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炭疽
概述
炭疽杆菌从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皮肤可出现丘疹或斑丘疹、水疱、溃疡、焦痂等
有传染性,可经直接接触传播
主要采取抗炭疽杆菌治疗、一般及对症治疗等
定义
皮肤炭疽是炭疽杆菌繁殖体或芽孢从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皮肤炭疽是炭疽最常见的类型。炭疽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
炭疽杆菌,又称炭疽芽孢杆菌,为革兰阳性需氧或兼性厌氧的粗大杆菌,在人和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在不利环境中可形成芽孢。
炭疽杆菌芽孢抵抗力强,可在自然界存活数年。热煮沸15分钟、高压蒸汽5~10分钟,干热120~140℃持续3小时才能将其杀灭。但炭疽杆菌芽孢对碘敏感,1∶2500的碘液10分钟即可将其杀灭。
发病情况
我国每年炭疽发病数在40~1000人之间波动。
我国多集中在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牧区。
全年都可发病,7~9月为发病高峰。
病因
致病原因
皮肤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感染引起的,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感染炭疽杆菌的动物,多为牛、马、羊、骆驼、驴、骡等食草动物,其次是猪和狗。
被炭疽杆菌污染的动物制品(如皮毛、肉、骨粉)、土壤等也是传染源。
炭疽患者的带菌分泌物也具有传染性,但较少导致疾病传播。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是常见的传播途径,破损皮肤直接接触患炭疽的动物、被炭疽杆菌污染的动物制品、土壤等,可引起皮肤炭疽。
其他途径:吸血昆虫叮咬患炭疽的动物后再叮咬人,偶尔可导致炭疽,但极少见。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多见于牧民,农民,屠宰厂、肉类及皮毛加工厂的工人,兽医及实验室人员。
易患因素
从事与动物及其相关制品密切接触的工作。
从事与炭疽杆菌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工作。
在炭疽流行地区从事养殖、放牧、耕耘或挖掘等活动。
发病机制
炭疽杆菌通过有损伤的皮肤侵入体内,并在局部繁殖,释放炭疽外毒素,导致局部组织水肿、坏死及出血,形成皮肤炭疽。
症状
皮肤炭疽潜伏期一般为1~5日,也可短至几小时,或者长至14日。
皮肤症状
病变部位
皮肤病变多发生在裸露部位,如面部、颈部、手足、前臂等。
皮损表现
典型皮肤损害表现为具有黑痂的浅溃疡,周边有小水疱,附近组织较为广泛的非凹陷性水肿。
再后来变成中间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焦痂周围皮肤红肿、稍有痒感、无明显疼痛。
最后焦痂可脱落,皮肤可愈合留下瘢痕。
少数抵抗力较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大面积水肿和坏死。
全身症状
多数患者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并发症
炭疽脓毒血症
炭疽杆菌脑膜炎
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僵直等明显脑膜刺激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触碰公共设施。
尽量记录自己的行动轨迹与症状的发生情况,以便给医生提供更多信息。
就医时,可能常需要做全身体格检查等,建议穿着容易穿脱衣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肤有无丘疹、水疱、痂皮?有无瘙痒、疼痛?
有发热吗?如有,最高多少度?
有无头痛、关节痛?
这些情况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从事畜牧相关工作?
是否与患病的动物有过密切接触?
是否近期到过炭疽疫区或者接触过炭疽患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青霉素G、庆大霉素、氧氟沙星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在炭疽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
接触过疑似患炭疽的动物及其制品,或者接触过疑似被炭疽杆菌污染的土壤。
临床表现
症状
可有具有黑痂的浅溃疡,周边有小水疱,附近组织较为广泛的非凹陷性水肿的典型皮肤损害症状。
体征
可有皮肤病灶局部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一般白细胞计数(10~20)×109/L,病情严重时可达(60~80)×109/L。
检查前无需空腹。
病原学检查
直接涂片镜检
取病灶分泌物、脑脊液等作为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染色检查。
发现大量革兰阳性、两端平齐呈串联状排列的粗大竹节状杆菌,有助于临床诊断。
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
取病灶分泌物、血液等作为标本,或者取接触动物、土壤等作为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观察细菌生长和菌落特点并采取青霉素串珠和抑制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等进行鉴定。
细菌分离培养获得炭疽杆菌,有助于确诊。
免疫学检查
可应用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进行检查。
抗体检测
取血清标本。
可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抗炭疽特异性抗体及其滴度。
主要用于炭疽的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血清抗炭疽特异性抗体阳性、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出现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于诊断。
抗原检测
取病灶分泌物、血液等作为标本。
检查发现炭疽杆菌抗原阳性,有助于诊断。
细菌核酸检测
通过扩增细菌DNA片段,进行细菌核酸检测。
检测发现炭疽杆菌DNA阳性可确诊。
动物接种检查
将患者的病灶渗出物、血液等注射于豚鼠或小白鼠等动物皮下。
如果动物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局部肿胀、出血等,为阳性反应,可取动物血液做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
疑似病例
局部皮肤有丘疹或斑丘疹、水疱、溃疡、焦痂等皮损,且在发病前14日内有以下流行病学史中的一项。
接触过疑似炭疽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
食用过疑似炭疽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
吸入可疑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粉尘。
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与炭疽芽孢杆菌研究使用相关的职业。
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污染的地区从事养殖、放牧、耕耘或挖掘等活动。
接触过疑似患炭疽的动物及其制品,或者接触过疑似被炭疽杆菌污染的土壤。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即可临床诊断。
疑似病例,并符合以下任意一项者。
患者血清标本,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
患者临床标本,显微镜检查发现大量两端平齐呈串联状排列的革兰阳性大杆菌。
患者临床标本,炭疽芽孢杆菌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患者临床标本,炭疽芽孢杆菌抗原检测阳性。
暴露动物标本或暴露环境标本,细菌分离培养获得炭疽芽孢杆菌。
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并具有典型的皮肤损害者。
确诊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即可确诊。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且取患者病灶分泌物、体液等作为标本的细菌分离培养获得炭疽杆菌。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且两次血清标本抗体检测发现抗炭疽特异性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出现4倍或4倍以上升高。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且符合以下任意两项。
患者血清标本,抗炭疽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
患者临床标本,显微镜检查发现大量两端平齐呈串联状排列的革兰阳性大杆菌。
患者临床标本,炭疽芽孢杆菌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患者临床标本,炭疽芽孢杆菌抗原检测阳性。
暴露动物标本或暴露环境标本,细菌分离培养获得炭疽芽孢杆菌。
鉴别诊断
蜂窝织炎
相同点:均有皮肤损害。
不同点:蜂窝织炎病灶处呈化脓改变、有明显疼痛;皮肤炭疽病灶处呈坏死出血而非化脓,疼痛也不明显。
恙虫病
相同点:均有焦痂。
不同点:恙虫病的焦痂多在皮肤潮湿及较隐蔽处,如会阴、肛门、腋窝等处;皮肤炭疽也可有焦痂,但多在皮肤裸露处。
治疗
治疗目的: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疾病扩散。
治疗原则:严密隔离、对症支持、积极抗感染。
一般及对症治疗
隔离
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应当在感染内科病房进行隔离治疗。
消毒
患者的分泌物、衣物和用具需要严格消毒,防止疾病传播。
休息
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促进疾病康复。
合理饮食
多饮水。
饮食宜为流食或半流食,且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
皮肤处理
皮肤炭疽禁忌挤压和切开引流。
其他对症处理
对皮肤恶性水肿和重症患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以控制局部水肿的发展及减轻毒血症。
有高热者,需要采用物理方法或退热药降温。
抗炭疽杆菌治疗
是皮肤炭疽治疗的关键,应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
青霉素类药物
是治疗皮肤炭疽的首选药物。
皮肤炭疽可口服或肌内注射。
常用药物为青霉素G。
氨基糖苷类药物
常与青霉素类药物联合应用。
常用药物为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喹诺酮类药物
主要用于青霉素过敏者。
其他药物
预后
治愈情况
皮肤炭疽病死率为5%~15%,未治疗的皮肤炭疽病死率为20%~25%,早诊早治可改善预后。
危害性
皮肤炭疽可出现典型皮损,可能留下瘢痕,影响美观。
部分皮肤炭疽病情发展较快,可迅速导致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
皮肤炭疽有传染性,可能会传染给他人。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饮水,并给予流食或半流食等易消化饮食。
清淡饮食,忌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肥肉、生鱼片、辣椒、葱、姜、蒜等。
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瓜果等。
禁止饮酒。
皮肤管理
保持衣物和床单清洁卫生。
避免搔抓、摩擦或用肥皂水清洁皮肤等。
皮肤清洁不可过勤,每天1次即可。
贴身衣物应采用宽松、柔软舒适的布料,避免衣物摩擦刺激皮肤。
避免传染
避免与他人共用洗漱用具,毛巾、衣物等分开放置。
皮肤有明显皮损时,尽量避免与他人亲密接触,预防感染他人。
患者接触过的用具,如毛巾、水杯、拖鞋等,要经常清洗、消毒。
用手触摸皮损后需彻底清洗,保持双手清洁有助于防止疾病传播。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戒烟。
心理支持
关注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
患者及家属应正确了解皮肤炭疽,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预防
管理传染源
发现疑似或确诊炭疽者后,应及时隔离,彻底治疗。
炭疽患者的分泌物(如痰液)、排泄物(如粪便)及患者用过的日常用具等,需要严格消毒或烧毁处理。
发现疑似患炭疽的动物,应隔离治疗或处死。
发现病死的动物,需要火化或深埋处理。
来自炭疽流行地区的动物,需要隔离并进行检疫。
切断传播途径
在炭疽流行地区,应保护好皮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患病的动物。
在皮毛加工厂,应先认真消毒皮毛原料后再加工。常用有效消毒剂有碘、漂白粉等。
病死动物及其皮毛污染的场所、水源等,都应严格消毒。
避免频繁去人流和动物密集的地方,屠宰场需要有兽医监督。
保护易感人群
屠宰工人、肉类及皮毛加工厂工人、兽医及实验室人员等,在工作时要做好防护,应用保护工作服、帽子、口罩等,并严禁吸烟及进食,下班时按照规章制度清洗、消毒、更衣、洗手。
皮肤受伤后立即用碘酒消毒,密切接触者及带菌者可用药物预防。
可皮上划痕接种“人用炭疽减毒活疫苗”。接种后2日可产生免疫力,效果可维持1年,在当地发生炭疽流行时应进行应急接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