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桥出血
概述
概述
脑桥出血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出血灶位于脑桥基底与被盖部之间。多由老年人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别名
桥脑出血
临床症状
昏迷、肢体瘫痪、双眼同向凝视、双侧瞳孔“针尖”样改变、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障碍、眼球浮动等。
危害
大量出血可于数秒至数分钟内出现昏迷、四肢瘫痪等,危及生命。
并发症
检查
CT
诊断
根据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眼部异常等表现,结合颅脑CT可做出诊断。
治疗原则
降压、控制脑水肿,防治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必要时手术治疗。
治愈性
积极治疗可挽救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疾程度和降低复发率。死亡率极高。
饮食建议
1.意识障碍和消化道出血者宜禁食24~48小时,后放置胃管。2.急性期后以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为宜,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康复。
脑桥出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脑桥出血的主要特点主要是由出血量多少而定,主要包括一些功能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等,可以分为少量出血和大量出血。
1.少量出血:当患者呈现少量出血时,通常情况下意识仍然清楚,但是呈现出吞咽障碍、发音障碍、交叉性偏瘫、共济失调轻偏瘫等症状,并且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2.大量出血:当患者出现大量出血时,通常可以牵连到脑桥双侧,严重时可能会扩展到中脑,并且患者可呈现无意识状态,伴随四肢瘫痪、呼吸障碍、中枢高热、大脑强直等。大量出血通常比较严重,很有可能会导致死亡。
建议患者出现以上情况时,应立即去医院进行相关就诊或呼叫急救中心(120)求救,以免延误病情,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病因
病因
动脉硬化、高血压是主要病因。
流行病学
多见于老年人。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1.大量出血可于数秒至数分钟内出现昏迷,四肢瘫痪,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等去皮质强直发作,双侧瞳孔“针尖”样改变并于正中位固定,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躯干持续39℃以上而四肢不热),中枢性呼吸障碍和眼球浮动(双眼间隔约5秒的下跳性移动)等。2.小量出血表现为交叉性瘫痪或轻偏瘫,双眼同向凝视,可无意识障碍。
诊断依据
通常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史。突然出现昏迷、肢体瘫痪、双眼同向凝视、双侧“针尖”样改变并于正中位固定、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障碍、眼球浮动等表现。颅脑CT可明确病变部位、性质及严重程度,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治疗
治疗方针
降压、控制脑水肿,防治并发症,支持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控制血压急性期应用少量降压药控制血压,急性期后可常规用药控制血压。控制脑水肿常用皮质激素或脱水剂如甘露醇、呋塞米等或血浆白蛋白。防治并发症如出现感染和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应给予抗生素或西米替丁、雷尼替丁等H2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可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云南白药。
手术治疗
宜在发病后6~24小时内进行手术治疗,可挽救重症患者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其他治疗
1.支持治疗重症须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高热、多汗、呕吐或腹泻患者还需适当增加入液量。注意防止低钠血症,以免加重脑水肿。2.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预后情况
预后与意识水平有关,昏迷患者通常手术效果不佳,预后较差。
护理
日常护理
卧床休息,急性期应防止意外损伤,如坠床、跌倒等。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遵医嘱合理康复锻炼。
饮食调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