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肌强直
概述
神经性肌强直是指由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自发性、连续性、肌肉活动性疾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进行性、神经肌肉疾病,又称Isaacs综合征、连续性肌纤维活动、伴肌肉松弛障碍的肌颤搐等。常见于青少年,男女均可发病,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本病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临床特征为肉眼可见肩部、大腿、小腿肌肉不自主连续颤动,轻者睡眠后可减轻或消失,重者睡眠中仍可出现。
病因
神经性肌强直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获得性,以后者多见。先天性神经性肌强直与KCNA1基因编码的电压门控试钾离子通道异常有关。后天获得性神经性肌强直与产生了针对自身神经肌肉接头的Anti-VGKCb自身抗体有关,同样影响钾离子通道的正常功能。国内有本病伴发右肾门旁透明细胞癌伴囊性变的报道,此外,部分患者合并胸腺瘤、支气管癌及鼻咽癌。故本病和副肿瘤综合征及自身免疫障碍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肌电图显示纤颤电位、正相电位和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减慢,应用肉毒素阻滞外周神经可使肌电活动消失。
多数患者肌肉及腓肠神经活检显示正常。部分患者肌活检可见肌纤维大小不均,出现角纤维及肌纤维肥大,小群肌纤维萎缩,肌核增多,ATP酶染色显示Ⅰ型肌纤维同型肌群化及Ⅱ型肌纤维萎缩,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腓肠神经活检见有髓纤维减少,节段性髓鞘脱失,轴突变性及芽生,施万细胞增生等改变。
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受累肌肉出现肌僵硬、痉挛、颤搐、无力和肌弛缓延迟,肌电图检出自发性、持续性运动单位放电活动。在休息状态下仍表现活跃的运动神经元电位,通常见于神经性肌强直和stiff-man综合征。
神经性肌强直的病变部位可以是局部或全身,常影响面部和四肢,睡眠、神经阻滞、麻醉等手段无法阻止肌肉僵直,肌电图检查是较为重要的检查方法。
本病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特征为肉眼可见肩部、大腿、小腿肌肉不自主的连续颤动,有时颤动较缓慢,呈波浪式,称为颤搐。上述肌肉连续颤动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偶可累及口、咽、面部及呼吸肌。轻者睡眠后可减轻或消失,重者睡眠中仍可出现。其次,运动患肢或重复运动后,肌肉转僵硬,出现肌肉痉挛性疼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方能松弛,酷似肌强直,肌肉叩诊不出现肌丘,称假性肌强直。病程发展数年后,因腕及手部肌肉持续性收缩呈爪状,足部肌肉痉挛,以致行走时,足趾先着地,姿势异常。此外,有多汗及大汗。肌电图显示束颤电位呈双重波、三重波或多重波,僵硬肌肉呈持续性、不规则地运动电位,波幅及形状变化较大,随着运动可诱发强烈的发放,并持续于肌肉松弛过程中,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减慢。
检查
血清肌酶检查和血清电解质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肌电图显示束颤电位双重波、三重波或多重波。多数患者肌肉及腓肠神经活检显示正常。部分患者肌活检可见肌纤维大小不均,出现角纤维及肌纤维肥大,小群肌纤维萎缩,肌核增多,ATP酶染色显示Ⅰ型肌纤维同型肌群化及Ⅱ型肌纤维萎缩,腓肠神经活检显示继发性髓鞘脱失及轴突变性,肌肉病理呈神经源性损害。
诊断
根据患者多为青少年或成人,临床特点为不自主肌肉颤动,活动后肌肉变僵硬及疼痛,伴大汗即应考虑本病。肌电图检查显示持续性电活动即可诊断,肌肉及腓肠神经活检有助鉴别诊断及了解病因。少数患者可伴发内脏癌肿,故应对患者仔细全面检查。
鉴别诊断
应和糖原贮积性肌病、僵人综合征及脊髓性肌阵挛鉴别。糖原贮积性肌病表现为肌肉活检显示糖原在肌纤维中大量聚积,僵人综合征表现为肌肉持续性强直及痉挛,脊髓性肌阵挛常为脊髓节段性分布的肌肉有规律性的抽动。
并发症
累及口、咽、面部及呼吸肌可导致吞咽困难和窒息等。
治疗
目前无针对本病的病因治疗,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其中抗癫痫药物效果较好,安定对本病治疗无效。服用卡马西平(酰胺咪嗪)或苯妥英钠常能控制症状,须较长时间服用,以免反复。
预后
一般病程为数月至数年之久。对伴发恶性肿瘤的患者,预后较差。
本病和副肿瘤综合征及自身免疫障碍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可能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神经肌肉接头近侧部分的周围神经病变所致,故应对患者仔细全面检查,早期诊断治疗相关疾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