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概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因气管、支气管呼吸气流受阻导致的慢性肺功能障碍性疾病
表现为频繁咳嗽、喘憋、咳痰、胸闷、气促等
烟草、空气污染、职业粉尘、遗传因素和呼吸道感染是常见致病因素
患病后需远离致病因素,使用药物治疗,必要时氧疗
定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气流受限由小气道疾病(阻塞性支气管炎)和肺实质破坏(肺气肿)共同引起,两者在不同患者所占比重不同。
急性加重和合并症对个体患者整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产生影响。
分期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
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道症状加重,超过日常变异水平,需要改变治疗方案。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脓性或黏液脓性痰,可伴有发热等。
稳定期:咳嗽、咳痰和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病情基本恢复到急性加重前的状态。
发病情况
根据2018年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CPHS)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近1亿,20岁及以上的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则高达13.7%。
慢阻肺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
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统计,2020年慢阻肺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
病因
慢阻肺的发病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致病因素
吸烟
吸烟能够导致肺部炎症,容易导致支气管堵塞,降低肺部抵抗力,继发感染。普通香烟、电子烟、雪茄均会导致这种伤害。伤害程度会随着吸烟量和吸烟时间而加重。
长期暴露于肺部刺激物
肺部刺激物包括二手烟、粉尘、雾霾、化学烟雾等,长期暴露均会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
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烟尘或二氧化硫明显增加时,慢阻肺急性加重显著增多。其他粉尘也能刺激支气管黏膜,使气道清除功能遭受损害,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
感染
病毒和/或细菌感染与气道炎症加剧有关,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常见原因。
遗传因素
有一小部分慢阻肺是因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者对蛋白酶的抑制能力减弱,导致弹性蛋白被溶解,肺泡壁弹性变差,故更易发生肺实质病变。这部分患者的发病受遗传因素影响。
发病机制
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肺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等在慢阻肺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慢阻肺的特征性病理改变表现在气道、肺实质及肺血管,肺组织出现慢性炎症,反复损伤与修复后导致的肺组织结构改变。
修复过程导致气道壁结构重构,胶原含量增加及瘢痕组织形成,这些病理改变造成气道狭窄,引起固定性气道阻塞。
危险因素
吸烟或长期接触“二手烟”。
患有某些特定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直系亲属患有慢阻肺。
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地区,尤其是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污染的地区。
长期从事接触粉尘、有毒有害化学气体、重金属颗粒等工作。
在婴幼儿时期反复患下呼吸道感染
症状
主要症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首先会出现呼吸道症状,进行性加重,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
经常咳嗽,且伴有痰液的产生。
呼吸不畅或气短,体力活动之后更为明显。
胸闷,胸部发紧。
经常出现呼吸道感染。
乏力、体重减轻。
如果发生严重缺氧,会出现口唇和甲床发绀。
如果出现右心衰竭则会出现下肢肿胀。
并发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
肺源性心脏病
慢阻肺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时患者常有口唇、舌和指甲的发绀,严重贫血的患者发绀不明显,患者由于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出现心率增快、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表现。
气胸
少量气胸时,患者常常无症状或症状很轻微;当胸腔大量积气时,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胸痛表现,有可能威胁生命。
肺炎
肺炎在慢阻肺患者中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慢阻肺合并肺炎时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表现,并发肺炎是慢阻肺患者的一个重要死亡原因。
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慢阻肺与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又被称为“重叠综合征”,患者通常不能仰卧睡眠,大多采取半卧位睡眠,常有入睡困难而且频繁觉醒,醒来时伴有焦虑和紧张。早上起来感觉头痛,白天嗜睡,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低氧血症,可能在夜间睡眠中死亡。
就医
就医科室
呼吸内科
出现咳嗽、咳痰、呼吸不畅或气短等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出现严重的咳嗽或呼吸困难、严重的胸部疼痛时,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常需要拍摄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故应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物,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及时告知医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咳嗽?咳嗽多久了?
有没有咳痰?痰是什么样的?
是否有呼吸不畅、气短?
症状出现多久了?
症状会在什么情况下加重或减轻?
病史清单
是否长期抽烟?
是否接触过刺激性气体、粉尘,有害金属颗粒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检查、超声心动图
肺功能检查:肺通气功能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支气管舒张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氨茶碱、异丙托溴铵
祛痰药:氨溴索、溴已新
抗炎药:布地奈德气雾剂
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肟、左氧氟沙星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常有吸烟史、刺激性物质长期暴露史。
可有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
体格检查
慢阻肺患者可能有下列典型体征:桶状胸(胸廓前后径增加,严重者可与左右径几乎相等,形态像一个圆筒)、双肺呼吸音减弱、呼气相延长、存在湿啰音和/或干啰音等。
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测能够帮助医生判断肺能容纳多少气体,判断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情况等。评估肺功能状态和肺的储备功能,换句话说,就是肺还有多少潜力。最常见的是使用肺活量计,也有些需要进行运动压力测试。
临床上是以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的气量,FVC)之比,即FEV1/ FVC降低来确定存在呼吸气流受限。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 FVC<70%则说明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
血液检查
血液生化检查能够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检查有助于了解是否存在急性感染。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
可以看到肺气肿的程度,对疾病诊断和监测均有一定的作用。但X线检查的精度比较低,疾病早期影像可无变化,随疾病进展会出现肺纹理减少、紊乱、透光度增加等特异性改变。
胸部CT检查
与普通X线检查相比,CT检查能够更好地观察肺部的改变,能够准确地判断肺气肿、肺纤维化的范围和程度以及肺不张、有无合并感染等,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以显示心脏的可视化图像,用以评估心脏的功能。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因此需要进行心脏功能的评估。
血气分析
检查是否出现了低血氧症、高碳酸血症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等。有助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般血氧饱和度<92%时则需要进行血气分析以进行更精准的分析。
诊断标准
慢阻肺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接触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典型慢阻肺的诊断包括: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或咳痰;危险因素暴露史;肺功能检查吸人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0.7示气流受限,且除外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
相似点:都表现为呼吸困难、发作性咳嗽、胸闷、咳痰,严重时出现口唇指甲发绀。
不同点:支气管哮喘多早年发病,通常在儿童期,症状变化较快,晨起和夜间症状明显,可伴有过敏史、鼻炎和/或湿疹、哮喘家族史。
支气管扩张症
相似点:都有大量脓痰,常伴有细菌感染,湿啰音(医生听诊时听到的体征),杵状指(手指脚趾简短增粗、变宽)症状。
不同点:支气管扩张患者进行胸部X线检查和CT检查能够看到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
充血性心力衰竭
相似点:都有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等症状。
不同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胸部X线检查显示心脏扩大肺水肿,超声心动可以发现左心功能减退及射血分数降低。
肺结核
相似点:都有咳嗽、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
不同点:肺结核所有年龄均可发病,X线检查能够看到感染病灶,可以通过病原学检查确诊。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相似点:都有慢性咳嗽、咳痰、活动时气短症状。
不同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过度充气征和弥漫性小叶中央结节影,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慢阻肺重在预防及早期干预,主要措施是缓解症状,延缓发展,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
一般治疗
稳定期治疗
戒烟
戒烟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重要的方法。既往吸烟,在明确诊断后应立即戒烟。如果诊断后仍吸烟,会加重症状、加速疾病进展,预期寿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果戒烟有困难,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通过药物辅助戒烟。
支气管扩张剂
如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经影响呼吸,可使用支气管扩张药来缓解。这类药物能够缓解咳嗽、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
吸入型β2-受体兴奋剂
主要有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沙美特罗、特布他林等,可缓解支气管痉挛
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
常用药物有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对于肺气肿引起的喘息、呼吸急促等症状具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氨茶碱
对呼吸道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
糖皮质激素
包括泼尼松、氟替卡松等。吸入糖皮质激素需与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联用,可以减轻气道炎症,增强支气管扩张剂药效,减少中重度慢阻肺发生急性加重的风险。
常用药组合有沙美特罗加氟替卡松、福莫特罗加布地奈德
口服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可引起体重增加、血糖及血压升高、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因此稳定期不推荐口服糖皮质激素,如须用药,则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
吸入糖皮质激素没有上述不良反应。
祛痰药
痰液不容易咳出时,可以适当的使用祛痰药,常用的有盐酸氨溴索和N-乙酰半胱氨酸等。
急性加重期治疗
首先要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最多见的原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患者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
药物同稳定期。
喘息症状严重时需要使用较大剂量,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如应用沙丁胺醇,或沙丁胺醇加异丙托溴铵,通过小型雾化器吸入以缓解症状。
低流量吸氧
发生低氧血症时需要用鼻导管吸氧,或通过面罩吸氧。鼻导管给氧时,吸入的氧浓度为28%~30%(即2~3L/分),
应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导致中枢呼吸抑制引起二氧化碳潴留
抗菌药物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咳嗽伴痰量增加、有脓性痰或者发热时,应依据所在地常见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情况积极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门诊可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肟、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较重者可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加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住院患者应根据预计的病原菌及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用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大环内酯类或呼吸喹诺酮类,一般多静脉滴注给药。
如果找到确切的病原菌,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
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急性加重期患者可考虑泼尼松龙,也可静脉给予甲泼尼龙,每天1次。连续5天。
机械通气
对于并发较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可使用机械通气治疗,通常先用无创呼吸机辅助,严重时需要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其他治疗措施
合理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身体水电解质平衡。
注意补充营养,根据患者胃肠功能状况调节饮食,保证热量和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必要时可以选用肠外营养治疗。
积极排痰治疗,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持机体有足够体液,使痰液变稀薄;其他措施如刺激咳嗽、叩击胸部、体位引流等方法。
积极处理伴随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及并发症(如自发性气胸、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等)。
如患者有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需要根据疾病情况积极接受治疗,酌情使用呼吸兴奋剂、强心药物等。
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不需要进行手术的。
极少数情况下,需要使用手术治疗。是否适合接受手术治疗,需要由医生进行评估。
可用的手术包括肺大疱切除术、肺减容手术、肺移植。
预后
治愈情况
积极接受治疗后,症状会有所缓解。患者也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戒烟,远离刺激因素。
慢阻肺的转归和预后因人而异。通过合理治疗与管理,大部分患者可以控制症状,避免急性发作,减缓肺功能的下降。
危害性
慢阻肺患者常有气短、咳嗽、咳痰症状,对工作生活有一定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时,常出现并发症,如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慢阻肺患者饮食建议选择充足养分食物,摄取足够维生素、热能、微量元素食物。
三餐时间稳定,叮嘱患者细嚼慢咽,不宜进食过快,处于轻松状态下进食,最好保持八分饱,避免患者饮食过多出现腹胀,对膈肌运动造成影响。
慢阻肺患者呼吸时比正常人相比消耗过多能量,日常注意及时补充能量。
摄取足够矿物质,均衡饮食,做好荤素搭配,控制盐分摄入。
运动管理
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锻炼和呼吸练习进行肺部的康复,例如进行缩唇训练、腹式呼吸、立式呼吸、坐式呼吸等训练。
缩唇训练:首先闭口用鼻吸气,通过缩唇形式缓慢呼气,维持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每次反复30分钟,每天4次。
腹式呼吸:患者以卧位、立位、坐位训练,一手于胸前,一手于腹部,呼气时首先按压腹部,吸气时对抗手压,用鼻呼吸,维持腹部稍隆起。每次呼吸时间为10~15分钟,每天2次。
立式呼吸:双腿并拢,双臂朝上,吸气,之后在放下时呼气,每天重复15次。
坐式呼吸:盘起双腿,掌心放置于膝盖,在此状态下吸气至最大肺容量,屏气8秒后呼气,每天重复15次。
其他管理
部分慢阻肺患者需要进行家庭氧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进行长期家庭氧疗的具体指征为:
氧分压≤55mm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88%,有或无高碳酸血症
血氧分压为55~60mmHg或动脉血氧饱和度<89%,并有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0.55)。
长期氧疗一般是经鼻导管吸人氧气,流量1.0~2.0L/min,每吸氧持续时间>15h。长期氧疗的目标是使患者达到血氧分压>60 mmHg和/或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升至90%,这样才可维持重要器官的功能,保证周围组织的氧气供应。
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行长期氧疗可以提高静息状态下严重低氧血症患者的生存率。
预防
预防急性发作
戒烟:教育与督促患者戒烟,吸烟会加重症状、加速疾病进展,预期寿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接种疫苗:为预防合并肺部感染发作,如符合疫苗接种适应证,应按时接种流感病毒疫苗和肺炎疫苗。
预防患病
远离危险因素:如二手烟、粉尘、严重空气污染等。
坚持锻炼:定期锻炼,保持良好肺功能。
早诊早治: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