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
概述
肾小球肾炎是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
典型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泡沫尿)、水肿和高血压等
急性、急进性者多与感染或全身疾病有关;慢性者多为原发肾病迁延导致
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治疗方法不同
定义
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炎症性疾病,属于常见的肾脏疾病。
分类和分型
急性肾小球肾炎
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少尿为常见临床表现。根据病因,还可有如下分类。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链球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肾小球感染。
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多为细菌感染导致,包括肺炎双球菌等。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由急性肾小球肾炎发展形成,早期可出现少尿,是肾小球肾炎中最严重的类型。
根据病因分类
原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又称特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因不明。
继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等。
其他原发性肾炎基础上的新月体肾炎: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基础上,形成的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药物相关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其发生与使用某些药物相关,如丙硫氧嘧啶
根据免疫病理分型
Ⅰ型:抗肾小球基底膜型,青年和中老年高发,青年男性多见,老年患者女性略多见。
Ⅱ型:免疫复合物型,常见于中青年,男性略多。我国以Ⅱ型略为多见。
Ⅲ型:寡免疫复合物型,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男性略多。
部分学者根据患者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检测的结果将本病分为5型,还可有如下2型。
Ⅳ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阳性的原Ⅰ型。
Ⅴ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阴性的原Ⅲ型。
慢性肾小球肾炎
多种疾病引起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可有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和不同程度的水肿表现。
慢性肾小球肾炎有多种病理类型,比较常见的有IgA肾病膜性肾病、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和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等。
发病情况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小儿和青少年,以5~14岁多见,小于2岁少见,成年人及老年人偶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并不常见,但任何年龄段都可出现,青年和中年、老年人发病率高,男女比例为2∶1。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多见。
病因
致病原因
急性肾小球肾炎
多在感染后发生,如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猩红热等感染性疾病。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最常见,也可见于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复杂,部分继发于全身性或原发性肾炎
原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病因多不明,但多数患者曾发生过上呼吸道感染。
继发性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其他原发性肾炎基础上的新月体肾炎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基础上形成的肾炎,如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炎IgA肾病等。
慢性肾小球肾炎
多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展来,少数由急性肾小球肾炎发展而来。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会诱发或加重疾病。
感染,如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
发病机制
细菌等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人体免疫功能紊乱并发生炎症反应;或者病原体抗原与免疫系统抗体形成复合物,进而诱发炎症,导致肾小球损伤。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多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症状
急性、慢性以及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典型症状基本相同,各分型还有一些其他不同症状。
典型症状
水肿:面部水肿,眼睑水肿严重;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者可有全身水肿。
尿液改变:血尿、蛋白尿(泡沫尿),少尿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为少尿,少于100毫升为无尿)。
高血压:可有头晕、头痛、胸闷、乏力等表现。
其他症状
急性肾小球肾炎
儿童多见,常有前驱感染史。
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者,潜伏期6~21天,平均10天;皮肤感染引起者,潜伏期为14~28天,平均20天。
上呼吸道感染时,可有头痛、咳嗽、咽痛、发热等;皮肤感染时,可见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等。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前驱感染史,症状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类似,但病情进展迅速,可迅速发生少尿或无尿。
慢性肾小球肾炎
多数起病缓慢、隐匿,早期可有疲乏无力、腰酸、腰痛、食欲减退、眼睑或下肢水肿。
高血压发生率超过90%。部分患者可有慢性肾衰竭,出现恶心、呕吐、食物减退、贫血等表现。
并发症
感染
慢性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容易并发感染。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功能受损的原因,机体免疫力会下降,容易受到感染。常表现为呼吸道感染、泌尿道及皮肤感染等。常诱发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使病情进行性加重。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感染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结核分枝杆菌或病毒感染,或混合感染。通常为肺部感染,可引起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
肾性高血压
一般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以及视物模糊。部分患者可有夜尿增多等表现。
贫血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有贫血的表现。
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嘴唇、指甲颜色变淡、乏力等。
肾衰竭
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全身多器官、系统异常,表现为恶心、呕吐、气促、心悸、乏力、头痛、贫血等。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418
肾小球肾炎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肾内科
如常规体检发现尿常规检查结果异常,或出现晨起时上眼皮水肿、尿量减少、血尿、尿中泡沫增多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选择宽松的衣服,方便进行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晨起时上眼皮水肿的症状吗?
尿液颜色是否改变?出现过红色或洗肉水样尿液吗?
尿量是否减少?每日尿量大约多少?
有腰部酸痛的症状吗?
这些症状持续多久了?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得过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
近期用过什么药吗,如链霉素、中草药等?
是否患有其他肾脏疾病?
是否有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慢性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
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
马兜铃酸的中药:关木通、广防己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418
肾小球肾炎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急性或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有前驱感染病史,发病前出现过呼吸道感染症状。
患有自身免疫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有急性或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史。
临床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
起病急。
尿液改变:可有血尿、蛋白尿、尿量减少。
水肿:面部最先出现,接着见于躯干和双下肢。
其他: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头晕、咳嗽、气急等。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起病急。
尿液改变:可有血尿、蛋白尿、尿量减少。
水肿:可有颜面水肿。
其他:发热、疲乏无力、精神萎靡等。
慢性肾小球肾炎
起病隐匿。
常有腰部酸痛、乏力、厌食等。
尿液改变:蛋白尿、血尿、尿量减少。
水肿:首先出现于面部,也可出现于躯干和双下肢。
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
了解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蛋白、管型等的变化情况。
可见尿中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增多,还可见红细胞管型、透明或颗粒管型。
注意事项:检查时应留取清洁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液,然后用尿杯接尿,在未完全排完前停止接尿。
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检查
评估有无贫血、感染等。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可稍低,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此与是否存在原发感染有关。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增快,常提示肾炎病变活动,可在2~3个月内恢复正常。
注意事项:无须空腹。
血生化检查
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蛋白、血脂、血糖、电解质等的变化情况。
急性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时,明显少尿时,可见血尿素氮(BUN)、肌酐(Scr)一过性升高,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
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可出现血肌酐升高和GFR下降。
注意事项:检查前须空腹,即禁食至少6小时,禁水至少4小时。
有关链球菌感染的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查
如咽拭子和细菌培养、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试验。
如果结果呈阳性,可提示近期曾有链球菌感染
免疫学检查
了解补体C3,以及自身免疫抗体的变化情况。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可见补体C3含量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
血清抗GBM抗体对于Ⅰ型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类型是IgG型,与病情的严重程度、预后有关。
影像学检查
B超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双侧肾脏增大。
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见肾脏正常或轻度增大。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双肾正常或缩小,肾皮质变薄或肾内结构紊乱。
CT
肺部有损伤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可通过CT检查发现,并判断病变的程度和性质。
注意事项:检查前摘去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等。
肾穿刺活检
有利于确诊急性、急进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可估计病变程度、病程阶段、治疗有效性,有助于制订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
鉴别诊断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
尿路感染
相似点:血尿、蛋白尿。
不同点:尿路感染常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中有大量白细胞,甚至存在白细胞管型,经抗感染治疗后可缓解。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相似点:血尿。
不同点:临床上常伴肾病综合征,50%~70%有持续性低补体血症,8周内不恢复。
IgA肾病
相似点:血尿。
不同点:IgA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24~48小时出现血尿,多无水肿、高血压,血清C3正常。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相似点: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
不同点:慢性肾炎急性发作,除有肾炎症状外,常有贫血、低比重尿或固定低比重尿,尿液改变以蛋白增多为主。
全身系统性疾病所致肾损害
相似点: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少尿及肾功能损害。
不同点: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肾损害、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血管炎肾损害等可呈现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根据其他系统受累的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进行鉴别。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
急性肾小球肾炎
相似点:血尿、尿量减少、全身水肿。
不同点: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50%以上的肾小球有明显的新月体;急性肾小球肾炎则主要是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很少有新月体的形成。
急性肾小管坏死
相似点:尿量减少、全身水肿。
不同点:急性肾小管坏死,常有明确的肾缺血、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等)、肾小管堵塞(如挤压伤等)等诱因。临床上以肾小管损害为主(尿钠增加、低比重尿及低渗透压尿),一般无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
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
相似点:发热、蛋白尿。
不同点: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常有明确用药史,部分患者有药物变态反应(发热、皮疹)、血和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贫血、尿糖阳性等,肾活检可协助确诊。
梗阻性肾病
相似点:尿量少,甚至无尿。
不同点:患者常突发无尿,但无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
相似点:咯血、血尿、水肿。
不同点: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多见于年轻人。可有呼吸困难、蛋白尿、高血压,迅速出现肾衰竭。多在咳嗽、咯血及呼吸困难数天到数周后出现肾炎症状,部分可同时出现。胸部X线检查可见散在斑片状阴影,痰内有含铁血黄素细胞,有助鉴别。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
梗阻性肾病
相似点:尿量少,甚至无尿。
不同点:梗阻性肾病常突发无尿,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尿路梗阻
原发性高血压继发肾损害
相似点:高血压、蛋白尿。
不同点:原发性高血压继发肾损害,其高血压出现在尿液改变之前,尿蛋白不严重而肾小管功能损害较明显;心血管、脑血管及视网膜血管硬化性改变明显;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后。
Alport综合征
相似点:血尿、蛋白尿。
不同点:Alport综合征常见于青少年,起病多在10岁之前,可表现为眼(球形晶体等)、耳(神经性耳聋)、肾(血尿,轻、中度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损害)异常,多有家族史。
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
相似点: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
不同点: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需要与有前驱感染并急性发作起病的慢性肾小球肾炎鉴别。
两者的潜伏期不同,血清C3的动态变化有助鉴别。
急性肾小球肾炎有自愈倾向,慢性肾小球肾炎无自愈倾向,呈慢性进展。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相似点: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少尿。
不同点:包括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肾病等,依据相应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一般不难鉴别。
慢性肾盂肾炎
相似点:蛋白尿。
不同点:慢性肾盂肾炎有泌尿系感染病史,如尿频、尿急、尿痛、腰痛等症状(尤其是女性),影像学常有多发性肾结石、肾盂扩张合并积水、肾脏萎缩等征象。
治疗
肾小球肾炎属于一组疾病,各型的治疗方法不同,此处仅对治疗方法做简单说明,具体内容可分别查阅“小荷医典”中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目的:促进症状消退,防治各种并发症,保护肾功能。
治疗方法:以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一般治疗:以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控制饮食和清除感染灶为主要方法。
对症治疗:主要是改善水肿、少尿、蛋白尿、高血压等症状。
透析治疗:适用于对肾衰竭的治疗,但通常不需要长期使用。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目的:降低死亡率,尽可能恢复肾脏功能。
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强化疗法、基础治疗、肾脏替代治疗等。
一般治疗:以卧床休息和饮食治疗为主。
强化疗法:通常使用强化血浆置换、激素冲击、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达到目的。
基础治疗:目的为抑制免疫反应,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对症治疗:需要实现控制感染、降压的目的。
肾脏替代治疗:主要是对肾衰竭的治疗。
其他:如中药治疗。
慢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目的: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损害,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防治严重并发症。
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肾替代治疗。
一般治疗:以休息、饮食调整、避免加重肾损伤因素为主要方法。
药物治疗:可起到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抑制免疫、抗感染和治疗并发症的目的。对中重度患者,常需要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给予皮质激素。
肾脏替代治疗:常用方法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脏移植。
中医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中成药实现治疗目的。
预后
治愈情况
急性肾小球肾炎:属于自限性疾病,少数患者可自愈;经积极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预后差,病情发展迅速,如不能及时治疗,多数患者会在几个月内因发生肾衰竭而死亡。
慢性肾小球肾炎:预后较差。病情发展缓慢,经治疗后,可延缓病情发展,但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肾衰竭。
危害性
急性肾小球肾炎未及时治疗,会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程延长,导致治愈难度增加。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因病情进展迅速,如未及时治疗,多数可致肾衰竭甚至死亡。
慢性肾小球肾炎逐渐发展会导致慢性肾衰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缩短生存时间。
日常
日常生活
饮食管理
饮食需要由专业医生结合病情,定制个性化营养方案。
蛋白质摄入
多选择瘦肉、牛奶、鸡蛋等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氮质血症的患者,每天蛋白质摄入量需要限制在每千克体重0.6~0.8克。
碳水化合物摄入
碳水化合物占饮食总摄入量的70%,通常每天控制在300~400克,促进组织修复。
水分摄入
如果急性期伴有水肿、少尿症状,需要限制饮水,每日水分摄入量控制为前1天总尿量基础上增加500毫升(约1瓶矿泉水)。
钠、钾、磷等摄入
限制钠盐的摄入。
急性期钠盐的摄入量为每天小于3克。
待血压稳定、水肿消退后,可放宽钠盐的摄入,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高钾血症患者,减少高钾食物的摄入,如橙子、坚果。
低钾血症患者,需要合理补钾,可适当摄入含钾量高的香蕉、橘子等食物。
钙磷代谢紊乱的患者,注意高钙、低磷饮食。
其他
急性期需控制脂肪摄入,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
补充维生素与适量的微量元素:进食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西红柿、青菜。
避免饮浓茶和吃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运动管理
注意休息,急性期可卧床休息到肉眼血尿消失,水肿逐步消退,血压恢复正常。
慢性期可遵医嘱进行散步、慢跑等活动。
避免过度运动。
心理护理
主动学习相关疾病知识,如发病的原因、治疗策略等,有助于了解疾病并做好心理准备,增加恢复健康的信心。
可以通过听广播、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
家属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
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血压,注意记录血压变化情况。
密切监测尿液变化情况,如尿液颜色、泡沫的变化情况。
如治疗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新的症状,须及时就医。
预防
良好的生活方式对肾小球肾炎的预防有所帮助。
避免危险因素
预防肾小球肾炎的根本措施是防治感染。
季节交替时,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尽量避免去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出门可以佩戴口罩。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结缔组织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等疾病。
定期体检,发现尿常规、血压异常等情况时,及时就诊。
改正憋尿等不良习惯。
注意均衡营养,多吃蔬菜,少吃含盐量比较高的食物。
定期通风,通风时注意保暖。
改善行为习惯
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避免吸烟、酗酒。
合理使用药物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不要服用不明成分的保健品。
所有药物都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按时、按量使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