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止血术
概述
内镜下止血术是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出血方法的统称,临床上广泛应用。内镜下止血常用方法包括局部喷洒止血剂、局部注射(无水乙醇、硬化剂/组织粘合剂等)、高频电凝止血、微波、激光、止血夹、氩离子凝固、血管套扎等。
术前准备
1.麻醉方式
2.术前准备
(2)操作者应了解患者病史、体征及可能的相关检查结果,初步判断可能的出血病因,根据病情选择恰当的止血方法。
(3)操作者应向患者介绍操作的过程以及可能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适应证
除禁忌症外,各种原因所致的消化道出血。
禁忌证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严重的咽喉炎。
2.未能控制的高血压和心力衰竭。
3.严重的呼吸功能不全。
4.极度衰竭或休克未纠正、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6.出血合并穿孔。
7.患者不合作或意识不清不能配合。
手术步骤
原则上根据出血原因及部位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
1.局部喷洒药物止血
常规内镜检查确定出血病灶(对胃内有较多血液、视野欠清者,应给予洗胃)。经活检孔道送入塑料导管,对出血病灶喷射止血药物。可选用:①5%~10%孟氏液(碱式硫酸铁溶液);②注射用凝血酶1单位或凝血酶2000单位;③4~8mg/dl去甲肾上腺素溶液;④医用粘合剂。喷洒之后观察数分钟,出血停止后退镜。
2.局部注射药物止血
内镜检查确定出血病灶,自活检孔道送入注射针,将硬化剂/组织粘合剂或肾上腺素注射于出血病灶,每一病灶周围黏膜下注射4~6点,每点注入1.0~2.0ml,视病灶大小,总量6~20ml。如注入血管内,则每次5~l0ml。注射后观察数分钟,出血停止即退出内镜。
3.高频电凝止血
内镜检查确定出血病灶,先清除血凝块,并调试好高频电发生器的电凝电流强度,一般调在3~4档。自活检孔道送入球形电极,当电极与病灶轻轻接触,立即通电,每次数秒钟,用脚踏开关控制,直视下见黏膜面发白、冒烟、出血停止,即撤去电极。观察l~2min,出血停止后退出内镜。
4.激光(氩离子束凝固)止血
内镜检查确定出血病灶,经内镜活检孔道导入光纤,调整角度钮,瞄准出血灶,设定光纤输出端功率:氩激光需6~9W,而Nd:YAG(掺钕钇铝石榴石晶体)激光需40W。照射时光纤输出端应距离病灶0.5~1.0cm,激光发射角度应掌握在70°~80°,每次脉冲时间3~5s,经照射治疗后,病灶表面凝固成一层灰白色的炭化层而止血。
5.微波凝固止血
内镜检查确定出血病灶,将连接微波发生器的同轴电缆送入活检孔道,将电极刺入出血灶边缘黏膜下,功率调整在40~50W左右,凝固时间在10~20s,分点凝固至黏膜发白、出血停止即可。
6.止血夹止血
内镜检查确定出血病灶,显露血管,通过钛夹置入器利用钛夹钳夹出血部位,应连同组织一起钳夹。
注意事项
1.局部喷洒药物止血时,对胃内有较多血液、视野欠清者,应给予冲洗。
2.微波凝固止血时,探头上如有凝血块或坏死组织附着,应及时清除,否则将影响疗效。
3.各部位消化管壁厚薄不同,警惕发生穿孔。
4.高频电凝、微波凝固止血、激光止血等有误伤消化道的可能,为了减少胃肠蠕动,可给予解痉药和镇静剂,如肌内注射山莨菪碱、地西泮(安定)等。
并发症
1.内镜下止血有可能引起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应予以注意。
2.孟氏液可使平滑肌剧烈痉挛,引起恶心、呕吐、腹泻,但均为短暂性。
术后护理
1.原则上禁食24h,根据出血原因及止血方法不同可适当调整,并视情况给予静脉补液。遵医嘱逐渐恢复至正常饮食。
2.遵医嘱给予抗生素2~3d,并连续服用黏膜保护剂3d,必要时静脉滴注质子泵抑制剂或组胺H2受体拮抗药。
3.严密观察病情,定时测定血压、脉搏,观察有无呕血、便血,注意有无并发症出现,如出现迟发性出血、溃疡、穿孔等并发症,给予积极处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术前准备
适应证
禁忌证
手术步骤
注意事项
并发症
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