弛张热
概述
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可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也可表现为反复发热,且个体差异很大
常见于重型肺结核等感染性疾病,也见于风湿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通过药物等对症治疗可退热,但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是关键
定义
弛张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一般而言,通常伴有其他不适,如寒战、呼吸急促、咳嗽、咯血、皮肤淤点、淋巴结肿大等。
弛张热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许多不同疾病(如重症肺结核、脓毒症肝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也可与服用药物(如抗菌药、抗结核药物)、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
发生机制
机体在致热源(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就会出现发热。
弛张热是发热患者常见的一种热型,因体温受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调定点上移,造成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导致体温升高,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即出现弛张热。
表现
弛张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也可表现为反复发热,可伴寒战、呼吸急促、咳嗽、咯血、皮肤淤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由于发病原因不同,其发病程度及伴随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
症状特征
弛张热程度较轻时,患者仅表现为发热,通常可自行缓解,无其他明显不适,可因服用药物(如抗菌药、抗结核药物)、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去除诱因后症状能缓解或消失。
弛张热程度较重时,症状持续存在,通常不会自行缓解。可伴寒战、呼吸急促、咳嗽、咯血、皮肤淤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通常在系统治疗后可退热,并逐渐恢复正常,当再次感染或疾病发作时,可再次出现弛张热。
伴随症状
伴咳嗽、咳痰、咯血、寒战、呼吸急促、肝区疼痛、皮肤瘀点等,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重症肺结核、脓毒症肝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伴咽痛、皮下结节皮肤红斑、心前区不适、关节疼痛等,多见于风湿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伴消瘦、淋巴结肿大、盗汗、瘙痒、乏力等,多见于肿瘤性疾病,如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原因
弛张热是一个症状而非疾病,导弛张热的原因众多,可能是疾病因素导致,也可能是非疾病因素(如服用药物、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习惯)所致。
通常需要结合弛张热的特征,如诱因、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加重及缓解的因素及伴随症状等,并结合各种检查手段,综合分析弛张热的原因。下面仅列举引起弛张热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你患此种疾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疾病因素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常见于重症肺结核、脓毒症肝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重症肺结核患者,多数为长期低热,常于午后发热,可伴有倦怠、乏力、夜间盗汗,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当病灶急剧进展扩散时则出现高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热型,可有畏寒,但很少寒战。
脓毒症患者,可出现弛张热,起病急、发展快,通常有明确的感染灶,伴有寒战、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淡漠、烦躁甚至昏迷等症状。
肝脓肿患者,典型症状是寒战、高热、肝区疼痛肝大,体温常可高达39~40℃,伴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和周身乏力。
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热是该病最常见的症状,可有弛张热,一般<39℃,亦可有苍白无力、皮肤瘀点、指甲下线状出血、头痛、肌肉痛等症状,部分患者热型不典型。
风湿免疫性疾病
如风湿热,多有低热,中等度热,亦可呈现高热。部分患者因发热起病,通常伴有咽痛、皮下结节皮肤红斑、心前区不适、关节疼痛等症状。
恶性肿瘤
淋巴瘤,部分患者以不明原因高热起病,可表现为弛张热,通常伴有消瘦、淋巴结肿大、盗汗、瘙痒、乏力等症状。
非疾病因素
药物因素
常与特异性体质有关。患者往往先有感染,在给药后7~10天出现发热,多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也可表现为弛张热。药物热大多数伴有药物皮疹或荨麻疹、肌肉关节痛,但有少数病例仅表现为发热,无皮疹及其他症状,一般情况好。
临床上引起药物热最常见的药物包括抗菌药(如青霉素)、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等,一般在停药后48小时内热退,再次应用该药时,可在数小时内再次引起发热。
精神因素
如情绪紧张、焦虑的思想可引起一过性的弛张热,通常不伴有其他不适症状。
生活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吸烟、饮酒),容易加重疾病的进展,弛张热反复发作,疾病迁延不愈。
就医
如长时间不退热,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时,常需及时就医,进行诊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就医:
发热持续时间长,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伴午后发热,倦怠、乏力、夜间盗汗,咳嗽、咳痰咯血等。
伴寒战、呼吸急促、心率快、淡漠等。
伴寒战、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周身乏力、肝区疼痛等。
伴苍白无力、皮肤瘀点、指甲下线状出血、头痛、肌肉痛等。
伴咽痛、皮下结节皮肤红斑、心前区不适、关节疼痛等。
伴消瘦、淋巴结肿大、盗汗、瘙痒、乏力等。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出现高热持续不退,持续加重时。
出现休克、血压持续下降时。
出现呼吸困难、晕厥时。
出现意识障碍、昏迷时。
出现突然少尿,甚至无尿时。
就诊科室
出现弛张热建议首诊于感染内科、全科医学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如伴午后发热,倦怠、乏力、夜间盗汗,咳嗽、咳痰、咯血等,可能需就诊于呼吸内科。
如伴寒战、呼吸急促、心率快、淡漠等,可能需就诊于感染内科、血液内科。
如伴寒战、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周身乏力、肝区疼痛等,可能需就诊于消化内科。
如伴苍白无力、皮肤瘀点、指甲下线状出血、头痛、肌肉痛等,可能需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如伴咽痛、皮下结节、皮肤红斑、心前区不适、关节疼痛等,可能需就诊于风湿免疫科。
如伴有消瘦、淋巴结肿大、盗汗、瘙痒、乏力等,可能需就诊于肿瘤内科。
由于导致弛张热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发热前有无诱因(如气候改变、劳累、感染等)?
发热是何时出现的?随时间推移症状有加重吗?
发热出现的急缓程度(是突然出现,还是慢慢出现加重的)?
每次发热持续多长时间?
有无加重或缓解因素?
除发热外,是否还伴有其他症状(如寒战、呼吸急促、咳嗽、咯血、皮肤淤点、淋巴结肿大等)?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如重症肺结核、脓毒症肝脓肿感染性心内膜炎)?
是否存在基础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如淋巴瘤)等?
近期有无应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抗结核(如异烟肼)等药物?
目前正在长期服用药物吗?服用了哪些药物?是怎么服用的?
家族中是否有成员存在相同或类似的病史或症状?
近期有没有采取过相关治疗?是否可以改善症状?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
视诊:观察皮肤及口唇黏膜颜色,判断是否存在苍白、发绀、黄染等颜色改变。有无皮疹;有无指下出血;观察眼部是否存在眼睑苍白及瘀斑、结膜充血、巩膜发黄;心前区有无隆起。
触诊:医生会用手触诊皮肤温度是否增高,是否存在疼痛及压痛,扁桃体是否肿大,肝区有无压痛,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
叩诊:叩诊肺部,判断是否有干湿性啰音;叩诊腹部是否有肝脏及脾脏肿大。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听诊器听诊心肺,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音异常及心脏杂音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明确是否存在感染及血液系统异常。若发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减少或增加,常提示可能存在血液疾病;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性疾病。
尿常规:可用于观察尿白细胞、红细胞、蛋白、管型和细菌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炎症反应或病变是否累及肾脏。若白细胞、细菌数量增多,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肝肾功能:可明确是否存在肝功能异常。若血清氨基转移酶、胆红素升高常提示存在肝脏疾病,若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指标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疾病。
C反应蛋白、血沉:可明确是否存在炎症。如血沉或C反应蛋白升高,常提示存在感染。
肿瘤标志物:可提示是否有肿瘤。如甲胎蛋白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肝脏肿瘤;癌胚抗原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胰腺癌、直肠癌、乳腺癌等。
凝血功能:可明确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等明显升高时,常提示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痰涂片、痰培养:可明确有无细菌、结核菌,若痰涂片、痰培养出细菌、结核杆菌,提示可能存在肺炎、肺结核。
血培养: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若培养结果提示某种细菌,提示该病菌导致的感染。
抗链球菌溶血素“O”:可协助诊断风湿热。若出现增高时,对风湿热等疾病的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自身抗体:可提示是否为风湿免疫性疾病,通常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时,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
影像学检查
彩超:可观察肝脏是否出现异常情况。若腹部彩超示肝脏内部液性无回声暗区,内可见分隔,提示可能存在肝脓肿等;若发现心内膜有赘生物、腱索断裂,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胸部X线:可观察肺叶、肺段及肺纹理情况。若结果示肺纹理增粗、肺叶或肺段呈大片均匀密度增高影,多提示肺部疾病;若出现斑点状、云雾状、边缘清楚的结节影等时可提示肺结核。
CT检查:包括胸部CT、腹部CT。胸部CT可全面观察肺部结构,肺结核常表现为肺部多形态、多灶性、多钙化灶的特点;腹部CT可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若结果示团块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脓肿壁有不同程度的环形强化等,可提示肝脓肿。
其他检查
淋巴结活检:是诊断淋巴瘤的重要手段,通过淋巴结活检可以了解淋巴细胞细胞数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细胞等,若发现异常,可提示淋巴瘤等疾病。
支气管镜:可观察肺部病变情况,通过支气管镜取肺部病变组织、灌洗液,进行病理检查,可提示肺癌、肺结核等疾病。
缓解与治疗
出现弛张热,需明确诱因。如与服用药物(如抗菌药、抗结核药)、精神压力过大、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熬夜)相关,去除诱因即可缓解。
如弛张热症状较重,且持续存在,并伴有其他表现,如消瘦、淋巴结肿大、盗汗、瘙痒、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日常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寒冷、紫外线等诱发疾病的发生。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避免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
勤开窗通风,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饮食方面
注意健康饮食,对于大量出汗的患者应及时补液,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牛奶、鸡蛋)、高维生素的易消化的食物。
心理护理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尽量改善焦虑、悲观等情绪,必要时建议咨询心理医师。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发热经医生诊断后,需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根据引起发热的疾病类型,可应用药物、物理等治疗。
退热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其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起解热作用,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避免过量服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通过降低体温中枢的敏感性起到快速退热的作用,因其不良反应较大,通常不常规应用该药退热。
对因治疗
针对引起发热的不同病因,治疗方案会有较大的差异,以下列常见疾病为例:
重症肺结核
其治疗原则为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为主,整个治疗方案分为强化和巩固两个阶段。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应遵医嘱规范治疗。
脓毒血症
其治疗原则是早期清除感染病灶及有效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抗生素(如青霉素)、补液(如生理盐水)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需遵医嘱治疗。
肝脓肿
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营养支持)、抗生素治疗(青霉素)及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对于分隔较多的患者必要时给予手术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
其治疗原则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必要时手术治疗,并注意预防并发症;抗生素应联合应用、大剂量、静脉给药并给予长疗程用药,一般为4~6周。常用抗生素为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类等。当引起严重血流障碍时应手术治疗。
风湿热
治疗原则包括四方面:去除病因,消灭感染灶(如应用青霉素);抗风湿治疗(如口服阿司匹林等),迅速控制临床症状;由于其易并发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等,当出现肺部感染时应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可给予小剂量洋地黄、利尿剂等治疗。
淋巴瘤
治疗原则为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早期患者治疗主要采用化疗(长春新碱、泼尼松等)加放疗的综合治疗为主,晚期患者以化疗为主,复发难治的患者可在化疗后给予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