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
概述
是因栓子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阻塞脑动脉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常出现昏迷、失语、偏盲、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平衡障碍等
栓子类型包括心源性栓子、非心源性栓子、来源不明栓子等
综合药物、手术、中医、康复等治疗方式
定义
脑栓塞是指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栓子,经颈动脉或椎动脉进入大脑,堵塞脑内血管,阻断血流,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软化坏死所致的脑功能障碍。
这些栓子包括血液中异常的固体、液体、气体,其中来自心脏的栓子最为常见,因此脑栓塞在临床上主要指心源性脑栓塞。
发病情况
我国每年新发卒中人数约240万,死亡人数约110万。
脑栓塞占卒中发病率的10%~15%,心源性脑栓塞最多见,占60%~80%。
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5岁以下人群中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率较高。
不同类型的脑栓塞好发人群有所差异
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以青年女性居多。
病因
致病原因
心源性栓子
心房颤动,尤其是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最为常见。其次是先天性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梗死后因心肌损伤出现局部收缩、舒张运动异常。
各种因素引起局部血流缓慢、瘀滞或形成涡流,从而容易形成附壁血栓。
心房颤动发作持续48 h即可见左心房附壁血栓形成。当合并心律失常时,容易使附壁血栓脱落。
非心源性栓子
动脉-动脉源性栓塞:心脏之外的大血管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如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等)、动脉炎、动脉瘤、动脉创伤。这些疾病易形成血栓脱落,也是栓子的重要来源。
非血栓栓子:败血症脓栓、长骨骨折的脂肪栓子、癌细胞基团、寄生虫卵、异物栓子。
气体栓塞:胸外科手术、潜水员和飞行员的减压病、气胸、气腹等。
反常栓塞(矛盾栓塞)
静脉血栓通过心脏内、外的异常通道从右心系统进入左心系统,从而引起脑栓塞。
常见于卵圆孔未闭,尤其是合并房间隔瘤时。
来源不明栓子
约30%的患者虽然经规范检查,却仍未找到栓子来源。
发病机制
脑栓塞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最常见。
约4/5脑栓塞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因为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延续,而其他颈内动脉的分支与颈内动脉由一定的角度发出,栓子不易进入。
约1/5脑栓塞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相对较细,而且一侧椎动脉栓塞可因其他血管的供血代偿作用而不表现症状。
以上动脉被栓子堵塞或造成严重狭窄,如果短时间内没有及时恢复,就会出现脑组织坏死、神经功能障碍。
梗死部位不同,影响的神经功能也不同,可同时出现多种表现。
栓子阻塞血管引起血管壁损伤,当栓子溶解碎裂并向远端移动后,血液可重新灌入已受损的血管壁,发生渗血,引起梗死部位的出血,进一步加重病情。
高危因素
存在以下情况时发生心源性脑栓塞的风险较高。
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病
瓣膜修补术后
细菌性心内膜炎
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脏手术
心肌梗死
心室/心房壁瘤
心肌病:如淀粉样变、酒精性心肌病、药物滥用性心肌病
中隔畸形:如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瘤
心脏内病变:如心脏黏液瘤,弹性纤维瘤
症状
主要症状
脑栓塞发病急骤,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即可达到高峰,而且多是起病当时最重,以后可以逐渐缓解。
意识障碍
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嗜睡:时常自动入睡,但能被唤醒,唤醒后意识正常,停止刺激后继续入睡。
昏睡:貌似处于较深的睡眠状态,较难唤醒。
谵妄:行为混乱无章、注意力无法集中。
昏迷:貌似进入睡眠状态,不能自主活动,对疼痛、声音等外界刺激无应答。
继发性癫痫
脑组织受损后,神经细胞会出现突发性的异常放电,这可能会导致癫痫。
可表现为全身抽搐、呼吸暂停、面唇发绀、口吐白沫等。
运动障碍
面部、肢体力量减弱、活动不便,如口角歪斜、不能举物、抬起费力或不能抬起、走路拖曳。
也可出现肢体完全瘫痪,不能活动。
感觉障碍
出现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对疼痛和冷热刺激的敏感性缺失最为突出。
可伴有麻木、疼痛、烧灼感、针刺感。
言语障碍
主要是说话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受到影响。
运动性失语: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是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
感觉性失语:没有语言表达障碍,但对语言的理解有障碍,表现为不仅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命名性失语:表现为看到一件物品时能说出它的用途,但却叫不出名称。
其他症状
构音障碍:表现为发声困难、吐词不清等。
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无法计算,甚至痴呆。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排尿、排便不畅、费力或不能自控,自行流出。
眼前发黑、视物模糊、视力缺损。
非特异症状:头痛、眩晕、头晕、恶心、呕吐、畏光。
脑外栓塞症状
与发生脑栓塞的机制类似,栓子可引起心脏、肺、肾脏、肠等器官发生急性栓塞,严重时可导致猝死。
心肌梗死: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表现为突发胸痛、心慌、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
肾栓塞:常有腰痛、血尿等。
肠系膜栓塞:常有腹痛、便血等。
并发症
脑水肿、脑疝
最常见的并发症,梗死部位及周边脑组织肿胀、脑体积增大。
早期症状为恶心、呕吐、嗜睡或反应迟钝。
严重者可出现呼吸不规则或骤停、昏迷、猝死等。
出血性转化
急性栓塞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导致的出血。
表现为原有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症状加重。
消化道出血
应激反应、肠系膜血栓以及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可造成消化道黏膜损伤、出血、溃疡。
表现为解柏油样黑便和呕吐咖啡色液体。
感染
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尿液浑浊、皮疹、脓疱等症状。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因肢体瘫痪,长期卧床,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
表现为肢体肿胀、局部皮温稍高,严重者可有肢体远端坏死。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出现昏迷、癫痫发作、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神经内科
突然出现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患者行动不便,病情变化迅速,需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肢体抽搐、意识不清?
有无头痛、头晕、恶心或呕吐?
有无肢体无力、麻木?
有无言语不利、饮水呛咳、发音不清等?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卵圆孔未闭、血液系统疾病?
近期是否患有气胸、长骨骨折,是否做过手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生化全套、凝血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有卵圆孔未闭、血液系统疾病。
近期患有气胸、长骨骨折等疾病,或做过手术。
临床表现
症状
起病急骤,突发意识障碍、抽搐、肢体无力、失语、眩晕等症状。
查体
医生通过以下专业检查判断患者病情是否稳定、有哪些功能损害。
生命体征:检查呼吸、脉搏、心率、血压、瞳孔大小是否正常、稳定。
意识状态:患者是否能自动睁眼或通过呼唤、疼痛刺激睁眼;对语言指令的反应情况;是否有主动的肢体运动等来综合判断。
运动功能检查: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
皮肤感觉检查: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对感觉的敏感性,评估感觉障碍的程度。
吞咽功能检查:观察喝水时有无呛咳来评估吞咽功能。
腱反射检查:观察敲击肘关节、膝关节的肌腱时上臂、大腿肌肉收缩情况。
病理反射检查:利用叩诊锤敲击骨膜、肌腱,利用钝头竹签轻划前臂、足底、足背等相应部位,查看肌肉及肌腱反射是否异常。
实验室检查
检查目的:了解患者一般情况,筛查高凝状态,判断病因。
检查结果
感染:可出现白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
凝血障碍:血小板聚集增加、凝血酶原时间增加、抗磷脂抗体阳性。
心肌受损、心功能不全:心脏损伤标志物阳性,脑利钠肽前体升高。
注意事项
部分项目需空腹检查、定期复查。
影像学检查
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血管成像(CTA)
头部CT平扫可快速发现脑缺血病灶,是否伴随出血。
CTA可以显示头颈部血管腔大小、形态、血流、管壁等特征,还可以清晰地观察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注意事项
CT/CTA检查具有一定放射性,儿童、孕妇不宜使用。
CTA检查需要使用造影剂,肾功能异常患者不宜使用。
头颅磁共振检查(MRI)及血管成像(MRA)
MRI可发现脑内各区域的缺血、梗死,尤其适用于急性期,可在发病数小时内显示病变区域。
MRA能动态显示血流方向,对侧支循环的显示更直观。
注意事项
MRA检查结果可能会放大动脉的狭窄程度。
有假牙、体内有心脏支架等金属植入者,需告知放射科医生,根据具体磁共振机器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可以直观发现血管狭窄程度、部位、形态与范围等。
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同时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注意事项
在发病2~3周后,栓子溶解或碎裂,脑血管造影可显示正常
检查前6小时不要吃东西、喝水。
检查前如口服二甲双胍,需停止服用48小时。
检查前需要进行碘过敏试验,以防造影剂过敏。
保持检查部位皮肤干净清洁。
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发泡试验
目的:检测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部位,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微栓子;通过发泡试验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血流通道。
发泡试验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金标准。
通过震荡生理盐水,形成微气泡。经肘静脉注射后回流至右心房。
若存在卵圆孔未闭,微气泡将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随动脉血进入大脑中动脉形成栓子信号。
栓子信号可被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现(静脉注射5~10秒后),确定患者存在右向左分流。
注意事项:在经颅多普勒检查的3~5天之前不要服用扩血管、缩血管的药物。
常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
目的:评价心源性脑栓塞的重要依据之一,能够显示心脏立体解剖结构,有助于检查心脏瓣膜疾病、心内膜炎、房室间隔缺损、附壁血栓、赘生物等。
意义:本病患者可发现心脏瓣膜异常、血流异常、有无附壁血栓。
注意事项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前需禁食4~6小时。患有严重的心衰、心律失常、食管疾患、吞咽困难等疾病者禁忌此检查。
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目的:可了解有无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改变。
检查结果:可出现异常波形、节律、频率。
注意事项: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时可能需要长时程连续动态心电图监测才能发现。
脑脊液检查
目的:通过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有利于对脑栓塞的种类进行判断。
注意事项
做完穿刺后,要去掉枕头平卧6小时左右,防止因颅内压力改变引起头痛。
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穿刺处感染。
风险评估
评估目的:评估患者发生卒中、出血风险,对预防并发症、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量表: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评估(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心房颤动患者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
鉴别诊断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急性起病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不同点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起病过程相对缓慢,无栓子来源的基础疾病(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等)。
血管检查多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脑出血
相似点:均有突发昏迷、呕吐、偏瘫等表现
不同点
脑出血的意识障碍通常较重,头痛症状较为明显。
CT检查脑实质内以高密度出血灶位置,低密度缺血灶不明显,伴有严重的血压增高。
蛛网膜下隙出血
相同点:均有突发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不同点
蛛网膜下隙出血头痛剧烈,肢体无力、麻木、失语等局灶性神经障碍不明显。
头部CT可明确诊断出血量及部位。
治疗
治疗目的:挽救缺血半暗带,减轻原发性脑损伤,避免严重并发症。
治疗原则:急性期以静脉溶栓、手术治疗为主,恢复期以药物和康复治疗为主。
一般治疗
严密监护
卧床休息,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出现昏迷、呼吸困难时及时吸氧,可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由于大多数栓子来源于心脏,应特别注意心脏功能的变化,避免大量输液或使用可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对症处理
呕吐者暂停进食、饮水。
发热时可辅以物理降温,可用在腹股沟、腋下、颈部放置冰袋,也可用降温床或冷褥。
预防并发症
避免用力排便、咳嗽,排便费力时可给予缓泻剂疏通大便。
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易受压部位加用气垫或软垫以防发生压疮。
使用长弹力袜、充气压迫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凝药物
用药原则
治疗目的:降低或消除血液的凝固性,恢复血栓堵塞处的供血,预防血栓再次形成。
治疗时间:一般在急性期后进行抗凝治疗。
禁忌人群:有颅内出血、脑脊液中含红细胞、高血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并发脑栓塞者禁忌用抗凝治疗。
传统抗凝药物
常用药物:低分子肝素、那曲肝素钙、华法林。
注意事项
可能会出现口腔黏膜、皮下瘀血、血尿和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
此类药物与其他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如需合用其他药物需咨询医生。
药物起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差距较少,易发生药物过量,不可擅自调药。
用药期间需严格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据此调整剂量。
新型抗凝药物
具有剂量固定、无须频繁监测INR、受药物和食物影响小及安全性好的优势。
注意事项
可出现全身多处出血、腹痛、恶心、腹泻、心动过速、贫血等不良反应。
抗血小板聚集剂
治疗目的:阻止血小板的聚集,预防新血栓的形成,防止血管内血栓继续增殖扩展。
注意事项
可出现出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溃疡患者禁用,合并心脏或肾病功能不全时需调整剂量,以免加重心、肾功能损害。
溶栓治疗
用药目的: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
常见药物:阿替普酶(rt-PA)、尿激酶。
注意事项
要求发病时间短,仍处于溶栓时间窗。
常见风险是颅内出血,心源性脑栓塞后发生脑出血的机会较高。
梗死范围过大、多脑叶梗死为溶栓禁忌。
其他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对感染性脑栓塞应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如万古霉素、美罗培南等。
手术治疗
血管内机械再通介入治疗
治疗目的:取出、清除栓子,恢复血流,适合错过溶栓治疗时机的患者。
常用方法:动脉取栓、碎栓、吸栓及血栓切除术等多模式。
注意事项
治疗时间窗:前循环脑栓塞限制在发病6~8小时内,少数情况可延长到16~24小时内;后循环脑栓塞限制在发病24小时内。
有颅内出血、栓塞面积过大、感染性脑栓塞及无法控制的高血压时禁用。
左心耳封堵术
治疗目的:预防血栓在左心耳形成,降低脑栓塞发生风险。
适应证:有抗凝治疗适应证,但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或长期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脑栓塞。
注意事项
左心房内径>65mm禁用。
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
近期有活动性出血患者不宜使用。
康复治疗
治疗原则:病情稳定后根据所出现的功能障碍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
康复目的:加速恢复进程,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降低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回归社会。
运动疗法
肢体功能训练
被动训练:卧床期间在治疗师辅助下活动上、下肢,以能耐受为度,可预防肌肉萎缩,避免肌肉紧张、僵硬,保持关节活动范围。
主动训练: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翻身、起床、保持坐位、站立、步行训练等。
训练时注意安全、劳逸适度,防止出现姿势异常,避免摔伤、过度疲劳、病情加重。
感觉功能训练
浅感觉训练:以对皮肤施加触觉刺激为主,如痛觉、触觉、冰-温水交替温度刺激,触摸及辨认日常生活用品。
深感觉训练:须将感觉训练与运动训练结合起来,如在训练中对关节进行挤压、负重,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运动体验。
吞咽功能训练
通过改变进食姿势、调整食物性状等,可缓解吞咽障碍。
通过无食物和少量食物的吞咽训练改善吞咽肌肉的力量。
通过冰棉棒、触觉等刺激方法改善吞咽肌肉的感觉功能。
言语、构音功能训练
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训练患者做出正确回应,改善言语能力。
训练面部、咽喉部位肌肉的运动能力,提高发音清晰度、流畅度。
认知功能训练
采用“一对一”或多人小组训练形式。
通过记数字、算数学题、做推理题等方式进行记忆力、计算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照顾者的负担。
通过穿衣、起居、进食、盥洗、处理大小便等实际日常生活动作方面的训练。
物理因子治疗(理疗)
通过生物反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等方式恢复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中医治疗
本病与中医学“中风”病相类似,归属于“中风”、“类中风”范畴。
常以清热化瘀、解毒通络、化痰通腑、醒脑开窍法等为原则。
此外还可配合针灸、艾灸、推拿等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心源性脑栓塞比其他类型脑梗死预后差,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高。
致残率大约为50%,主要见于大脑半球栓塞和脑干栓塞的患者。
如栓子来源不能及时消除,10%~20%的脑栓塞患者可能在病后1~2周内再发,再发病死率更高。
栓子较小、症状较轻且及时治疗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可以部分或完全缓解。
危害性
意识障碍可能长期无法改善,有些患者可能成为植物人。
肢体瘫痪、认知、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严重而不可逆的残疾状态可带来巨大的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及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由于食物中的维生素K会影响华法林的药物效果,因此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需注意保持食物种类和结构稳定,而非减少或禁止食用。
绿叶蔬菜和部分植物油是主要的维生素K来源。
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如甘蓝、菠菜、卷心菜、生菜等。
富含维生素K的植物油主要为大豆油、菜籽油等。
需注意在烹饪过程中这类植物油的用量。
葡萄柚、蔓越莓汁、石榴汁、高蛋白食物等可影响肝脏对药物的代谢作用,影响用药效果,需遵从医生建议,用药期间谨慎食用。
注意饮食均衡,低盐低脂,清淡饮食,避免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咖啡、浓茶等。戒烟戒酒。
对于吞咽困难者,可食用泥状或糊状食物。
生活管理
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达到理想范围内。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劳累等。
出院后应坚持家庭康复训练,坚持适度锻炼身体。
要经常帮助长期卧床的患者更换体位,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
心理支持
患者自身尽量减少焦虑情绪,保持稳定、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疾病的恢复有所帮助。
家人多关心患者,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从业人员的帮助。
病情监测
每天监测意识状态、肌肉无力、感觉减退等症状的变化。
监测并控制血压、心率、脉搏。
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出血,应观察有无皮肤、黏膜下出血点、腹痛、大便发黑。
随诊复查
通常出院后第1个月内,每1~2周复查1次,随后每1~2月复查1次。
其他患者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1~3个月需要复查1次,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
一级预防
患有气胸、长骨骨折等疾病,或做过手术的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头痛、眩晕、乏力时症状时需提高警惕,尽快就诊。
积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代谢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戒烟戒酒,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证睡眠。
每日饮食种类多样化,注意低盐、低脂、控糖。
二级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控制心律失常、去除心脏内赘生物。
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如不能耐受抗凝药物,可选用抗血管板聚集药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