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酯酶
概述
胆碱酯酶是指水解胆碱的糖蛋白
主要用于协助诊断有机磷农药中毒以及评估肝功能
指标减低常见于肝病、有机磷农药中毒等疾病;指标升高可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发现结果异常可就诊消化内科或急诊内科,必要时进一步行腹部彩超、肝炎病毒筛查、有机磷农药中毒相关测定等
定义
胆碱酯酶测定一般指用仪器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所有血清胆碱酯酶的含量。
胆碱酯酶主要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在人体一般分为真性胆碱酯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假性胆碱酯酶(丁酰胆碱酯酶、血清胆碱酯酶,PChE)两种。
乙酰胆碱酯酶主要存在于交感神经节、脑组织、红细胞、肺脏中,其主要作用是水解乙酰胆碱。假性胆碱酯酶主要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可水解其他胆碱酯类,如琥珀胆碱。
胆碱酯酶测定用于协助诊断有机磷农药中毒和评估肝实质细胞的损害,还可以用于估计肝的储备功能和肝病的预后。
临床常规检查的是假性胆碱酯酶(即血清胆碱酯酶),以下主要描述血清胆碱酯酶。
参考范围
4900~11900IU/L。
温馨提示
胆碱酯酶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需及时就医。
当胆碱酯酶低于2000 IU/L时,考虑胆碱酯酶极度降低,需高度重视,立即就医。
胆碱酯酶低于正常值,且合并有转氨酶、胆红素的改变时,也应当引起重视,应及时就诊。
临床上一般测定血清或血浆中ChE的活性,血浆或血清中AChE的含量甚微。如果用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可测定红细胞中的AChE。
不同仪器不同地区,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结果解读
指标升高
胆碱酯酶高于参考值上限称为胆碱酯酶升高,肝功能检查上单常用“↑”标识。
一般来讲,胆碱酯酶值>11900 IU/L(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能导致胆碱酯酶升高的原因一般分为生理性原因及病理性原因。
生理性原因
体型较为肥胖者,体内脂肪含量高,或在做胆碱酯酶检查前,进食大量高脂肪类食物,可能会导致胆碱酯酶偏高。
病理性原因
常见疾病:脂肪肝、甲状腺功能亢进、肾脏疾病等。
其他情况:精神分裂症、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危害
胆碱酯酶升高,其本身并不会导致过多危害,主要危害来自于导致胆碱酯酶升高的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肾脏疾病等可对患者全身系统造成长期而持续的危害。
引起胆碱酯酶升高的疾病较多,还可能会给身体带来其他危害。
诊疗建议
当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胆碱酯酶升高时,建议就诊于消化内科,行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肝脏磁共振检查(MRI)、甲功五项等检查,明确病因。
若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应当立即就诊于正规医院内分泌科,行相关检查,进行规范治疗。
规范治疗有效时,胆碱酯酶会逐渐下降,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没有下降,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建议患者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多吃蔬菜,少食多餐,清淡饮食。
指标降低
胆碱酯酶值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胆碱酯酶降低,肝功能报告单常用“↓”标识。
一般来讲,胆碱酯酶值<4900IU/L(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引起胆碱酯酶降低的原因一般都是病理性的。
常见疾病:慢性肝病(肝炎、肝脓肿、肝硬化、肝癌等)、有机磷农药中毒、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毒。
其他情况:营养不良、恶性贫血、急性感染、心肌梗死、肌肉损伤、慢性肾炎、妊娠等。
危害
胆碱酯酶降低,其本身并不会导致过多危害,主要危害来自于导致胆碱酯酶减低的疾病。
引起胆碱酯酶降低的疾病(如慢性肝病、有机磷农药中毒等)较多,可能会给身体造成严重危害。
诊疗建议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可就诊消化内科,明确病因,可能需要做肝功能、腹部CT等检查。
明确为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应当立即进行催吐、解毒、维持阿托品化等治疗等。
若明确为慢性肝病者,应当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疾病原因,进行相关治疗。
应避免挑食,选择高蛋白、高能量、富含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少食多餐,清淡饮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参考范围
结果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