过程中,一般无需调整饮食。可适度补充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维持营养代谢,促进胃肠蠕动,防止因活动量下降导致便秘。
若患者本身患有其他代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等,则需要根据基础疾病的饮食要求,做适当调整。如糖尿病需低糖饮食,高血压需低盐饮食,高血脂病需低盐低脂饮食等。
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戒烟、戒酒,避免因抽烟、喝酒影响颅脑血供,造成血压、血糖等波动,影响功能恢复。
恢复过程
症状缓解的情况
通常颈部疼痛的减轻、肢体麻木感减少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是治疗有效的表现。
若颈椎牵引对于症状的改善或疾病的治疗有明确的效果,可重复进行数个疗程。
定期对于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必要时复查X片、CT检查或MRI检查。
症状没有缓解或加重的情况
若通过调整牵引角度、重量和牵引时间都无法使症状缓解,或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症状的反复或加重,则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方式,如局部封闭和手术干预治疗。
后续治疗
治疗后用药
缓解颈椎症状常配合应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和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药等。
常用的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如口服的塞来昔布和依托考昔,外用的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常用的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片;常用的神经营养药如甲钴胺
随访与复查
颈椎牵引(手法牵引、枕颌带牵引)可住院进行,亦可门诊或在家进行牵引。但需注意的是,在加重自行进行牵引的时候,需要对牵引的方向、重量等进行个性化调节,建议在门诊进行个性化调节或病情稳定后居家进行颈椎牵引。
若症状得以缓解或维持,可每1~3个月门诊复查;若症状渐进加重或牵引的过程当中已不能缓解,则需立刻门诊复查。
颅骨牵引的随访与复查根据病情进展及个体化治疗而有所不同,需遵医嘱。
日常生活
颈椎脱位的患者经牵引复位后需要对颈椎固定4~6周,防止再次脱位。
颈椎病的患者需要改正不良的生活和工作习惯,避免颈部慢性损伤。坐姿应保持自然端坐,调节桌、椅之间的高度,避免头颈部过度后仰或前屈,使头、颈、肩、胸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线。
切忌长时间低头工作、学习或游戏,每低头半小时需要抬头运动,使头颈部左右转动,转动时宜轻柔缓慢。
坚持颈肩部的肌肉锻炼,调整枕头的高度,改善睡眠姿势,维持颈椎稳定。坚持个体化方案,参照经治医生的建议,量力而行,以适宜强度为佳。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应用范围
治疗前
治疗过程
治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