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感染
概述
本病是由葡萄球菌感染后引起的疾病
感染部位不同,症状也不相同,可有高热、寒战、恶心、呕吐、头痛等
本病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主要采取抗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葡萄球菌感染是由葡萄球菌属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皮肤或软组织感染、血流感染、心内膜炎、肺炎、脑膜炎等;此外,还可引起食物中毒、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最常见。
分类
根据是否产生血浆凝固酶,可将葡萄球菌属分为两类。
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
主要指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致病菌是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菌,也是创伤、尿道、中枢系统感染和血流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病因
致病原因
本病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感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带菌者和患者。
传播途径
可通过受损的皮肤黏膜、吸入带菌尘埃或进食分泌肠毒素的葡萄球菌污染食物等致病。
染菌者的手直接接触易感者,也是金葡菌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尤其在医院中更为重要。
易感人群
有创口的外科患者、严重烧伤患者、新生儿、老年人、流感和麻疹伴肺部病变者、免疫缺陷者、粒细胞减少者、恶性肿瘤患者、糖尿病患者等易患本病。
症状
葡萄球菌可导致皮肤软组织感染,也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全身性感染,其症状因感染部位的不同、感染菌种的不同而异。
主要症状
与葡萄球菌毒素相关疾病
食物中毒
多表现为进食被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的食物1~6小时后,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后出现腹泻,呈水样或稀便,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可表现为高热、休克、皮疹、剧烈呕吐和腹泻,肌肉疼痛、肝肾功能损害、意识障碍等。
多见于青年女性,尤其是应用阴道塞者。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由表皮剥脱毒素引起,多见于新生儿及免疫力低下的人,主要由金葡菌感染引起。
皮肤呈弥漫性红斑,起皱,继而形成水疱,造成皮肤脱落。
与葡萄球菌入侵及播散相关疾病
皮肤与软组织感染
大多数为金葡菌引起,少数为表皮葡萄球菌所致。
可表现为毛囊炎、疖、痈、脓疱疮蜂窝织炎(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及肛周脓肿(肛周持续疼痛、排便或受压时加重,严重时会阴及腰骶部胀痛)等。
当皮下组织或毛囊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累及时,可形成疖肿,常见于颈部、腋下、臀部及大腿等处。
痈多发生于颈后及背部,为红肿、疼痛、可排脓的巨大硬结。
脓疱疮表现为水疱,破损后有脓液渗出及结痂。
血流感染
以金葡菌多见,主要经皮肤入侵,部分患者的原发病灶为肺炎、骨髓炎及尿路感染等。
起病多较急,表现为寒战、高热、严重毒血症症状(可有气促、意识改变、血压下降、神志不清等)、感染性休克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化脓性病灶,主要为皮下脓肿、肺炎、脑膜炎肾脓肿、关节炎、肝脓肿以及心内膜炎等。
心内膜炎
可因血流感染,或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等心脏手术及静脉输液污染葡萄球菌所致。
起病较急,可有寒战、高热及毒血症症状,较易发生心肌、心包、脑、肾及肺等处的脓肿或化脓性栓塞。
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探测到心脏瓣膜赘生物,有助于诊断。
呼吸道感染
绝大多数为金葡菌感染,可继发于病毒性肺部感染(麻疹、流感等)后或由血行播散所致,感染以婴幼儿多见,成人少见。
婴幼儿患者病情发展多迅速,可有寒战、高热、呼吸困难、紫绀、胸痛等症状,成人患者一般发热不太高,但病程可迁延。
脓胸往往继发于肺炎或肺脓肿,胸部手术者亦可并发脓胸。
脑膜炎
多见于两岁以下患儿,多有肺部感染、疖肿或头面部外伤或手术史情况,部分在败血症或心内膜炎基础上发展而来。
起病较缓,可有发热伴持久而剧烈的头痛、颈项强直,常可见到皮疹,如荨麻疹,偶有全身性小脓疱疹。
尿路感染
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可致尿路感染,常见于尿路阻塞或留置导尿管的老年住院患者,一般无症状,移除导尿管后可自行消失。
骨及关节感染
骨髓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男多于女。一般继发于外伤感染后,常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
金葡菌关节炎各年龄均有发生,可累及正常的关节,也可累及已有病变的关节,可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等。
异物植入相关感染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约占异物植入相关感染病原菌的50%,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血管内导管、连续腹透管、人工瓣膜、心脏起搏电极及人工成型的乳房等均可诱发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
临床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感染症状,多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去除异物即可痊愈,也可导致严重的血流感染而死亡
肝脓肿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肝脓肿不常见,多为血源性感染,以多发性脓肿为多见。
其他
葡萄球菌尚可引起脑脓肿肾皮质脓肿、肾周围脓肿等,但较少见。
并发症
心力衰竭
因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心内膜炎,若累计心脏瓣膜,致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可能会引发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气促、胸闷、呼吸困难及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脓气胸
因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及脓胸,可使肺部边缘肺泡及小支气管破裂,进而发展为脓气胸
临床表现为高热、呼吸急促、咳嗽、胸痛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常规体检时发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或出现发热、寒战、咳嗽、咳痰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呼吸内科
出现上述症状时,也可就诊于呼吸内科。
皮肤科
出现皮肤疖肿、脓疱等,建议及时就诊于皮肤科。
神经内科
若出现发热伴持久而剧烈的头痛,建议及时就诊于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于消化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有皮疹,可记录皮疹情况,必要时可拍照记录。
记录体温变化,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处。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是否有高热、畏寒、寒战等?
是否有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是否有关节疼痛、红肿等?
是否有呼吸困难、胸痛等?
是否有持久而剧烈的头痛?
上述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病史清单
是否有皮肤黏膜受损、烧伤、手术病史?
是否免疫力下降病史,如HIV感染、患恶性肿瘤、粒细胞减少等?
是否有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
是否有不洁饮食?
是否有糖尿病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药敏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本病患者可能存在以下病史。
有皮肤黏膜受损、烧伤、行外科手术病史。
有免疫力下降病史,如HIV感染、患恶性肿瘤、粒细胞减少等。
有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的病史,如甲泼尼龙等。
有不洁饮食的病史。
有糖尿病病史。
临床表现
感染部位不同,症状也不相同,可有恶心、呕吐、腹泻、高热、寒战、皮疹、皮下脓肿、呼吸困难、胸痛、关节疼痛、头痛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病原学检查
直接涂片镜检:可对病灶处的脓性分泌物直接进行涂片镜检,根据细菌的形态、排列和染色性质作出初步判断。
病原菌培养:疑为血流感染和心内膜炎者应常规做血培养,在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肺炎患者的痰液中进行病原菌培养,也可发现致病菌。
血清学检查
当临床血培养多次阴性时,可做血清降钙素原,若为阳性,对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药敏试验
对分离到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可用于检查骨及关节的病变以及肺部改变,X线检查可看到骨质破坏及增生,肺部浸润影等。
CT检查
金葡菌肺炎患者行胸部CT可显示肺段或肺叶实变,可有肺空洞、小叶状浸润等。
鉴别诊断
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由药物所致,病前有特殊用药史,多见于成人,皮疹多为全身性,病程也较长,可持续1~3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猩红热
葡萄球菌猩红热病前多有体表化脓性感染,较少出现猩红热常见的软腭黏膜疹、草莓舌、口周苍白、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感染部位的分泌物培养可进行两者的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 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及早诊断,及早引流脓液和清除异物并用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保护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对症治疗
应用静脉插管者伴有感染时,需要拔除相关导管。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
监测心、肺、肾、肝等重要脏器功能。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合并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血糖控制。
病原治疗
选用抗菌药物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当抗菌药物。
对于严重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如为非产酶菌株引起者可选用青霉素治疗。
甲氧西林敏感菌株引起者可选用苯唑西林等耐青霉素类药物,或头孢唑林等头孢菌素。
如对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感染,治疗时可选用利奈唑胺、达托霉素等,必要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与磷霉素利福平等联合应用。
万古霉素耐药菌株感染,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利奈唑胺、达托霉素等。
手术治疗
皮下深部脓肿、骨髓炎伴有脓肿形成时,需要进行切开引流。
单房较大肝脓肿在抗菌药物治疗不满意时,需要进行外科引流。
人工心脏瓣膜伴有葡萄球菌感染时,需要进行瓣膜置换。
急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心内膜炎时,若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出现栓塞或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时,也需要手术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食物中毒、骨髓炎、尿道感染经合理治疗,均预后良好。
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血流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等预后较差,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
日常
日常管理
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均衡营养,提高免疫力。
注意饮食卫生,不洁食物不要食用。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保持皮肤干净清洁,房间勤通风。
注意安全,防止外伤,避免皮肤黏膜破损。
注意休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
如因疾病的痛苦,产生烦躁、焦虑不安,抑郁等负面情绪,可向医护人员求助,通过了解疾病,树立治疗的信心,也可向家属倾诉,排解内心压力。
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劳动时加强防护,避免皮肤创伤。
有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及早发现感染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及时有效治疗。
积极治疗或控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硬化、艾滋病等。
疥疮不要进行挤压,尤其是头面部疥疮。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