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死
概述
因供应脑干的动脉堵塞导致的脑血管病
突发眩晕、呕吐、瘫痪,甚至昏迷
脑干小血管闭塞、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疾病易引起脑干梗死
普遍预后较差,受年龄、梗死面积、基础疾病和并发症等影响
脑干梗死是什么?
定义
脑干梗死是指因脑干供血动脉闭塞、栓塞等原因,引起脑干损伤、梗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
脑干位于大脑最深处,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组成。掌管呼吸和心跳,并维持意识觉醒,是“生命中枢”。
脑干梗死可导致心脏搏动、呼吸、血压等障碍,可危及生命。
分类
临床通常根据梗死部位及形成原因分类
根据梗死部位不同
中脑梗死:多出现眼球运动异常。
脑桥梗死:最常见,多出现偏瘫。
延髓梗死:多有头晕、吞咽困难症状。
根据形成原因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常见,多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史。
基底动脉栓塞:少见,多为基底动脉顶端栓塞,栓子来源于心脏、主动脉或椎动脉。
发病情况
每10万人中有18人发病,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20%~25%。
是最常见的脑干卒中类型,约占78.9%。
好发于老年人,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是最常见的脑干卒中类型,约占78.9%。
脑干梗死多久能恢复?
脑干梗死恢复时间一般4周到6个月,严重者时间会更长,具体受病情轻重、患者基础情况影响。
如果脑干梗死面积较小,通过规范治疗,大概4周左右病情稳定,有明显好转,但容易留下肢体无力、言语含糊、吞咽困难等后遗症。
如果梗死面积较大,合并肺部、心血管、泌尿系等并发症,恢复时间可大于6个月,甚至存在死亡风险。
脑干梗死有哪些后遗症
脑干梗死常见后遗症包括肢体瘫痪、感觉异常、发音及吞咽困难等。
肢体瘫痪是最常见的后遗症,常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肢体无力、不能活动或稳定性差,难以保持坐位、站立及行走。
感觉异常表现为感觉灵敏度减退,如针刺皮肤感觉不到疼痛、无法分辨冷、热等。
发音及吞咽障碍,由于患者咽喉部肌肉无力,出现讲话、进食困难
脑干梗死后长期头晕怎么治疗?
脑干梗死后长期头晕者可进行康复训练或药物治疗缓解症状。
脑干梗死可造成前庭神经核受损,造成中枢性眩晕。
可使用治疗眩晕的药物对症治疗,如甲磺酸倍他司汀、异丙嗪等。
此外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如习服训练、平衡及步态训练,也有助于患者改善头晕的症状。
病因
致病原因
脑干小血管闭塞
脑干小血管闭塞为最主要的致病原因。
主要由脑干小血管病变引起,最终会导致脑干供血不足。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闭塞,影响脑干供血而引起脑干梗死。
主要由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抽烟、饮酒等引起。
血管炎
血管炎可导致血管狭窄,造成血管闭塞,从而引起脑干梗死。
先天血管异常
先天血管异常,如先天血管狭窄、畸形等,也可引起脑干梗死。
血液黏稠
血液黏稠易致血栓形成,也容易导致脑干梗死。
其他原因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动脉夹层、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椎-基底动脉扩张症、脑卒中样发作、猎人弓综合征、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等。
诱发因素
可变因素
吸烟: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血管闭塞、缺血。
饮酒:饮酒可引起动脉壁损伤,导致斑块形成,从而堵塞血管,引起脑干梗死。
血压不稳定
高血压易导致血栓形成,堵塞血管,从而引起脑干梗死。
血压过低,也有诱发脑干梗死的可能。
高血糖:可引起代谢紊乱,损伤血管内皮,容易造成血管闭塞,从而引起脑干梗死。
高脂血症:易引起血管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脑干梗死。
头颈部外伤或过度牵拉:可引起椎动脉夹层或其他损伤,影响脑干供血,导致脑干梗死。
不可变因素
高龄:老年人更易发病。
脑卒中家族史: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发病。
发病机制
脑干小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干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脑干梗死。
高危因素
高龄。
长期吸烟、饮酒。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且病情控制不佳,或有高同型半胱氨酸病史。
有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症状
多数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昏迷、四肢瘫痪、中枢性高热等严重症状。
不同部位梗死可有不同表现,通常为以下症状的不同组合。
主要症状
交叉性瘫痪
指面部瘫痪与肢体的瘫痪不在同一侧。
可出现面瘫、肢体瘫痪、面部感觉障碍、肢体感觉障碍等表现。
延髓麻痹
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呛食、言语障碍舌肌萎缩等。
眼球运动障碍
主要为双眼病灶对侧视野缺损眼球震颤复视瞳孔异常等。
也有眼球凝视向肢体瘫痪侧,一侧瞳孔散大,眼球活动受限等表现。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行为障碍,伴有肢体瘫痪、记忆力丧失、对侧偏盲皮质盲(视觉丧失,但光反射存在)。
少数患者出现幻觉。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病变在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时,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
病变部位一侧的软腭、咽喉肌瘫痪时,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
病变部位一侧会出现共济失调,表现为运动不协调、步态不稳、眼球震颤、无法做精细活动等。
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等表现。
同侧面部痛觉、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闭锁综合征
意识清楚,但仅能以眼球上下活动示意。
眼球水平活动障碍。
不能讲话。
双侧面瘫。
构音障碍。
不能转颈耸肩。
四肢瘫痪。
并发症
吸入性肺炎
易发于吞咽困难的老年患者,可见发热、咳嗽、咳血等。
泌尿系统感染
易发于脑干梗死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患者,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易发于长期卧床者,可见患肢肿胀、皮温稍高,严重者可有肢体远端坏死。
肺动脉栓塞
易发于血液处于高黏滞状态者,或长期卧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可见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咳血等,危及生命。
应激性溃疡
急性脑干梗死时,易产生应激反应,造成胃黏膜防护胃酸能力减弱,从而并发应激性溃疡。可见呕血、黑粪等。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果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四肢运动不协调、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视物模糊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突发说话不清楚或出现偏瘫、面部一侧下垂、失明、嗜睡及昏迷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若每天有监测并记录血压、血糖的习惯,可将记录提供给就诊医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肢体活动有问题吗?走路腿有劲吗?
说话是否有大舌头的感觉?
头晕吗?
看东西清楚吗?
吞咽、喝水有困难吗?
病史清单
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脑血管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数字减影、磁共振动脉成像
其他检查:心电图检查、眼底检查、心脏彩超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降压药物:呋塞米硝苯地平美托洛尔卡托普利、氯沙坦
降糖药物:格列本脲、二甲双胍、阿卡波糖
其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巴曲酶、依达拉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长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病史。
可有脑卒中病史或家族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可有偏瘫、肢体无力、活动异常、感觉障碍、头晕等症状。
体格检查
主要进行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包括精神状态、感觉、反射、运动功能等方面。
影像学检查
可明确梗死部位、范围,有助于寻找栓子来源,明确梗死病因。常用检查项目如下。
头颅CT
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平扫CT、多模式CT等。
平扫CT可判别早期脑梗死与脑出血,有助于鉴别非血管病变。
多模式CT可确定是否为可逆性缺血,有助于指导治疗。
注意事项:检查前摘去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等。
头颅MRI
可在脑梗死发病数小时后,病变区域显示异常信号(有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可发现脑干、小脑梗死及小灶梗死。
注意事项
一般不在急诊检查时使用。
需提前去除身上的金属或磁性物品。
体内如有心脏起搏器、金属或磁性物者不能进行检查。
超声检查
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查。
TCD可发现颅内大动脉狭窄、闭塞,评估侧支循环及监测微栓子,评估脑血液循环状况。
颈动脉超声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血管狭窄及闭塞。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糖、血氨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等。
有利于及时发现危险因素。
其他检查
如血管造影数字减影(DSA)、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动脉成像(MRA)、心电图、X线检查、眼底检查等。
DSA、CTA、MRA可显示脑部大动脉的狭窄、闭塞和其他血管病变,如血管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及烟雾病等。
诊断标准
长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病史。
发病前反复出现阵发性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头痛、呕吐甚至意识障碍等症状。
白细胞计数增多、空腹血糖升高或血脂升高。
发病24小时后头颅CT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天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
头颅MRI(DWI序列)有特征性脑梗死异常信号。
鉴别诊断
脑出血
相似点:都有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症状。
不同点
脑出血发病更急,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出现症状或体征。
脑出血的血压增高明显。
脑出血做头部CT可以看到高密度病灶,有助于鉴别诊断。
颅内占位性病变
相似点:都有头痛、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包括以下几项。
颅内占位性病变虽可急性发作,但多为慢性、渐进性发展。
颅内占位性病变往往有慢性颅内压增高或其他表现。
头颅CT或MRI可见占位,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
相似点:都有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多有头部外伤史,多呈进行性加重,且头颅CT可以见颅内出血改变。
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点:都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不同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以青壮年多见,脑梗死以中老年多见。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动态起病,脑梗死常安静时起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剧烈,大多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CT可见特殊的出血改变,腰椎穿刺可见脑脊液压力升高伴血性脑脊液。
治疗
治疗原则
应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
及时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在合适时间窗内,可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
错过溶栓治疗最佳时期时,则以抗血小板治疗为主。
脑干梗死面积较大时,应同时采取一些控制颅内压的措施。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
吸氧,维持氧饱和度>95%。症状严重时,应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
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血糖。
控制体温:体温增高时,应用冰帽、冰毯或酒精擦浴等方式物理降温。
营养支持:呕吐、吞咽困难应及时补液,加强营养。
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者,床头抬高20°~45°。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发病6小时内且符合溶栓条件者,可静脉溶栓治疗。
由于确定溶栓前需要花费时间做相应检查,且越早溶栓疗效越好,所以一旦发现脑梗死的症状应尽快去具有溶栓条件的二级以上的医院,争取在发病1小时内到达该院急诊科。
静脉溶栓药
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神经功能的措施。
常用药物:阿替普酶(rt-PA)和尿激酶(UA)。
发病4.5小时内且符合条件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
发病6小时内且符合条件者,也可用尿激酶(UA)。
使用溶栓药物有出血可能。
抗凝药
可预防心内形成新血栓,避免脑梗死范围扩大。
合并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风险者,可用预防剂量的抗凝药物治疗。
大多数合并心房颤动急性脑梗死患者,可在病情稳定后开始使用抗凝药物。
常用药物: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抗血小板聚集药
可预防心内新血栓形成,防止血管内血栓增殖扩展,避免症状加重。
常用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脱水降颅压药
治疗目标是降低颅内压、维持足够脑灌注(脑灌注压>70mmHg)和预防脑疝发生,降低病死率。
常用药物:甘露醇等利尿药、高渗脱水剂、糖皮质激素。
神经保护剂
常用钙通道阻滞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自由基清除剂、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节苷脂等神经保护剂。
常用药物有依达拉奉、右莰醇、丁苯酞等。
其他
降血脂药物:他汀类、烟酸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
降压药物: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控糖药物:使随机血糖值控制在7.8~10mmol/L。
血糖过高:可使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急性期可使用胰岛素
血糖过低: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
人尿激肽原酶:对脑缺血和微循环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中药制剂:通过活血化瘀改善脑干梗死症状,常用银杏达莫、丹参川芎嗪三七葛根素等。
手术治疗
一般应用于脑干梗死急性期。
血管内介入治疗
可以减轻栓子对血管的阻塞,增加脑部的血流量。
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脑底动脉闭塞症(烟雾病)、各类炎症性闭塞等。
包括动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等。
机械取栓是通过应用取栓支架将血栓“拉出”或用导管将血栓“吸出”的治疗方式。可开通大动脉闭塞。
机械取栓与非手术治疗相比,尚不能确定谁更有效。
开颅减压手术
伴有小脑梗死且引起脑脊液循环阻塞时,可进行开颅减压手术治疗。
脑室引流手术
伴有脑室积水或具有脑积水危险时,可进行脑室引流手术。
康复治疗
需在康复科医生指导和帮助下,及早进行康复训练。
恢复早期
早期以患侧肢体正确体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为主,逐渐过渡到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及协调性训练,如床椅转移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穿脱衣裤训练。
偏瘫肢体摆放
仰卧位:头部置于调节高度后的枕头上,将患侧肢体以舒适的方式置于身体一侧。
健侧卧位:患侧肢体在上方,身前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自然伸展,患侧下肢屈曲。
患侧卧位:患侧肢体在下方,背部用枕头支撑,患侧上肢伸展,下肢微屈,健侧上肢自然位,下肢呈迈步位。
每2小时换一次体位,可有效防止患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改善和提高患肢功能。
根据患肢的肌力情况进行训练
肌力0~Ⅰ级患者:假想手指或脚趾在运动,由思维带动肢体活动,然后再做助力运动,逐渐增加肌力。
肌力Ⅱ级患者:可自行翻身或者左右移动身体,健侧手握住患侧手做伸展运动,训练手指功能,进行坐位训练。
肌力Ⅲ级患者:以健肢为支点在床上进行上下移行。健手握紧床头栏杆,辅助患肢直立于床面。
坐起训练
上半身抬起由30°增大到70°,70°半坐位可以坚持30分钟,即可练习坐位。
健侧手握患侧手于胸前,健腿伸到患腿下面,以健侧肘关节为支点,健腿用力蹬床的同时转上半身至健侧卧位,患肢朝上,身体前屈,用力坐起。
家人手扶患者肩部左、右、前、后,轻轻摇晃,患者用力对抗保持不倒,坐稳后开始练习坐床边、下床坐椅子等。
床椅转移训练
患者双手掌心相对,环抱辅助者颈部,十指交叉,患侧拇指在健侧拇指上方。
辅助者拽住患者腰部衣物,圈住患者身体,身体向前倾,重心移至脚部,使患者臀部离开床面,转身将患者移至轮椅。
站立训练
患者能坐后,就应开始站立功能训练。
先由家人从坐位上用力扶起并站立片刻,然后逐渐延长站立时间、减少搀扶力量,锻炼患者下肢力量,直到患者自己能用拐杖从坐位站立起来。
行走训练
肌力Ⅳ级的患者,可以进行行走训练。
第一步先迈健腿,第二步患腿迈上,第三步健腿向前跟上。
当独立步行走稳后,要及时进行复步训练。
上楼梯时,患肢先上;下楼梯时,健肢先下。
步速平稳缓慢,培养正确步态。
穿脱衣裤训练
穿开衫上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衣袖;脱开衫上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再脱患侧衣袖。
穿裤子时,将患腿屈曲放在健腿上,套上裤腿,拉至膝盖以上,放下患腿,健腿穿上裤腿拉至膝盖以上后,站起来向上拉至腰部整理;脱裤时与上面动作相反,先脱健侧,再脱患侧。
恢复中、后期
恢复中、后期可以进行各种灵活性及技巧性的训练,以提高耐力为主。
上肢锻炼
训练手的精细动作,恢复手的灵巧功能,应经常做各种手指的屈伸、开合等练习,如抓皮球、捡豆子、扣纽扣等,以提高生活技能。
健脑手指操
两手有节奏地交替更换“握拳”“布”“剪刀”,也可交替做“二”与“三”、“六”与“八”。
注意事项
在训练的时候,需要有家人陪伴,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发生。
保证训练环境安全,训练时要移开周围尖锐物品,不让杂物阻碍路线。
选择合适的训练时间,空腹以及饭后饱腹时,不宜立即训练。
训练时如果发生肌肉抽搐,要立即停止训练,适时放松休息。
如有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需谨防低血糖反应,及时监测心功能情况。
保证训练强度适宜,循序渐进增加训练频率。训练早期,动作以5分钟一组为宜。
每次训练以心率加快不超过平时心率的20%为宜,做到适可而止。
训练不能一味地强调拉力、握力,否则会影响后期康复。
中医治疗
属中医“中风”“中经络”范畴。
在辨证的前提下,以化痰行瘀、活血通络为主。
也可应用针灸、按摩、理疗等治疗急性脑梗死,以减轻病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专业医生指导下接受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预后受年龄、梗死面积大小、是否伴发基础疾病、是否出现并发症等因素影响,一般较差。
患者重残及死亡比例高达70%。
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闭塞引起的脑干梗死预后不良,死亡率高。
梗死面积很大时,可能在数小时或者数天之内死亡。
梗死面积小时,如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脑干梗死,对寿命影响不大。
容易留下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言语含糊、吞咽困难等后遗症。
往往需要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康复治疗,才能逐步恢复。
危害性
如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容易引起瘫痪、肢体感觉异常等,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当梗死范围涉及大部分脑干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运动障碍:最常见的后遗症。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肢体瘫痪,颜面部肌肉麻痹,行走、讲话、进食发生障碍。
情感障碍:常难以控制情绪,更容易发生抑郁、躁狂等精神症状。
记忆减退和思考困难:可导致理解、记忆等方面出现障碍。
讲话及吞咽困难。
自理能力下降。
社会行为改变。
头痛。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平衡膳食,选择多种食物,达到营养合理,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体重。
多用少盐、少油的烹调方式,如蒸、煮、拌、水溜、煨等,易于消化和吸收。
多进食蔬菜、水果及全谷类,蔬菜烹饪时可适当减少时间或凉拌。
避免食用含盐多的食物,如咸肉、咸菜、熏酱食物等。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咖啡、浓茶等。
对于吞咽困难者,可食用泥状或糊状食物。
对于昏迷者,可通过营养管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
戒酒。
注意进食方式,避免呛咳
运动管理
保证适当的室外活动,避免跌倒、摔伤。
肢体瘫痪者,可以借助拐杖、轮椅帮助日常活动。
作息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体力消耗,促进恢复。
其他
戒烟。
卧床期间,家属应每隔2个小时帮助其翻身1次或拍背,以防止肺部感染
保证大便通畅,如出现便秘,可适当加用通便药物。
规律服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预防脑干梗死复发。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保持情绪平和。
病情监测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监测并控制好血压、血糖。
预防
一级预防(针对没有发生脑干梗死的人群)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原发病。
尽早戒烟、戒酒,不吸烟者远离吸烟环境,吸烟者逐渐戒烟。
建议低钠饮食,每天食盐摄入量少于5克。
每天总脂肪摄入量应小于总热量的30%,少吃糖类和甜食。
保持乐观、保证睡眠。
肥胖和超重者应减轻体重。
成年人适当锻炼(部分高龄和身体因病不适运动者除外),每周至少锻炼5天,每天30~45分钟,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者其他有氧代谢运动。
二级预防(脑干梗死后的患者预防复发)
进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可防止复发,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切忌自行服药。
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
抗血小板药物: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等。
控制危险因素,如吸烟、喝酒、体重过高等。
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低密度脂蛋白降至1.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
脑血管狭窄有支架手术指征者,应接受手术治疗。
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要自行加药、减药或更换药物。
如果有药物过敏史,一定要及时告诉医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