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沙门菌感染
概述
概述
其他沙门菌感染是指由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各种沙门菌引起的感染,包括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新港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临床可表现为发热、畏寒、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以止吐剂、解痉药等药物对症治疗,结合补液、补充电解质等支持治疗,预后同临床类型有关。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感染科、消化内科
临床症状
发热、畏寒、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危害
并发症
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
检查
体格检查、血常规、病原体检测、血电解质检测等。
诊断
发热、腹痛、腹泻等临床表现,结合病原体检测诊断。呕吐物、粪便、血液等样品进行分离培养可作为确诊的依据。
治疗原则
对症治疗,结合补液、补充电解质等支持治疗。
治愈性
治疗可缓解或消除症状。
饮食建议
呕吐严重者可暂时禁食,多饮水,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
病因
病因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各种沙门菌感染。
流行病学
好发于1岁以内的婴儿,多发于夏、秋季。
传播途径
经食物、经水、经接触、经节肢动物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等。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与临床类型密切相关,胃肠炎型通常1~3天,伤寒型与败血症型的潜伏期通常为1~2周。1.胃肠炎型胃肠炎型最为常见,多急性起病,患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排便为稀水样便,每日数次至数十次,有时可出现痢疾样的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儿童可出现高热、惊厥、昏迷、少尿甚至无尿,需及时治疗。2.伤寒型临床表现类似于轻症伤寒,病程短。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等,皮疹少见;热型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可出现表情淡漠;可偶见玫瑰疹。3.败血症型急性起病,出现发热、寒战、出汗、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偶尔可有黄疸、谵妄、颈项强直等症状,热型呈不规则型、弛张热或间歇热,体格检查可发现肝、脾肿大。发热可持续1~3周,如有化脓性病灶可迁延更久。4.局部化脓性感染型临床表现与化脓性病灶出现的部位有关,患者多有一过性发热,在发热阶段或退热后,可在身体任何部位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局部化脓性病灶,引起支气管肺炎、肺脓肿、胸膜炎、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肾盂肾炎、关节炎、脑膜炎等。
诊断依据
1.患者在发病前有进食可疑污染食物史或有与其他沙门菌感染者接触史等。2.患者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或有类似于伤寒、败血症或局部化脓性感染的症状。3.血常规对感染有提示意义,但表现不具特异性。发生局部化脓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增高;伤寒型者,白细胞计数多减低。4.病原体检测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包括细菌培养、沙门菌特异性抗体检测、DNA检测等。呕吐物、粪便、血液等样品进行分离培养可作为明确诊断的依据,结合药敏试验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治疗
治疗方针
给予止吐剂、解痉药等药物对症治疗,结合补液、补充电解质等支持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1.对症治疗(1)呕吐严重者可选择止吐剂。(2)腹痛明显者可选择解痉药。(3)补充水、电解质,有酸中毒时酌情使用碳酸氢钠溶液等纠正。(4)出现休克时还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抗休克治疗。2.抗菌治疗对无并发症的胃肠炎型患者多无需应用抗菌药物治疗。重症患者、老年人、婴幼儿、营养不良、原有慢性疾病、肿瘤者则必须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伤寒型、败血症型、局部化脓感染型或伴有并发症者,应全身应用抗菌药物。一般可选喹诺酮类、氯霉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
其他治疗
重症患者、婴幼儿、营养不良及年老体弱者,必要时可输注血制品。
预后情况
预后取决于临床类型、患者一般情况及菌种。胃肠炎型患者一般预后良好,婴儿、老年人或有其他原发病者情况较严重,预后较差。
护理
日常护理
1.保持生活环境安静、舒适、卫生,注意休息,减少外界不良刺激,避免继发感染。2.保持良好心态,消除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3.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活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精神面貌。4.注意患者衣物等消毒,避免传染。
饮食调理
1.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暂时禁食;出现腹胀、腹泻时,应减少糖及脂肪类摄入,少吃或不吃牛奶类产气食物;退热后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流质或无渣半流质饮食,多饮水(清开水、淡盐水等),严禁进食生、冷、硬食物。2.恢复期可根据情况逐渐改为少渣软食,如无特殊禁忌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3.平时注意饮食卫生,餐前吸收,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不饮生水。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