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
概述
因脑血管病变导致突发且迅速加重的脑功能损害疾病
脑血管狭窄、闭塞及破裂是最主要病因
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较高
“三高”人群、心脏病、吸烟饮酒、肥胖人群易患
脑卒中是什么
定义
脑卒中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脑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为一组器质性脑血管疾病。
分型
临床上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
又称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占70%~80%。
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心源性脑栓塞
腔隙性脑梗死
其他病因型
不明原因型
出血性脑卒中
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20%~30%。
脑出血,包括以下类型。
基底节区出血
脑叶出血
脑干出血
小脑出血
脑室出血
继发性脑室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包括以下类型。
颅内动脉瘤破裂
血管畸形
其他
病因不明
发病情况
发病率
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人数约240万,死亡人数约110万。
复发率逐年上升,第1年复发率达17.7%,5年累积复发率>30%。
地区、时间分布
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
寒冷季节发病率高,清晨至中午是发病高峰。
高发人群
平均发病年龄63岁,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患者,有吸烟饮酒习惯、肥胖人群好发。
脑卒中都有什么症状?
脑卒中常见症状为一侧肢体无力、麻木,口眼歪斜、说话困难等,症状迅速加重。
患者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没有力量、皮肤感觉迟钝、有发麻发木的感觉。
口眼歪斜,无法流利地说话或不能理解语言。
双眼活动不自然,持续偏向一侧不能恢复正常位置,看东西重影,视力下降。
此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呕吐、昏迷等表现。
脑卒中能治好吗?
脑卒中患者整体预后较差,是否能治好与病变类型有关。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年内,70%~80%可基本恢复正常。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30天内的病死率约为5%~15%,致残率达50%以上。
脑出血急性期病死率可达30%~40%,仅有20%患者能在6个月内恢复生活自理。
脑卒中患者预后还与病变部位、年龄、基础病等有关。
脑卒中患者如何康复?
脑卒中患者康复内容包括运动训练、自理能力、言语吞咽训练等。
肢体功能训练包括被动活动瘫痪肢体,避免出现僵硬、肌肉萎缩,练习坐位、抬腿、伸膝、站立、步行等活动。
自理能力包括锻炼上肢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梳头、穿衣、使用餐具等动作。
言语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复述训练、舌唇肌力训练、冰水刺激口腔及吞咽训练等。
病因
致病原因
缺血性脑卒中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主要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可促进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等原因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管腔,导致脑局部供血中断而引起脑梗死。
心源性脑栓塞
由于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脑梗死。
常见病因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血栓、充血性心力衰竭、人工心脏瓣膜、扩张型心肌病等。
腔隙性脑梗死
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引起的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动脉硬化性病变及纤维素样坏死等。
部分患者有糖尿病史,进而发生小血管病变。
另外,小穿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遗传性疾病等也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卒中
脑出血
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内细小动脉在长期高血压作用下发生慢性病变破裂。
其他病因包括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镰状细胞贫血病等)、梗死后出血、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脑动脉炎、抗凝或溶栓治疗、瘤卒中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最常见,占50%~85%,可能与遗传和先天性发育缺陷有关。
脑血管畸形,青少年多见。发育异常形成的畸形血管团,血管壁薄弱处于破裂临界状态,激动或不明显诱因可导致破裂。
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约占1%。
其他夹层动脉瘤、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结缔组织病、血液病、颅内肿瘤、凝血障碍性疾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部分患者出血原因不明,如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
诱发因素
患有高血压(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疾病等。
吸烟、饮酒。
缺乏运动、腹型肥胖
饮食不当。
心理因素,如情绪激动。
症状
主要症状
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意识障碍、瘫痪、躯体感觉障碍等症状都可见于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典型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和颅内压增高等也可见于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意识障碍
觉醒障碍:包括嗜睡、昏睡、昏迷。
意识内容障碍:意识模糊,对客观环境的认识能力及反应能力均有所下降,注意力涣散,言语增多,思维不连贯,多伴有觉醒-睡眠周期紊乱。
眩晕
周围性眩晕:由内耳迷路或前庭部分、前庭神经颅外段(在内听道内)病变引起的眩晕为周围性眩晕,眩晕感重,持续时间短。
中枢性眩晕:眩晕感轻,持续时间长,眼球震颤幅度大,倾倒方向与头位无一定关系。
失语
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障碍。
感觉性失语:表现为严重的听理解障碍,完全听不懂周围人讲话,但口语表达流利。
失读证:无视力障碍,看到原来认识的文字符号却读不出字音,亦不知其意义,多伴有失写、失算、体象障碍、空间失认等。
其他:如经皮质性失语,丘脑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等,由相应神经支配区域脑缺血或脑出血引起。
瘫痪
上运动神经源性瘫痪,可出现单肢瘫、偏瘫及截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下运动神经源性瘫痪,可出现相应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甚至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
躯体感觉障碍
抑制性症状:上行感觉传导通路受破坏时,会出现浅感觉和深感觉的减退或缺失。
刺激性症状:可分为感觉过度、感觉过敏和感觉倒错等,多由感觉传导通路受刺激或者兴奋性增高导致。
共济失调
常见症状有运动笨拙和不协调,身体平衡、姿势和步态的障碍。
出血性脑卒中
常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重影或黑视,有时甚至发生脑疝,引起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的改变。
并发症
脑卒中发病后,由于脑组织坏死或发生缺血缺氧损伤,常引起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多种系统的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脑心综合征
脑卒中后脑干、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支配心脏的高级自主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类似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等病症。
多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
脑水肿与脑疝
脑水肿可致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高颅压的症状,还可伴有血压、呼吸、心率和脉搏等生命体征改变。
脑疝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生命体征明显改变。
肺部并发症
肺部感染肺水肿等肺部并发症,是脑卒中一个月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长期卧床的老年人,肺部感染可反复发生。
多表现为乏力、咳嗽、胸闷、气急等。
应激性溃疡
机体在脑卒中等应激状态下,可发生以急性胃黏膜糜烂、溃疡和出血为特征的严重并发症。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痛和反酸,可有呕血或黑便。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出现头晕、视物模糊、身体一侧肢体无力、步态不稳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如出现突发说话不清楚、面部一侧下垂、嗜睡、昏迷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若每天有监测并记录血压、血糖的习惯,可将记录提供给就诊医生,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特别提示:建议家属陪同就医,以防患者摔伤或发生意外。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症状持续多久了?
肢体活动有问题吗?走路腿有力气吗?
头晕吗?看东西清楚吗?
有没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表现?
病史清单
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
是否有曾发生过脑卒中或家族中有人曾发生脑卒中?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超声检查、血管造影数字减影
其他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眼底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降压药物:呋塞米硝苯地平美托洛尔卡托普利、氯沙坦
降糖药物:格列本脲、二甲双胍、阿卡波糖
其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依达拉奉、巴曲酶、丁基苯酞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脂等病史。
有脑卒中病史或家族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偏瘫等症状。
体征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发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提示神经功能受损。
医生可能会使用脑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可明确脑卒中部位、范围及水肿情况。常用检查项目如下。
脑CT扫描
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多模式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对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颅脑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MRI)包括标准MRI、多模式MRI。
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
检查时应避免佩戴金属首饰或穿着带有金属纽扣配件的衣物。
有假牙、体内有心脏支架等金属植入者,要咨询医生能否进行MRI检查。
超声检查
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查。
可发现颅内大动脉狭窄、闭塞。
可评估侧支循环及监测微栓子,评估脑血液循环状况。
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血管狭窄及闭塞。
其他检查
包括血管造影数字减影(DSA)、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动脉成像(MRA)、X线检查等。
可显示脑部大动脉的狭窄、闭塞和其他血管病变。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糖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测定、血脂检查、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氧饱和度等。
有利于及时发现危险因素,评估身体整体情况,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部分项目可能需要定期检查,以便监测身体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其他检查
心电图:可了解心脏供血状态和心功能情况。
眼底检查:可了解眼底动脉硬化情况。
鉴别诊断
颅内占位病变
相似点: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脑脓肿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灶性体征。
不同点:颅内占位性病变虽可急性发作,但多为慢性渐进性病情发展。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占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相似点: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
不同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因未明。脑卒中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多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关。头部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一般治疗
吸氧与呼吸支持
必要时吸氧,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
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脑梗死后24小时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小时或以上。
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体温控制
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对体温>38℃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血压控制
高血压:多数患者在卒中后24小时内血压自发降低,目前针对卒中后早期是否应该立即降压、降压目标值、卒中后何时开始恢复原用降压药及降压药物的选择等问题尚缺乏充分可靠的研究证据。
卒中后低血压:卒中后低血压很少见,应积极查明原因,给予相应处理。
血糖
高血糖:血糖超过10 mmol/L时可应用胰岛素治疗。应加强血糖监测,可将高血糖患者血糖控制在7.8~10 mmol/L。
低血糖:血糖低于3.3mmol/L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目标是达到正常血糖。
药物治疗
静脉溶栓药
符合溶栓适应证,在溶栓时间窗内,会进行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血流措施。
主要溶栓药为阿替普酶(rt-PA)和尿激酶
发病4.5小时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
发病6小时内无法应用阿替普酶(rt-PA)时可能会用尿激酶。
抗血小板聚集药
可预防心内新血栓形成,防止血管内血栓增殖扩展,避免症状加重。
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脱水降颅压药
可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降低病死率。
常用药物为高渗脱水剂、利尿药、糖皮质激素。
抗凝药
合并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风险者,需要用预防剂量的抗凝药物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在发病后1~14天之间开始使用抗凝药物。
医生在严格观察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时间后,大多会先给予肝素钙治疗,也可能选用双香豆素乙酯,剂量会随时调整。
脑保护剂
常用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剂、电压门控型钙通道阻断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镁离子和他汀类药物等。
依达拉奉胞磷胆碱、丁基苯酞等。
降纤治疗药
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者可选用降纤治疗。
可选药物有巴曲酶、降纤酶安克洛酶等。
其他治疗药物
人尿激肽原酶是近年国内开发的新药。
对脑缺血和微循环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特别提醒
药物治疗期间,应坚持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治疗,不可擅自改变药物剂量或突然停药,保证治疗计划得到落实。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原则
适用于梗死面积较大,出现了严重的意识障碍危及生命时。
需要由外科医生评估是否能行外科手术治疗来挽救患者生命。
手术方式
颈星状交感神经节封闭
可减轻脑梗死的症状。操作简易,无须特殊的器械和药物,故常用。
治疗一般在早期进行,开始越早,疗效越佳,临床常见在起病24小时内封闭可明显好转。
严重肺气肿者禁用,已开始抗凝治疗也不宜使用。
血管内介入
可以减轻栓子对血流的阻塞,增加脑部的血流量。
包括动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等。
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各类炎症性闭塞等。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适用于颈动脉明显狭窄阻塞。
可使狭窄的动脉再通。
骨瓣减压术
适用于严重的颅高压有脑疝形成征象者。
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脑出血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避免情绪激动及血压升高。
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应将头歪向一侧,以利于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流出,并可防止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随时吸出口腔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吸氧:有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下降或缺氧现象的患者应给予吸氧。
鼻饲: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如短期内不能恢复自主进食,则可通过鼻饲管进食。
对症治疗:过度烦躁不安的患者可适量用镇静药;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预防感染:加强口腔护理,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留置导尿时应做膀胱冲洗;昏迷患者可酌情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观察病情:严密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大小、血压、呼吸等改变,有条件时应对昏迷患者进行监护。
药物治疗
脱水降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脑出血降颅内压治疗首先以高渗脱水药为主。
渗透性脱水剂甘露醇是最重要的降颅压药物,可同时静脉或肌肉注射呋塞米,二者交替使用,维持渗透梯度。用药过程中应该监测尿量、水及电解质平衡。
甘油果糖,脱水作用温和,没有反跳现象,适用于肾功不全患者。
人血白蛋白静脉滴注,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脑水肿,但价格昂贵。
皮质类固醇因其副作用大,且降颅压效果不如高渗脱水药,应慎用。
纠正凝血异常
对于严重凝血因子缺乏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推荐给予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因口服华法林导致脑出血的患者,应立即停用华法林,给予维生素K1,可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因应用肝素引起的脑出血,应立即停用肝素,给予鱼精蛋白。
并发症的防治
肺部感染:并发肺部感染,需要进行痰培养,然后根据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深静脉血栓:血肿稳定后,可考虑使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其次是尽可能早期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降低致残率。
下列情况考虑手术治疗
基底节区中等量以上出血(壳核出血≥30毫升,丘脑出血≥15毫升)。
小脑出血≥10毫升或直径≥3厘米,或合并明显脑积水
重症脑室出血(脑室铸型)。
合并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血管病变。
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或锥孔穿刺血肿抽吸术、内窥镜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清除术、脑室出血穿刺引流术等。
亚低温治疗
局部亚低温治疗是脑出血的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方法,能够减轻脑水肿,减少自由基生成,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改善患者预后,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蛛网膜下腔出血
治疗目的是防治再出血、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一般治疗
保持生命体征稳定: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保持气道通畅,维持稳定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
降低高颅压:主要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也可以酌情选用白蛋白。
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和情绪波动,保持大便通畅;烦躁者予镇静药;头痛予镇痛药。注意慎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或吗啡、哌替啶等可能影响呼吸功能的药物。
痫性发作:可以短期应用抗癫痫药物如安定、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
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高纤维、高能量饮食,加强护理,注意预防尿路感染和吸入性肺炎等。戒烟,禁酒。
防治再出血
安静休息
减少探视,最好能保持环境安静和避光,避免用力和情绪波动。
在医生指导下及时应用镇静、镇痛、镇吐、镇咳等药物。
监测和调控血压
如果平均动脉压>120mmHg或收缩压>160mmHg,可在密切监测血压下使用短效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在正常或起病前水平。
可选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
可将收缩压控制于160mmHg以下,同时避免突然将血压降得太低。
抗纤溶药物:可适当应用止血药物,如氨基己酸氨甲苯酸酚磺乙胺等抗纤溶药物。
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动脉瘤的消除是防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最好的方法。
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应尽快诊治,考虑是否可选择手术夹闭动脉瘤或介入栓塞动脉瘤。
如动脉瘤破裂,应尽早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如条件允许最好在发病后72小时内进行。
防治脑血管痉挛
推荐早期使用口服或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改善患者预后。
维持血容量和血压,避免过度脱水。
早期手术或介入治疗:通过去除动脉瘤,移除血凝块,避免血凝块释放致动脉痉挛的物质,从而防止脑动脉痉挛。
防治脑积水
轻度的急、慢性脑积水可给予乙酰唑胺、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合并症状性脑积水应进行脑脊液分流术治疗。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合并慢性症状性脑积水患者,推荐进行永久的脑脊液分流术。
防治癫痫
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对患者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
不推荐对患者长期使用抗惊厥药,但若患者有以下危险因素,如癫痫发作史、脑实质血肿、脑梗死或大脑中动脉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后
治愈情况
脑卒中不能自愈。
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导致脑卒中的病因不同,预后情况不同。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发病30天内的病死率约为5%~15%,致残率达50%以上。
存活者中40%以上复发,且复发次数越多,病死率和致残率越高。
预后受年龄、伴发基础疾病、是否出现并发症等多种因素影响。
心源性脑栓塞
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多死于严重脑水肿脑疝肺部感染心力衰竭
如栓子来源不能消除,10%~20%的脑栓塞患者可能在病后1~2周内再发,再发病死率更高。
腔隙性脑梗死
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比其他类型脑梗死一般预后好,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
发病后1年内,约70%~80%患者临床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
发病30天的病死率<4%。
国外报道本病卒中年复发率<10%,但研究表明,我国的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有相对较高的复发率。
脑出血
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有并发症有关,总体预后较差。
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脑干、丘脑和大量脑室出血预后较差。
与脑梗死不同,不少脑出血患者起初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可以相对恢复良好,甚至可以完全恢复正常。
如果血压控制良好,一般高血压脑出血的复发相对较低,但动-静脉血管畸形所致脑出血例外,年再发率接近2%。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与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有无并发症及是否得到适当治疗有关。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高,约12%的患者到达医院前死亡,20%死于入院后,存活者一半遗留永久性残疾,主要是认知功能障碍。
未经外科治疗者约20%死于再出血,死亡多在出血后最初数日。
90%的颅内脑动静脉畸形破裂患者可以恢复,再出血风险较小。
危害性
脑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具有很高的致死率。
脑卒中具有高的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平衡膳食,选择多种食物,达到营养合理,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体重。
多用蒸、煮、拌、水溜、煨等少盐少油烹调方式,易于消化和吸收。
多进食蔬菜水果及全谷类,蔬菜烹饪时可适当减少时间,或凉拌,对水果及蔬菜的种类没有特殊限制。
如果伴有糖尿病,则不可吃含糖量过高的水果。
不宜吃含盐高的菜品或腌制品,如咸肉、咸菜、熏酱食物等。
不宜吃辛辣调味品及咖啡、浓茶等刺激食物。
针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将固体食品改为泥状或糊状,或留置鼻饲管。
昏迷的患者可经鼻饲管少量多次补充水,保证水分摄入。
生活管理
适量运动
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
体育锻炼还可通过对血压、血糖和体重的控制而起到预防脑卒中的作用。
采用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来降低脑卒中的危险性。
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体力活动之前,应考虑自身运动限度,个体化制订运动方案。
成年人(部分高龄和身体因病不适合运动者除外)每周至少有5天,每天30~45分钟的体力活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
戒烟戒酒
吸烟是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确切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所有人都应避免被动吸烟。
饮酒量和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呈线性关系,应积极戒酒。
功能康复
运动功能障碍
适当的渐进式抗阻训练进行肌力强化。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
肌肉痉挛和挛缩可通过抗痉挛肢位、关节活动度训练、伸展、夹板疗法或手术纠正等方法治疗。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患者可采用特定感觉训练和/或感觉关联性训练以提高其触觉和肌肉运动知觉等感觉能力。 
如使用疼痛、触觉刺激、冰-温水交替温度刺激、选用恰当的姿势对实物进行触摸筛选等。
采用经皮电刺激联合常规治疗可能提高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能力。
认知障碍
推荐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康复训练,来全面提高认知功能。
语言障碍
针对存在交流障碍的患者需针对语音和语义障碍进行治疗,早期可给予相应的简单指令训练、口颜面肌肉发音模仿训练、复述训练。
口语理解严重障碍的患者可以试用文字阅读、书写或交流板进行交流。
构音障碍
推荐构音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生物反馈和扩音器提高语音和改变强度,使用腭托代偿腭咽闭合不全,使用诸如降低语速、用力发音、手势语等方法。
采用增强和替换交流系统对严重构音障碍患者的功能活动可能有益。
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的患者可采用代偿方法,如调整体位、治疗性手法、食物调整和流质饮食等以保证安全的吞咽运动。
不能经口维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的卒中患者,应考虑肠内营养
尿失禁
推荐为尿失禁患者制定一个个体化的膀胱训练计划,可应用提醒排尿的方法。
心肺功能障碍
一旦患者下肢肌群具备足够的力量,康复训练即应包括增强心血管适应性方面的训练。
可进行平板步行训练、水疗训练等。
卒中后情绪障碍
目前不推荐常规使用药物防止中风后抑郁。
心理治疗可以用来改善非抑郁患者的情绪,但是还不清楚是否能防止抑郁发生。
对抑郁或情绪不稳的患者可应用抗抑郁药物和/或进行心理治疗。
病情监测
如果出现发热、昏迷、嗜睡等,需高度关注,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天监测并记录血压、血糖。
预防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原发病。
尽早戒烟戒酒,不吸烟者远离吸烟环境,吸烟者戒烟。
每日饮食种类多样化,使营养和能量的摄入趋于合理,采用包括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低的均衡食谱。
保持乐观、保证睡眠。
肥胖和超重者应减轻体重,来降低脑梗死风险。
成年人适当锻炼(部分高龄和身体因病不适运动者除外)每周至少有5天,每天30~45分钟的体力活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者其他有氧代谢运动来有助于康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