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蛛网膜炎
概述
发生在脑部的蛛网膜炎症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肢体无力、感觉障碍
病因复杂,包括感染、颅脑损伤、免疫相关疾病等
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配合手术治疗
定义
脑蛛网膜炎是一种由于感染、外伤、异物刺激等因素导致蛛网膜发生炎症、粘连乃至形成囊肿的疾病。
颅骨与脑之间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合称脑膜。
蛛网膜是居于脑膜中层的半透明膜,与软脑膜之间形成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延续到脊椎椎管内。
分型或分类
可按照炎症主要累及部位分类。
视交叉蛛网膜炎
病变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视交叉,以慢性头痛、视力下降、脑神经损伤为主要表现。
后颅凹蛛网膜炎
病变主要集中于后颅凹处,容易影响脑脊液循环障碍,进而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
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炎
病变分布在大脑半球表面,常引起局部脑组织损伤、刺激症状、癫痫发作。
发病情况
本病较为罕见,尚无明确发病数据,但多见于青壮年。
病因
致病原因
感染,包括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颅脑损伤、颅脑手术。
曾接受腰椎穿刺、鞘内注射、脊髓造影或硬膜下麻醉等医疗操作,蛛网膜下腔接触过神经毒性物质,如含亚硫酸盐的防腐剂、造影剂、血液、抗生素、麻醉剂等。
发病机制
继发于感染、外伤、颅内原发病灶和鞘内手术操作的脑蛛网膜炎,可引起局限或广泛的损伤、炎症,引起蛛网膜增厚、黏连。
同时会导致蛛网膜下腔胶原沉积、黏连,局部形成囊肿。
脑脊液循环受限,血液供应减少,代谢产物堆积。
视神经、颅神经被瘢痕组织包裹,营养缺乏,造成功能受损。
症状
主要症状
发热、畏寒
因感染原因起病者,发病早期可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
颅内压增高
头痛,是最明显的表现,清晨时尤为明显,多集中在额、颞部或眼眶部,也可以位于后枕部,逐渐加重。
颈部僵硬,活动范围受限,低头时头痛加重。
呕吐,为喷射性。
视力障碍
发病早期可短时间、一过性的视力模糊、对颜色辨认异常,无法看全视野全貌等。
逐渐加重,严重时出现永久性失明。
局灶性神经症状
病变累及大脑皮质可引起癫痫发作、肢体瘫痪、感觉减退等表现。
颅神经损伤
可有不完全的眼球活动受限、面瘫、听力下降等。
精神行为异常
病变累及额叶、顶叶时,可表现为淡漠、烦躁、反应迟钝、行为懒散等认知和精神异常。
内分泌异常
可有异常大量排尿、肥胖、性功能减退等表现。
并发症
硬膜下积液
因脑脊液循环不畅引起局部脑脊液聚集,引起硬膜下积液。
表现与脑蛛网膜炎类似,多在影像检查时发现。
脑炎、脑脓肿
感染可引起脑实质炎症。
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头痛、恶心、喷射样呕吐以及进行加重的意识障碍。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当患者低热、畏寒、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存在头痛、视物模糊、肢体无力等障碍,就诊需要陪护,以防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头痛、喷射性呕吐和视物不清等症状?
是否有感觉异常、肢体无力等症状?
是否有颈部僵直不适等症状?
是否有畏寒、发热等症状?
是否有意识不清、肢体抽动、尿便失禁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头面部感染病史,如中耳炎、乳突炎、头皮疖肿等?
是否有全身感染,如肺结核、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
是否受过颅脑外伤、有颅脑手术史?
是否曾接受腰椎穿刺、鞘内注射、脊髓造影或硬膜下麻醉等操作?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扫描、头颅核磁共振等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感染药物,如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或头孢吡啶等。
抗炎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头面部感染、全身感染、免疫相关疾病病史。
可能受过颅脑外伤。
可能接受过颅脑手术、腰椎穿刺、鞘内注射、脊髓造影或硬膜下麻醉等医疗操作。
临床表现
可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物不清、感觉异常、肢体无力、癫痫发作等表现。
查体
医生通过体检了解运动、感觉、视力以及神经反射是否出现异常。
运动功能检查: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
皮肤感觉检查: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对感觉的敏感性,评估感觉障碍的程度。
眼部检查:通过视力表、视野表观察是否出现视力下降,视野范围缺损。
腱反射检查:观察敲击肘关节、膝关节的肌腱时上臂、大腿肌肉收缩情况。
病理反射检查:医生利用钝头竹签轻划患者足底、足背等相应部位,查看脚趾屈伸反应是否异常。
脑膜刺激征检查:观察患者仰卧位屈曲颈部时,是否出现头痛、颈部僵硬;患者仰卧位,一侧下肢屈髋屈膝均呈直角,医生此时按握住膝关节,并向上抬举足跟部,查看大腿和小腿夹角是否小于135度。
实验室检查
检查目的:了解全身情况,是否存在感染,初步判断病原体类型。
检查结果:细菌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数量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清降钙素原升高。
脑脊液检查
检查目的:可测颅内压、发现特异性抗体、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及观察疗效。
检查结果:
颅内压,早期可正常,随病情发展可有轻度升高,有脑积水者压力显著增高。
因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病者可出现蛋白含量升高而细胞数量保持不变的表现,还可检测到寡克隆区带、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等特征性变化。
注意事项:
本检查为有创性检查,有轻微疼痛感,检查时需配合医生。
术后需去枕平卧4~6小时,避免过早活动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头颅磁共振检查(MRI)
检查目的:发现脑、颅底、颅后窝的异常变化,排除其他病变。
检查结果:可发现蛛网膜增厚、黏连、囊肿等。
注意事项:
检查前需去除全身金属物品,体内有起搏器、金属植入物时需提前告知医生,由医生确定是否能进行检查。
检查当天请勿使用发胶类产品,以避免造成假影,影响医师判读。
鉴别诊断
表1.不同类型的脑蛛网膜炎的鉴别疾病
类型 | 鉴别疾病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视交叉蛛网膜炎 | 垂体瘤 | 均可有视物不清、视力下降,视物不全等视神经病变表现;异常大量排尿、肥胖、性功能减退等内分泌异常表现。 | 垂体瘤的视神经、内分泌表现可早期出现,且更为典型。 |
后颅凹蛛网膜炎 | 髓母细胞瘤 | 均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 髓母细胞瘤儿童患者多见,多伴有共济失调、复视、颈强直、斜颈等表现。肿瘤生长极为迅速,死亡率高。 |
大脑半球凸面蛛网膜炎 | 脑转移瘤 | 均可出现头痛、癫痫发作、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表现。 | 脑转移瘤患者多有明确的颅外肿瘤病史和全身症状,常见于中老年人。 |
治疗
治疗目的:积极控制病情的发展,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症状,减轻炎症反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密切监测体温、意识、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
发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呕吐者暂停进食、饮水。
避免用力排便、咳嗽,排便费力时可给予缓泻剂疏通大便。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对早期、急性、亚急性发病的患者可通过药物控制炎症,降低颅内压力,防止蛛网膜黏连。
抗感染治疗
对于感染所致的脑蛛网膜炎,可选用相应抗感染药物治疗。
注意事项:
有药物过敏史、不良反应、近期曾饮酒要提前告知医生。
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肝肾功能损害等。
激素治疗
治疗目的: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颅内水肿,稳定血脑屏障,预防后遗症。
注意事项:
可出现消化性溃疡、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失眠等。
用药期间需要监测血糖、血压。
抗癫痫发作药物
用药目的:控制癫痫发作,避免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注意事项:
可能出现头晕、记忆力下降、全身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严格遵照医生要求,按时、按量、规律服药,禁止擅自停药、减药或改药。
其他药物治疗
颅内压增高者,及时给予脱水降压治疗,如甘露醇等。
防止蛛网膜黏连,可使用糜蛋白酶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蛛网膜黏连、囊肿,有失明风险者,可通过手术剥离、切除病变。
常用手术方式:后颅凹探查术、幕上开颅探查术、视交叉部探查术。
全身情况差、有明显出血倾向、血压控制不良、急性期、颅脑周围有严重感染者禁忌手术。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选择体位,基本原则是伤口部位朝上,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
意识清楚后,可遵医嘱采取头部抬高15~30度。
脑室腹腔分流术
适用于出现明显脑积水的患者。
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引流管道通畅程度,避免受到挤压或扭曲,如发现堵塞及时报告医生,以免影响到引流。
存在颅内感染,过度分流,再次手术的风险。
预后
治愈情况
预后与病因关系密切,多数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病情可得到缓解,但不一定能痊愈。
年龄大、基础身体情况欠佳、基础疾病严重、有严重癫痫症状、未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差。
危害性
持续头痛、呕吐、肢体无力、视力障碍及癫痫等问题可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工作、社交,降低生活质量。
本病病程较长,恢复速度较慢,后遗症较多,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多进食牛奶、鸡蛋等高蛋白食物,同时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食物。
适当食用芹菜、小白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食物中的钠可影响颅内压变化,本病患者需注意避免摄入过多钠盐。
日常管理
保持情绪平和,避免情绪激动。
避免用力大便、咳嗽、弯腰等动作,避免起床过猛。
头痛明显者睡觉时可垫高床头。
帮助卧床患者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
心理支持
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家属也要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耐心倾听,多和患者进行交流互动。
必要时,进行专业心理咨询。
病情监测和随诊
日常注意患者精神意识症状,视力改变和感觉运动状况等。
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病情稳定者通常每3个月复诊一次。
可能会复查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头颅MRI等检查,以观察病情进展、治疗效果。
预防
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注意生活、生产安全,避免颅脑外伤。
选择有资质的医院就诊、治疗,避免非必要的腰椎穿刺、鞘内注射、脊髓造影或硬膜下麻醉等医疗操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