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狭窄
概述
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管径变窄,血流减少
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麻木等症状
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有关
药物治疗为主,辅以介入、外科手术治疗
定义
脑血管狭窄一般指脑动脉血管出现一处或多处管腔狭窄。
其原因绝大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少数情况下为动脉中层钙化及小动脉硬化等。
脑血管狭窄本身并不引起症状,而是因狭窄严重或发生闭塞,引起脑血供不足、缺血、梗死而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动脉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分类
通常根据脑血管狭窄程度分类。
轻度狭窄:管腔狭窄程度<50%。
中度狭窄:管腔狭窄程度50%~69%。
重度狭窄:管腔狭窄程度70%~99%。
闭塞:管腔内无血流通过。
发病情况
我国目前暂无脑血管狭窄的权威发布数据。
以最常见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为例,病变常见于40岁以后。
总体男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2:1。
7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病因
致病原因
以下因素与脑动脉狭窄的发生关系密切。
表1.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常见原因
类型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因血脂代谢异常,导致动脉血管内壁脂质沉积,发生粥样硬化,形成斑块,使血管狭窄,是最主要的发病原因
脑动脉炎结核、钩端螺旋体、自身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的动脉炎
物理因素引起的动脉病变如外伤、放射线引起的动脉病变,夹层动脉瘤等
其他先天发育性脑动脉狭窄、畸形;肿瘤、占位压迫动脉;糖尿病性动脉病变等
诱发因素
在常见病因的基础上,一些情况将引起脑血流量骤然下降,会导致脑缺血发作。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反复出现的微栓塞。
广泛性脑动脉痉挛。
心衰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严重低血压。
血液成分改变,如血栓、高凝血状态。
头部血流的改变或盗血现象。
发病机制
脑的供血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也称前循环,颈内动脉供血区包括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主要供血给眼部、大脑半球的额叶、颞叶、岛叶及基底神经节等。
椎-基底动脉系统:也称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
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可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可只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动脉系统,也可两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症状取决于对脑组织供血的影响。这一点不仅与动脉狭窄程度有关,还与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有关。
如对后循环系统供血系统影响轻微,则无明显的症状,持续的供血不足,则表现为慢性脑缺血症状。
急性而严重的缺血,则表现为TIA或脑梗死。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任何危险因素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中老年人群。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超重、肥胖。
患有脑卒中、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
家族中有人患有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家族史)。
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
有结核、钩端螺旋体等感染病史或大动脉炎病史。
症状
主要症状
轻度脑血管狭窄多无症状,随病情发展,逐渐出现慢性脑缺血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血管性痴呆等表现。
慢性脑缺血
如头痛、头晕、恶心、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思维迟缓、失眠或嗜睡等,症状多样,病情起伏波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多表现为一过性黑矇(眼前发黑)、头晕、偏瘫、下肢突然失去力量而跌倒、短时间记忆丧失等。
症状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小时内可完全恢复。
脑梗死
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一侧肢体感觉障碍,无法感知疼痛、温度,说话吐字不清、失语等。
也可表现为突发无力、视物模糊、饮水呛咳进食困难,走路不稳,摇摇晃晃,如醉酒一般,容易因失去平衡而摔倒。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全身抽搐等。
并发症
血管性痴呆
长期、多发的脑部供血不足或脑组织损伤会引起一系列认知障碍,并可逐渐或突然发展为痴呆。
常见表现包括记忆力下降、难以集中注意力、思维逻辑混乱、计划和执行能力下降、焦躁不安等。
还可出现步态不稳、难以控制排便和排尿、情绪抑郁或情感淡漠。
感染
患者因瘫痪而长期卧床,呼吸和咳痰能力受影响,尿失禁等原因导致肺部、泌尿系感染。
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尿急、尿痛、尿液浑浊等。
上消化道出血
如果发生脑梗死,急性期易出现消化性溃疡,引起出血、呕血、黑便。
表现为呕血、黑便,出血量大时可出现面色苍白、血压降低甚至昏迷。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体检发现脑血管狭窄,出现头晕、恶心、眼前发黑、记忆力减退、失眠或嗜睡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面瘫、昏迷、全身抽搐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若有每天记录血压、血糖的习惯,可以将记录提供给医生。
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近期有头晕、头痛的感觉吗?
有没有头晕、恶心、眼前发黑、记忆力减退、失眠或嗜睡?
有没有一侧肢体无力、面瘫、昏迷、全身抽搐?
症状有加重吗?有明显诱因吗
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状吗?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近期有做过体检吗?体检结果如何?
饮食如何?是否存在油腻饮食、暴饮暴食的情况?
吸烟、喝酒吗?
是否有其他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血脂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检查、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其他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管造影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调脂药: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依折麦布、普罗布考等。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降血压药: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卡托普利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
有结核、钩端螺旋体等感染病史。
脑血管病家族史,超重、肥胖。
有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习惯。
临床表现
多数人无明显表现,少数可以出现下列表现。
症状
有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肢体无力、眼前发黑等症状。
体征
听诊:在颈三角及锁骨上方,可能会听到血管杂音,有助于判断存在血管狭窄。
眼底检查:可发现眼底缺血或眼动脉钙化病变或动脉栓塞
肌肉力量检查:通过患者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判断肌肉情况。
皮肤感觉检查: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患者反馈的情况,评估感觉障碍的程度。
吞咽功能检查:通过观察患者喝水有无呛咳来评估吞咽功能。
语言功能评估:通过让患者复述完整句子,或主动说出完整句子,或阅读等,评估语言障碍情况。
认知功能检查:可通过常识问答、计算、图片辨认等评估智力水平。
实验室检查
目的:及时发现危险因素,评估身体整体情况,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常见项目: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同型半胱氨酸心肌损伤标志物等。
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部分项目可能需要定期复查。
影像学检查
血管超声检查
是本病的首选筛查方法,包括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根据斑块表面的纤维帽完整性、血流信号充盈缺损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溃疡性斑块。
通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判断血管狭窄、硬化程度,发现动脉内微栓子。
注意事项
检查过程中需根据医生要求,保持安静,完成转头、吸气、屏气、呼气动作。
头颅CT及磁共振检查(MRI)
可发现脑缺血病灶、梗死灶,排除其他脑器质性疾病。
可表现为多发的、新旧不一的小缺血灶、低密度区。
严重时可出现脑室扩大、脑沟变宽的脑萎缩表现。
注意事项
有假牙、体内有心脏支架等金属植入者,需告知放射科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目的:准确判断血管狭窄部位、长度、程度、形态、数目及狭窄远端供血情况;估计脑缺血程度、发现夹层动脉瘤或并发其他血管性病变情况。
注意事项
检查的前6小时不要吃东西,也不要喝水或饮料。
检查前需要进行碘过敏试验。
保持检查部位皮肤清洁。
鉴别诊断
梅尼埃病
相似点:均可出现眩晕的症状。
不同点:梅尼埃病引起的发作性眩晕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往往超过24小时,可伴有耳鸣、耳阻塞感,反复发作后出现听力减退等症状,除眼球震颤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下。
颅内占位性病变
相似点:均可出现头晕、一侧肢体无力等症状。
不同点: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脑脓肿脑囊肿最为常见,虽可急性发作,但多为慢性渐进性病情发展。头颅CT扫描、MRI等可见颅内占位,有助于疾病鉴别。
神经症
相似点:均可出现眩晕、恶心、视物模糊。
不同点
神经症患者症状繁多,且多涉及心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多症状伴随,可有情绪变化。
血管超声检查无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头颅CT、MRI等检查无脑部病变。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脑供血,纠正或缓解脑缺血的症状,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治疗原则:无症状患者以控制危险因素及药物治疗为主;有症状者,药物治疗配合血管内治疗。
一般治疗
积极治疗已患有的疾病,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
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
调整饮食,坚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调节血脂药物
常用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辛伐他汀依折麦布苯扎贝特等。
对于具有卒中高风险的患者,建议控制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1.8mmol/l以下。
注意事项
用药前和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可能出现肝功能损伤、横纹肌溶解、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
抗血小板药物
可以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注意事项
进行支架治疗后通常合并使用2种抗血小板药物(双抗)。
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面红、胃肠道不适、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降压药物
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平稳降压。
注意事项
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
可能出现皮疹、瘙痒、心悸、咳嗽、水肿、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
降糖药物
糖尿病患者,如调整饮食后,血糖仍控制不佳,应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本脲胰岛素等。
注意事项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避免出现低血糖。
胰岛素可出现注射局部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及局部皮下脂质增生。
口服药物可出现恶心、腹泻、食欲不振、胃肠胀气、肝功能损害等。
免疫抑制剂治疗
治疗目的:抑制血管壁的免疫反应,适用于动脉炎引起的脑血管狭窄。
常用药物:泼尼松、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
不良反应:可能出现血压、血糖异常、消化性溃疡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异常、骨髓抑制、肺纤维化等。
手术治疗
脑动脉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患者出现脑缺血症状,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考虑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
适应证
颈动脉狭窄
有症状性者,颈动脉狭窄超声显示≥70%或者血管造影显示≥50%。
无症状性者,血管造影发现狭窄≥70%。
椎动脉狭窄
椎动脉狭窄严重侧支循环难以代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常用术式
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椎动脉狭窄:球囊血管扩张与支架置入术。
手术风险
存在一定的脑梗死或脑出血等并发症风险。
外科手术治疗
一般应用于不能进行介入治疗或效果欠佳的患者。
通常为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即用外科手术方法建立脑的侧支循环通路。
常见方法包括颅内外血管直接吻合术、自体血管移植搭桥术等。
预后
治愈情况
本病的治疗效果与血管狭窄程度、有无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通过积极治疗,大多数人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有症状的椎动脉狭窄在发病后一年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为5%~11%。
危害性
突然出现眼前发黑、肢体无力等症状,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如摔伤、烫伤、交通事故等。
如果引起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痴呆,易增加病死率或致残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平衡膳食,选择多种食物,达到营养合理,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体重。
多用蒸、煮、拌、水溜、煨等少盐少油烹调方式,易于消化和吸收。
少吃糖,额外添加或补充的糖摄入量应<25克/天。
不宜吃高脂、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如人造奶油、油炸食品、植脂末等。
每天食盐摄入量小于6克,减少高盐食物摄入,如咸肉、咸菜、熏酱食物。
不宜过量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及咖啡、浓茶等饮品。
戒酒、戒烟。
运动管理
可在医生建议下选择合适的锻炼形式,如散步、太极拳、健身操、慢跑等。
锻炼时需要有家人陪伴,防止跌倒、脑外伤等意外发生。
保证锻炼环境安全,锻炼时要移开周围尖锐物品,不让杂物阻碍路线。
保证训练强度适宜,循序渐进增加训练频率。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良好体重,体重指数维持在18至23kg/㎡之间。
如发生眩晕,应立即坐下或躺下,避免摔倒。
出现记忆力下降者可通过每日清单、日记本等方法帮助记忆。
心理支持
舒畅心情,避免因情绪波动过大导致血压波动,引起脑缺血。
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家属要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要耐心倾听,和患者进行交流互动。
病情监测
如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需及时就诊。
平时注意观察患者语言表达、肢体活动等有无变化。
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天监测并记录血压、血糖。
预防
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维持适宜体重。
规律运动,避免久坐。
不吸烟并避免被动吸烟,不饮酒。
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并进行治疗。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头颈部突然、大力的活动,避免引起意识丧失、眩晕,引起跌倒产生危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