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组织缺血
概述
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血流低于正常,引起脑部病变
常表现为肢体无力、抽搐、意识障碍等
常见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等疾病
根据病情综合采取支持治疗、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等方法
定义
大脑是一个高代谢的器官,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正常运转。尽管大脑只占人体体重的2.5%,却占约25%的新陈代谢需求。
大脑需要大量的血液来提供养料和氧气,对血流变化非常敏感,如果血液减少或中断,大脑会立即受到影响,即脑组织缺血。
患者可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呼吸困难、抽搐、昏迷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残、致死。病情严重程度取决于缺血的范围、时间和程度。
分类
按照发病人群分类
根据发病人群的不同,脑组织缺血可以分为新生儿脑组织缺血和成人脑组织缺血。
新生儿脑组织缺血:即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指由妊娠28周至产后7天这一时期内因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脑血流量减少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脑损伤。
成人脑组织缺血:包括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多见于心搏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术后;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盗血综合征、慢性脑缺血等。
根据累及范围分类
根据累及范围的不同,脑组织缺血可以分为全脑性缺血和局灶性缺血。
全脑性缺血:由于严重贫血、休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全身性原因造成脑组织大范围、甚至全脑缺血。
局灶性缺血:脑血管狭窄、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会影响局部脑组织血流,其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原因。
发病情况
脑组织缺血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名称,目前尚无权威发病数据。以下仅举例我国常见病因的发病情况。
我国每年有1800万~2000万新生儿,约0.6%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
每年新发脑卒中人数约240万,其中脑梗死患者占比达70%~80%。
每100人中有2.27人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尚无准确发病率。
病因
致病原因
人体具有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能够维持脑血液流速相对稳定。正常每100克脑组织每分钟需要约50毫升血。不同年龄人群发生脑组织缺血的常见因素有所差异。
新生儿脑组织缺血
主要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与胎儿在子宫内的环境、分娩过程关系密切。
脐带受压、打结、绕颈、羊水或胎粪造成呼吸道阻塞等因素均可造成胎儿、新生儿脑组织缺血,进而引起脑损害。
其中因宫内窒息而发病者占50%,因分娩过程中窒息而发病者占40%。
成人脑组织缺血
发病机制
脑血流不足是引起各种神经损伤症状的核心。
当脑部供血量下降时,人体会通过调整脑血流、脑细胞代谢进行适应和代偿,一旦超出代偿范围,则会引起脑组织损伤。
脑血流不足可导致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不能维持稳定的脑血流。脑血流量会随全身血压的变化而波动,当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时,则引起脑组织能量、营养不足。
症状
主要症状
感觉障碍
出现全身或一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对疼痛和冷热刺激的敏感性缺失最为突出。
肢体无力
可表现为口角歪斜、上肢抬起物体感到费力或不能抬起、走路拖曳,也可出现肢体完全瘫痪,不能活动。
肌张力变化
常伴有肌肉痉挛,表现为主动或者被动屈伸关节时感到阻力高于正常。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肌肉异常松弛,关节活动阻力小于正常。
失语
常表现为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是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语言表达尚可,但对语言的理解有障碍。
认知障碍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无法计算,甚至痴呆。
癫痫发作
可出现多种类型的发作,常表现全身或部分肢体抽搐、双眼上翻、口吐白沫等表现。
脑干损伤症状
呼吸变慢,不规律;脉搏、血压不稳定;瞳孔异常散大或缩小,对光线变化的反应变得迟钝或消失等。
意识障碍
可出现嗜睡、昏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嗜睡:时常自动入睡,但能被唤醒,唤醒后意识正常,停止刺激后继续入睡。
昏睡:处于熟睡状态,只有强刺激才可被唤醒,醒后答非所问,停止刺激后即进入熟睡状态。
昏迷: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运动、感觉、神经反射障碍以及唤醒困难。
其它表现
部分患者还会有皮肤苍白、青紫、脉搏微弱、头晕、尿量减少等体循环不足的表现。
就医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成人患者出现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失语、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新生儿科
新生儿出生后有严重窒息或出生后不久出现易哭闹、反应差、昏迷、肢体松软等表现时要及时就诊新生儿科。
急诊科
若出现嗜睡、昏迷、肢体抽搐等紧急情况,建议⽴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功能神经外科
当患者遗留癫痫、震颤等症状,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时,可至功能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心搏骤停者现场尽快进行心肺复苏(CPR)。
就医前避免剧烈活动,保持情绪稳定,严重者呼叫救护车救助。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头晕、头痛、反应迟钝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是否有激惹、兴奋、欣快、躁动等情况?
是否有肢体松软、抽搐?
是否有肢体无力、麻木?
是否有言语不利、意识不清、抽搐?
上述症状有没有加重或缓解因素?
病史清单
是否有肺部疾病、胸外伤、心功能不全、严重贫血等疾病?
是否发生溺水、窒息、心跳呼吸骤停?
是否有脑梗死、脑出血的家族史?
新生儿是否有脐带绕颈、吸入羊水或胎粪病史?其母亲是否患有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或呼吸系统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血生化等。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平扫、头颅磁共振、头颅B超、脑电图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新生儿
可能有脐带受压、打结、绕颈、吸入羊水或胎粪病史。
其母亲患有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或呼吸系统疾病。
成人
成人患者可能有肺部疾病、胸外伤、心功能不全、严重贫血等疾病。
发生溺水、窒息、心跳呼吸骤停等。
有脑梗死、脑出血等家族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成人患者出现肢体无力、感觉下降、反应迟钝、欣快、躁动、嗜睡、昏迷、肢体抽搐。
新生儿出现易哭闹、反应差、昏迷、肢体松软等表现。
体征
医生主要检查患者生命体征、肌肉力量、肌肉张力、腱反射以及病理反射等情况。
生命体征:检查血压、心率、脉搏、瞳孔、呼吸是否正常、稳定。
肌肉力量: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抬腿等主动活动,是否需要辅助。
肌肉张力:通过用手感受被动屈伸患者关节的阻力情况,了解哪些部位的肌张力发生变化。
腱反射检查:观察敲击肘关节、膝关节的肌腱时上臂、大腿肌肉收缩情况。
病理反射:医生利用钝头竹签轻划患者足底、足背等相应部位,查看脚趾屈伸反应是否异常。
检验检查
阿普加评分(Apgar评分)
Apgar评分是一种简易的、用来评价新生儿是否存在窒息及其程度的方法。
主要评估出生后1分钟、5分钟时肌张力、脉搏、皱眉动作、肤色、呼吸情况。
总分8~10分为无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属重度窒息。
为临床医师及时评估新生儿病情,及早进行新生儿复苏抢救提供指导。
血气分析检查
进行血气分析是为了判断患者有无缺氧情况以及体内酸碱程度。
血气分析示PaCO2增高、PaO2降低、血氧饱和度降低、血pH值下降,提示存在缺氧。
新生儿血pH值下降可反映胎儿宫内缺氧和酸中毒程度。
头颅B超检查
用于监测新生儿、婴幼儿颅内情况,无辐射、方便、快捷。
脑水肿时可见脑实质有不同程度的回声增强,结构模糊,脑室变窄或消失;基底核和丘脑损伤时显示为双侧对称性强回声。
头颅磁共振(MRI)检查及CT检查
MRI检查对脑内缺血病灶、脑组织灌注不足、脑水肿较为敏感,且能明确损害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早期诊断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无法进行MRI检查时可进行头颅CT检查。
脑电图
可客观反映脑损害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以及有助于癫痫的诊断。
可出现脑电活动延迟,先出现波幅降低、频率减慢,而后出现异常尖波、棘波发放。
若存在广泛皮层神经元坏死,会出现爆发抑制波形、低电压等异常表现。
鉴别诊断
脑组织缺血包括多种疾病,以下仅以疾病类型举例:
新生儿患者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需与颅内出血、新生儿肺炎鉴别。
新生儿颅内出血
相同点:二者均会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发作,临床表现难以区分。
不同点:颅内出血CT可见到明显的出血,头颅B超可探查血肿大小及出血部位等情况。
新生儿肺炎
相同点:二者均会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有症状如呼吸困难、发绀等。
不同点:新生儿肺炎患儿可出现发热、气促、呻吟,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等。胸部X线、CT可见到肺纹理增粗、渗出。
成人患者
成人脑梗死应与脑卒中、脑震荡等疾病鉴别。
脑出血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头晕、头痛、肢体运动障碍。
不同点:脑出血症状出现较为突然,头痛、头晕程度较重,可伴有喷射样呕吐;头颅CT可见到明显的出血。
脑震荡
相似点:都会出现意识障碍,引起脑功能障碍。
不同点:脑震荡出现意识障碍是短暂的神志不清,常为数分钟或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短期内症状可消失。
治疗
治疗目的:改善脑血流,纠正脑组织缺血,恢复脑功能。
治疗原则: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综合药物、高压氧、康复等多种方法。
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根据意识、瞳孔、脉搏、呼吸和血压情况进行支持治疗。
呼吸支持
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或出现昏迷、呼吸困难的患者需及时给氧,可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间断高浓度给氧。给氧过程中要防止PaCO2过低,以免脑血流过少。
血压支持
维持循环功能,保持脑血流灌注的稳定,避免脑灌注过低、过高或波动。
血压低时可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血管活性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营养支持
呕吐者暂停进食、饮水。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脑梗死
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血流措施,常见阿替普酶(rt-PA)。
缺血缺氧性脑病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药物具有抗惊厥作用。
非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
无法或已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通过介入治疗减轻栓子对血流的阻塞,增加脑部的血流量。
常用术式:动脉溶栓、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等。
亚低温治疗
缺血缺氧性脑病、大面积脑梗死等疾病患者可通过亚低温治疗,减少脑组织的基础代谢,减少氧化反应,以达到保护脑细胞作用。
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避免并发症。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可通过袋鼠式护理、丰富环境刺激等方法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修复神经损伤。
成人患者主要根据所出现的功能障碍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言语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
其他治疗
穴位按摩、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具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褪黑激素治疗、干细胞等方法目前都处于研究阶段。
预后
治愈情况
脑组织缺血包括多种疾病,预后差异较大,以下仅举例常见情况。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15%~20%在新生儿期死亡,存活者中20%~30%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大多预后不良,严重者多处于昏迷状态,此类病人在ICU的存活率约30%,大部分长期处于植物状态;即便清醒也往往留有认知功能障碍、癫痫发作和运动障碍等后遗症,只有1/3能恢复良好的神经功能。
脑梗死无法自愈,预后与年龄、类型、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其中心源性脑梗死预后最差,致残率高,急性期病死率为5%~15%。
危害性
患者可出现长时间昏迷,幸存者也可能成为植物人。
肢体瘫痪、认知、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容易出现情绪异常,长期烦躁、抑郁以及焦虑等。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新生儿患者
要注意合理喂养,少量多次,防止窒息。
无吸吮能力、吞咽能力较差者,给予鼻饲母乳,每次鼻饲后取右侧卧位,防止溢奶。
成人患者
均衡营养,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为主,如鸡蛋、鱼禽肉、新鲜蔬果等。
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等食物。
昏迷、吞咽障碍的患者可以经鼻饲管进食。
生活管理
帮助卧床者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
定期洗澡,洗澡时不要用过热的水,清洁时不要用力搓洗或摩擦皮肤,以防损伤。
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可用尿不湿或隔尿垫,并定期清洗会阴部位。
病情监测
监测意识状态、肌肉力量、皮肤状态、癫痫发作、体温、新生儿生长发育等情况的变化。
患者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等治疗方案。
预防
新生儿
准妈妈要规范产检,定期检测血糖、血压,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
发现胎动、胎心异常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及时就医,必要时选择剖宫产提前分娩。
成人
加强安全意识,避免到不安全的地方游泳,防止出现溺水。
发生心跳骤停者,在发病4~6分钟进行积极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改善患者预后最重要的措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