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外翻
概述
睑外翻是指眼睑向外翻转离开眼球,睑结膜常不同程度的暴露在外,常合并睑裂闭合不全,下睑比上睑更常见。轻者睑缘后唇离开眼球,外翻如涉及内眦侧泪点外翻则引起泪溢,重者睑结膜暴露,甚至眼睑闭合不全。睑外翻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瘢痕性、麻痹性、老年性、痉挛性四类。睑结膜因外翻后长期暴露而发生慢性结膜炎,导致分泌物增多,结膜干燥、肥厚并充血。
病因
1.痉挛性
由于眼睑皮肤紧张,眶内容充盈眼轮匝肌痉挛压迫睑板上缘(下睑的睑板下缘)所致。见于青少年,特别是患泡性结角膜炎或高度眼球突出的患者。
2.老年性
仅见于下睑,由于老年人的眼轮匝肌功能减弱,眼睑皮肤及外眦韧带也较松弛,使睑缘不能紧贴眼球,终因下睑本身重量下坠而外翻。加上外翻引起的泪溢、慢性结膜炎,使患者频频向下擦泪,加剧了外翻的程度。
3.瘢痕
眼睑皮肤面瘢痕性收缩所致。眼睑皮肤瘢痕可由创伤、烧伤、化学伤、眼睑溃疡、眶骨骨髓炎或睑部手术不当等引起。
4.麻痹性
仅见于下睑,由于面神经麻痹,眼轮匝肌收缩功能丧失,下睑依其本身的重量下垂面形成外翻。
症状
1.轻度
仅有睑缘离开眼球,但由于破坏了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毛细作用而导致泪溢。
2.重度
睑缘外翻,部分或全部睑结膜暴露在外,使睑结膜失去泪液的湿润,最初局部充血,分泌物增加,久之干燥粗糙,高度肥厚,呈现角化。下睑外翻可使泪点离开泪湖,引起泪溢。更严重时,睑外翻常有眼睑闭合不全,使角膜失去保护,角膜上皮干燥脱落,易引起暴露性角膜炎或溃疡。[1]
检查
眼睑外翻后,睑缘离开眼球,睑结膜干燥肥厚,表面充血。角膜亦干燥,溃疡形成,最终产生瘢痕,危害视力。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以及临床表现容易诊断。
治疗
1.各种睑外翻的治疗
(1)痉挛性睑外翻  可用绷带包扎,使眼睑恢复原位。
(2)老年性睑外翻  轻者应嘱其向上擦泪,以减少或防止外翻加剧。[2]重者手术矫正,以缩短睑缘为原则,最简易的方法是在结膜睑板层及皮肤肌肉层各作一个三角形切除,然后缝合之。睑外翻也可行整形手术,作“Z”形皮瓣矫正,或以“V”、“Y”成形术。睑外翻矫正的手术方式很多,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发病原因正确地选择手术方式,并且严密手术操作,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3]
(3)瘢痕性睑外翻  须手术治疗,游离植皮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原则是增加眼睑前层的垂直长度,消除眼睑垂直方向的牵引力。
(4)麻痹性睑外翻  关键在于治疗面瘫,可用眼膏、牵拉眼睑保护角膜和结膜,或作暂时性睑缘缝合术。依患者睑外翻的病因不同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手术操作能达到手到病除的效果。术后需包扎,服用抗菌素,依手术方式不同术后拆线时间各有长短。
2.睑外翻矫正术
(1)适应证  ①因瘢痕、睑缘松弛,老年性眼轮匝肌松弛等原因所致睑缘外翻伴溢泪;②睑缘外翻所致眼干不适;③睑缘外翻明显影响美观。
(2)禁忌证  ①眼部急性炎症;②严重瘢痕体质;③有全身出血性疾病
(3)方法  以1∶20万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的混合液于预定手术区域行局部浸润麻醉,作下睑缘灰线下1~2mm切口,外眦部向外下方延伸约5mm,与外眦部夹角约135°。下睑皮下潜行剥离至骨性眶缘投影处或稍下方,形成皮瓣,注意皮瓣的游离范围需充分,且不可残留间隔。在皮瓣下方剪开眼轮匝肌,睑缘下方眼轮匝肌给予适量部分保留,在眶隔表面上分离眼轮匝肌,形成与皮瓣形态一致的眼轮匝肌瓣。打开眶隔,将眶隔内疝出的脂肪还纳复位,如眶隔脂肪较多且眶隔强度尚可,予适量切除。横向折叠缝合眶隔2~3针以紧缩眶隔,向外上方提紧眼轮匝肌瓣,在外眦下方楔形切除适量松弛的眼轮匝肌,断端间断缝合,必要时可固定在外侧眶缘的骨膜上,以加强下睑的支撑力。注意切除眼轮匝肌必须适量,过多可致下睑退缩,甚至形成下睑外翻。嘱患者睁眼向上并大张嘴,在下睑张力最大的情况下,切除多余的松弛皮肤,以8-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切口。
外切眼袋一个月仍有睑外翻睑球分离能恢复吗
外切眼袋一个月仍有睑外翻睑球分离可以恢复一部分,如果症状不是很明显,术后两三个月左右就可以恢复,如果术后三个月到半年之间还没有得到恢复,需要通过手术进行修复。
外切眼袋不通过手术切开下睑睫毛下方的皮肤,去除多余的眶隔脂肪组织,去除多余的皮肤,最后进行缝合,一般用于眼袋较重或眼袋下垂的爱美人群,部分人群术后会有睑外翻睑球分离的症状,一般术后会慢慢恢复,如果没有得到恢复,需要再次手术进行修复。
术后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过度用眼,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发炎,如有身体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咨询医师指导。
预防
一般在进行眼部矫正手术预防,首先加强眶隔膜,提紧眼轮匝肌,最后去除多余的皮肤。然而,有部分医生,错误地把眼袋的矫正,认为是皮肤的提紧,而忽视眶隔膜及眼轮匝肌的缩紧。如皮肤去除量合适,而未处理眶隔膜及眼轮匝肌,眼袋将很快复发。如果皮肤去除过多,就会适成下睑外翻。近几年,许多学者都一致认为,眼袋的矫正手术效果,眶隔的加强,眼轮匝肌的提紧比皮肤去除,显得更为重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治疗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