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
概述
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的周围神经疾病
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肌肉间断性不自主阵挛性抽动或无痛性强直
病因不明,多认为是由面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所致
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肉毒素注射以及外科手术
定义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间断性不自主阵挛性抽动或无痛性强直。
分型
面肌痉挛包括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
典型面肌痉挛
多见。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
非典型面肌痉挛
少见。痉挛症状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
发病情况
面肌痉挛多发于中老年人,以女性居多。近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病因
致病原因
面肌痉挛的病因不明。以下因素可能与面肌痉挛的发生有关。
炎症:少数面肌痉挛继发于面神经炎、颅内感染等疾病。
发病机制
面肌痉挛的具体发病机制不明,推测为面神经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所致。
症状
主要症状
面肌痉挛主要表现为单侧面部表情肌群阵发性、无痛性不自主抽搐,具体表现如下。
发病部位:多从眼轮匝肌的轻微抽动开始,逐渐向口角、整个面肌扩展,严重者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多发于一侧,双侧发病者极少见。
痉挛特点:突发、阵发,有节律,不能控制,不伴疼痛。
持续时间:每次抽动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影响因素:精神紧张、疲劳、用力闭眼或鼓腮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有头痛、患侧耳鸣、患侧舌前味觉改变等症状。
晚期可能出现表情肌轻度瘫痪。
面肌痉挛强度分级
Cohen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标准如下。
0级:无痉挛。
Ⅰ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眨眼)增多。
Ⅱ级:轻度,眼睑面肌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
Ⅲ级:中度,明显痉挛,轻度功能障碍。
Ⅳ级:重度,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伴睑裂变小,影响工作、行走,不能视物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发病特点、持续时间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症状持续多久了?
面部症状是否为对称性?
面部抽搐从哪个部位开始,有先后顺序吗?
吃饭、喝水、说话是否受到影响?
病史清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肌电图检查、异常肌反应检测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单侧面部表情肌群阵发性、无痛性不自主抽搐。
体征: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其他阳性体征。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或CT扫描,能够观察是否存在脑肿瘤等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疾病,帮助确定病因。
检查前需要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
电生理检查
主要用来评估面神经受损的严重程度,有助于面肌痉挛与其他不自主运动鉴别。包括肌电图检查、异常肌反应检测。
肌电图检查可见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
异常肌反应是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电反应,如异常肌反应阳性,则支持面肌痉挛的诊断。
鉴别诊断
功能性睑痉挛
相似点:眼肌痉挛。
不同点:功能性睑痉挛常见于中年以上女性患者,常为双侧性,多局限于双侧眼睑,不累及其他部位,可受暗示影响,眼睑肌呈一过性跳动,痉挛程度较轻,无其他临床阳性体征发现。
面瘫后面肌抽搐
相似点:面肌抽搐。
不同点:面瘫后面肌抽搐,继发于面神经炎所致的面瘫恢复期后,可为短期发作,也可以长期存在,是因面神经轴索损害恢复不全所致,不伴有疼痛症状,患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无力和麻痹现象。
抽动症
相似点:面肌抽搐。
不同点:抽动症常见于儿童和青壮年,有较为明显的肌肉收缩,抽搐频率较快,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Meige综合征
相似点:眼肌痉挛。
不同点:Meige综合征,又称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多见于老年女性,主要为双侧睑痉挛,伴口、舌、面肌、下颌、喉及颈肌肌张力障碍。
局灶性运动性癫痫
相似点:面肌局限性抽搐。
不同点:局灶性运动性癫痫抽搐范围大,多波及头、颈、肢体,仅局限面肌者极少。脑电图可出现癫痫波,如出现尖波、棘波、棘慢波等。
习惯性面肌痉挛
相似点:面肌抽搐。
不同点:习惯性面肌痉挛常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为双侧眼睑强迫运动,可自主控制,肌电图正常。
舞蹈病
相似点:面肌抽搐。
不同点:舞蹈病患者可出现面肌抽动,但多为双侧,常伴有躯干、四肢的不自主运动。
治疗
治疗原则
首选药物治疗,无效或失效时选用其他疗法。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
适用范围
常用于发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者,以及术后症状不能缓解者的辅助治疗。
对于临床症状轻、药物疗效显著,并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可长期应用。
常用药物
疗效:药物治疗可减轻部分患者面肌抽搐症状。
注意事项
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要擅自更改药量或更换药物。
用药后注意观察自身情况,如果有不适感觉,需要立即停药并尽快到医院就诊,请医生处理并调整用药方案。
注射药物
适用范围:主要应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拒绝手术、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药物治疗无效或药物过敏的成年患者。
常用药物:肉毒素。
疗效:90%以上患者对初次注射肉毒素有效。1次注射后痉挛症状完全缓解及明显改善的时间为1~8个月后,大多集中在3~4个月后。随着病程延长及注射次数的增多,疗效逐渐减退。
不良反应
反复注射肉毒素可出现永久性的眼睑无力、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面部僵硬等表现。
注意事项
发热、急性传染病者,孕妇和12岁以下儿童慎用。
在使用本品期间禁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过敏性体质者及对本品过敏者禁止使用。
手术治疗
适应证
无明确原因导致的面肌痉挛,经头颅CT或MRI不能找到确切病变。
面肌痉挛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有强烈的手术意愿。
口服药物或肉毒素注射治疗无效,或对药物过敏,或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
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再次手术。
术后无效的患者,如首次手术无效是减压不够充分造成的,而且手术后异常肌电反应检测阳性,可考虑早期再次手术。
随访的患者如症状无缓解趋势甚至逐渐加重时也可考虑再次手术。
禁忌证
不适合在全麻下进行开颅手术的患者。
存在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心、肺、肾脏或肝脏)患者。
高龄患者。
常用术式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面肌痉挛术后疗效判定标准,共分四级。
痊愈: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
明显缓解:面肌痉挛症状基本消失,只是在情绪紧张激动时,或特定面部动作时才偶尔诱发出现,患者主观满意。
部分缓解:面肌痉挛症状减轻,但仍比较频繁,患者主观不满意。
无效:面肌痉挛症状没有变化,甚至加重。
手术并发症
脑神经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面瘫、耳鸣、听力障碍,少数可出现面部麻木、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复视等。
急性脑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在术后3天内。手术3天以后出现的脑神经功能障碍是迟发性脑神经功能障碍,绝大多数迟发性脑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在术后30天之内。
小脑、脑干损伤
术后患者病死率约为0.1%。致死原因主要是小脑、脑干损伤,包括梗死或出血。
避免小脑损伤的关键在于减少牵拉时间、降低牵拉强度。
脑脊液漏
可表现为耳鼻流出清亮液体。脑脊液不断流失可造成头痛。
如发生脑脊液鼻漏,需去枕平卧。勿抠、挖及堵塞鼻孔,保持鼻孔清洁。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行腰大池置管引流,如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再次手术治疗脑脊液漏。
低颅内压综合征
可能原因是术中长时间暴露手术部位,释放大量脑脊液,术后脑脊液分泌减少等所致。
常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及非喷射状呕吐。
放低头位后症状可缓解。
其他并发症
包括感染、伤口愈合不良、平衡障碍、椎动脉损伤等。
部分在术后可出现眩晕,多数在术后活动时发现。症状轻重不一,重者影响活动,可逐渐减轻,多在1~2周内缓解;少数患者可持续1个月以上,但不影响活动。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1个月内应注意保暖。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避免头部活动过多,自然呼吸,避免用力憋气。
避免剧烈活动、咳嗽,不要用力挤眼。
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预后
治愈情况
总体预后良好。
药物治疗可以降低面肌痉挛的程度,减轻症状。
手术治疗可治愈,复发率低。
危害性
面肌痉挛的病情进展缓慢,病情严重可能会影响工作、行走,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食物选择上无特殊禁忌,健康、均衡饮食即可。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清淡饮食,食物应以细软、易消化为主,如牛奶加藕粉、烂粥、面糊等。
忌辛辣、油腻、坚硬的食物,如生蒜、辣椒、咖喱、炸鸡、油条、肥肉等。
肉类推荐优选鱼禽类,并做成肉泥或肉丸。
蔬菜、水果等可切碎后烹饪或榨汁饮用。
适量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胡萝卜、西蓝花等。
戒酒。
家庭管理
注意面部的保暖,外出时可戴口罩。不要用冷水洗脸,避免直吹冷风。
发病期间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体力消耗,促进恢复。
症状好转后,可先从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戒烟。
家属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多关心、体贴、照顾患者。
预防
面肌痉挛病因不明,很难预防,以下方法对于预防面肌痉挛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帮助。
积极治疗面部、脑部的疾病。
保持心情舒畅,遇事冷静,不急躁。
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日常饮食方面,注意均衡营养,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