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积液
概述
中耳积液为中耳腔内聚集的非化脓性液体
主要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变态反应、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
中耳积液导致明显不适者应该及时就医
规范治疗后,中耳积液症状多可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定义
中耳积液为中耳腔内的非化脓性液体聚集,多发生于分泌性中耳炎。
中耳腔黏膜,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分泌物渗出和分泌增多,吸收障碍,导致中耳积液。
咽鼓管是中耳与外界环境沟通的唯一通道。鼻咽部感染时,咽鼓管易被肿胀的黏膜细胞阻塞,甚至是轻微的炎症也可引起阻塞。咽鼓管阻塞时,鼓室残留空气被黏膜血管吸收,导致鼓室内气压下降,鼓膜内陷,中耳血管扩张,渗出/分泌液增加,影响听力。
发生机制
中耳积液主要因中耳腔内黏膜渗出和分泌增多,吸收障碍、分泌物排出不畅等导致。
渗出和分泌增多:中耳腔内黏膜水肿、液体渗出增加,腺体分泌增多,成为中耳积液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
吸收障碍:中耳积液产生后,水分逐渐被吸收,积液中的其他成分浓缩后,不能被黏膜有效吸收,使中耳积液形成胶冻状。
分泌物排出不畅:咽鼓管的正常开放功能失调、管腔狭窄或管内黏液输送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引起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形成中耳积液。
类型
中耳积液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感染性中耳积液:此类中耳积液由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等轻型的或低毒性的致病菌感染所引发。细菌产出的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特别是在病程迁延为慢性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非感染性中耳积液:在中耳积液的产生和形成阶段,咽鼓管功能障碍、变态反应、气压损伤等非病原体感染因素发挥主导作用,使中耳积液持续积聚,产生不适症状。
表现
不同原因引起的中耳积液,在发病时间、积液性质、转归方向等方面会有所不同。此外,中耳积液还可能伴发其他症状,如:听力下降、耳闷、耳鸣、耳痛等。
症状特征
中耳积液的发病时间
急性中耳积液
中耳积液发生时间≤8周。
常见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乘坐飞机、潜水等。
慢性中耳积液
中耳积液持续时间>8周。
常见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鼻咽癌放疗后、腭裂等。
中耳积液的积液性质
根据积液的性质分为漏出液、渗出液、分泌液、混合液。
漏出液
为中耳黏膜、毛细血管上皮间隙增大,漏出组织内液体,如水样,呈深浅不同的黄色,为非炎性积液。
渗出液
由中耳黏膜受到感染、过敏、外伤及不良理化因素刺激而发生的炎性反应所致,可见黄色、灰白色浑浊或乳糜样积液。
常见于变态反应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鼻息肉等。
黏液混合液
中耳黏膜具有分泌功能,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可引起腺体和细胞分泌增加,随着水分被黏膜吸收,中耳内积液逐渐形成黏稠如胶冻状的黏液混合液体。
常见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等。
中耳积液的转归
排出或吸收
随致病因素的消除、咽鼓管负压得到释放、中耳黏膜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积液可经咽鼓管排出或被黏膜吸收。
常见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气压性中耳炎等。
机化或粘连
如病变未得到控制,可出现积液机化,形成肉芽组织或内陷成囊袋,发生黏膜粘连。
常见于粘连性中耳炎。
伴随症状
听力下降、耳闷、耳鸣、耳痛等。
听力下降
中耳积液发生后可在数小时内出现听力急剧下降,往往被误诊为“突聋”。也可起病隐蔽,患者往往不能明确指出具体的发病时间。
听力下降程度可随头部前倾或偏向患侧时得到暂时改善。当中耳积液很黏稠时,听力则不因头位的变动而改变。
有些慢性患者自觉阴天耳聋加重,晴天耳聋减轻。
小儿大多不能主动表达听力下降,幼儿可表现为言语发育延迟,学龄前儿童常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家长误认为其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儿童则以学习成绩下降,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等为主要表现。
如果小儿仅有一耳患病,另侧耳听力正常,可长期不被察觉而于常规的体检时方被发现。
听力下降的同时,可伴随自听增强,即听到自己说话声音变响。
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等。
耳闷
常为成年患者就诊时表述的耳内闭塞或闷胀感。
反复按压耳屏后,此闭塞感可暂时减轻。
常见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等。
耳痛
中耳积液中的炎性物质作用于黏膜内感觉神经末梢所致。
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可为持续性,亦可为阵痛。
有患儿因耳痛而夜间来急诊的。慢性者无耳痛。
常见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气压性中耳炎等。
耳鸣
耳鸣一般不重,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噼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个别患者有高调耳鸣。
当头部运动或打哈欠、捏鼻鼓气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若液体很黏稠,或液体已完全充满鼓室,此症状缺如。
常见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慢性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
原因
当然全身系统其他疾病,精神心理因素也可导致中耳积液的出现。
通常医生判断原因需要结合病史、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检验等信息,综合分析引发中耳积液的疾病种类和病情程度。
疾病因素
以下仅列出可能导致听力障碍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常见疾病
中耳积液最常见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免疫反应所发生的疾病。
中耳局部感染: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其他疾病
气压损伤:气压性中耳炎、航空性中耳炎等。
中耳或邻近器官病变:腭裂、咽旁间隙肿瘤、岩尖部胆固醇肉芽肿等。
非疾病因素
年龄因素
儿童全身免疫功能和耳部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患病风险较高。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患病风险较高。
生活行为因素
擤鼻方式不正确:如捏双侧鼻翼鼓气或擤鼻涕,可使鼻腔分泌物向咽鼓管逆流至中耳。
跳水、游泳时大量的水突然涌入口腔时。
环境因素
被动吸烟、吸入有害和刺激性烟雾和粉尘、处于导致人体不适的极度低温或高热环境等,均可引发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黏膜代谢紊乱和功能失调,继而诱发中耳积液。
其他
过度劳累、酗酒、平卧哺乳、饮水速度过快、耳部外伤、耳内异物,以及家族中有反复发生中耳炎的亲属,也可成为中耳积液出现的高危因素。
就医
成人出现听力下降、耳闷、耳鸣、耳痛等症状,建议积极就医,系统检查,明确诊断和病情特征后,遵医嘱规范治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
当感到听力下降、耳闷、耳鸣、耳痛时,可能与中耳积液有关,如症状持续存在、频繁间断发作、进行性加重、突发且导致明显不适者应积极就医。
婴幼儿出现哭闹、对声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时,应警惕为中耳积液的外在表现,需及时就诊,根据医嘱积极配合医疗过程。
就诊科室
出现中耳积液后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耳鼻喉科。
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伴发心慌、胸闷、咽痛及颈部紧缩感者,可能需要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如有回吸涕中带血、声音嘶哑、单侧鼻塞确诊为鼻咽癌时,可就诊于耳鼻喉科、肿瘤科。
由于导致中耳积液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是否有听力下降?什么时候出现的,持续多久了,单侧还是双侧?
是否有耳闷胀感、耳鸣或者耳痛?
中耳积液是突然出现的,还是慢慢发生的?
身体其他地方还有麻木、疼痛及活动受限等不适吗?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有反复着凉、感冒、劳累及熬夜?
近期是否有长期反复接触过什么物质,如有毒、有害的烟雾或粉尘?
是否既往耳部及头颈部有得过什么疾病或者受过外伤、接受检查或者做过手术吗?
是否有近期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以及进行潜水和游泳等运动?
是否有烟酒嗜好?
是否有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或受到精神方面不良刺激?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询问病史后,首先将选择体格检查,并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如:耳镜、血常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音叉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其他听力学检查,以及颞骨CT等影像学检查等。
身体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先进行检查判断。
触诊:医生可能还会用手触诊耳周、脖子周围等地方,主要是要检查头颈部和耳周有无明显包块和异常搏动。
常规检查
耳镜及硬性耳内镜检查
可以清楚观察外耳道及鼓膜特征,以及所映射出的中耳状态,了解与中耳积液有关的耳部病变特点。医生常顺次观察外耳道通畅程度、外耳道结构形态、鼓膜色泽及标志特征,可留有清晰照片存档,以供病变者早期诊断。
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中耳积液可进行细菌培养,确定引发感染的致病微生物类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感染治疗的方案制定。
音叉检查
包括Rinne试验、Weber试验以及Schwabach试验,以排查听力障碍类型和大致程度。如通过Rinne试验判断骨导听力和气导听力的关系,从Weber试验了解病变严重侧的侧别等。
纯音测听
主要检测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及8000Hz的骨导和气导听阈。以评价听力障碍的程度和类型,如传导性耳聋气导听力一般在60dBHL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主要表现为骨导气导听力同步下降。
声导抗检查
其他听力学检查
如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言语测听(包括言语识别阈和言语识别率)等。在先天性遗传性耳聋的患儿,多在听力筛查时发现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出现异常。
影像学检查
主要为颞骨CT,用于进一步了解中耳积液的程度和范围,排查中耳和邻近结构是否存在结构畸形、异物以及肿瘤,根据影像学检查的特征,还可发现和鉴别可能与中耳积液类似的其他疾病,如脑脊液耳漏、中耳胆固醇肉芽肿、中耳胆脂瘤等。
缓解与治疗
有些中耳积液具有自限性,但出现上述特征性症状后,建议积极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特别是中耳积液症状持续存在、频繁间断发作、进行性加重、突发且导致明显不适,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时,应积极就医。
未看医师时,不建议自行盲目使用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掩盖临床表现,干扰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在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和病情特征后,需要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选择对因及对症治疗,以达到控制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保障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熬夜。
保持所处环境气温适宜,减少环境温度变化对机体的不良刺激。
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烟雾。
注意工作和生活防护,减少气压变化和暴力振动对耳部的损伤。
避免污水入耳及不当掏耳行为,保持外耳道干洁。
适当舒缓压力,消除造成精神紧张和焦虑、抑郁的情绪和心理因素。
饮食方面
应增加食用鸡蛋、瘦肉、豆制品等高蛋白、低脂肪食物,避免油腻、高糖和高盐分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含糖点心和腌制食物等。
进食清淡,尽量摄入易咀嚼、吞咽,以及易消化、吸收的营养食品。
避免接触和进食已知过敏食物。
避免摄入辛辣、坚硬、难以下咽及粗糙食物。
忌烟酒,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高碳酸饮料。
心理护理
对疾病有正确认识、消除心理负担,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诊治和复查。
药物应用
不少中耳积液在排除持续致病因素的作用后,通常可自行恢复,无需使用药物进行缓解治疗。
需特别注意的是,老百姓口中的消炎药即抗生素,如在未明确致病原因和可能病原体类型的前提下,即便医生推荐使用的抗生素也属于经验用药,故不提倡盲目自行诊治和用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专业治疗
可分为两种情况:直接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充分分析病因后的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通常可能会采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帮助患者控制疾病、改善听力障碍表现。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症状。常用药物有地塞米松或泼尼松等。可通过经导管吹入咽鼓管或鼓膜穿刺注药的方式局部给药,或口服。也可使用鼻喷激素。
黏液促排剂:通过促进纤毛摆动,加强排泄功能,促进分泌物排出,缓解症状。常用药物有氨溴索、溴己新等。
鼻用减充血剂:保持鼻腔、咽鼓管通畅,促进分泌物排出,缓解症状,促进恢复。常用药物有麻黄碱液、含激素的抗生素滴鼻液等。注意一定要采用仰卧头低位的滴鼻体位。但应用时间不宜超过一周。
咽鼓管吹张
使咽鼓管扩张,促进分泌物排泄,改善症状。
方法包括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
手术治疗
应用药物治疗等方法3个月仍效果不佳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鼓膜穿刺抽液:直接将中耳的分泌物抽出,抽出后可直接注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改善症状,促进恢复。
鼓膜切开术:用于中耳分泌物较黏稠时。切开后可将分泌物吸净,促进恢复。
鼓膜置管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用于病情反复或经治疗不能痊愈时,中耳内积液黏稠不易排出等情况。可以改善咽鼓管状态,促进恢复。
鼓室探查术:用于非手术治疗长期不能痊愈、怀疑有肉芽组织等病变时。可以明确病变类型,并进行治疗。
对因治疗
针对不同的疾病原因,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一些差异,以下面疾病为例:
腺样体肥大
由于腺样体过度肥大压迫咽鼓管造成中耳积液的患儿,注意营养,预防感冒,提高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腺样体将逐渐萎缩,病情可能得到缓解或症状完全消失。若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经口或鼻内镜行腺样体切除术。
上呼吸道感染
在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感染上呼吸道后,可经咽鼓管途径累及咽鼓管和中耳黏膜,引起中耳积液的急性发作,可选用各类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抗菌药物进行适当的治疗,但疗程不宜过长。
变应性鼻炎
可选择鼻喷布地奈德等糖皮质激素,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孟鲁司特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吸入异丙托溴铵等抗胆碱能药。也可针对过敏因素采用脱敏治疗及全身免疫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导致严重影响生活者,可选择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
鼻息肉
胃食管反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