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
概述
病原体感染肾脏,引起肾盂、肾盏及肾实质的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
可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及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等泌尿系症状
病因为肾脏发生细菌、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感染
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用药物积极抗感染治疗
定义
肾盂是一种肾脏感染,病原体感染引起肾盂、肾盏及肾实质的炎症。
多由细菌感染引起,一般伴下泌尿道感染,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肾盂肾炎表现为与感染相关的急性间质炎症和肾小管坏死,通过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可治愈。
慢性肾盂肾炎多发生于尿路解剖或功能异常的基础之上,起病较为隐匿,容易反复发作,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
分型
急性肾盂肾炎
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炎症。
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偶可由真菌或病毒等引起。
慢性肾盂肾炎
肾小管间质的慢性炎症,病变特点是慢性间质性炎症、纤维化和瘢痕形成。
除了细菌性尿路感染外,还有肾盂肾盏瘢痕形成。
发病情况
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有尿路梗阻、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的人,妊娠期女性,患有糖尿病等的人群更容易患肾盂肾炎。
女性患病概率大于男性,育龄期、老年女性更多见。
病因
致病原因
肾盂肾炎通常是细菌感染引起,真菌或病毒等感染也可引起。
本病致病菌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
致病菌可通过上行感染和血行感染肾脏,其中上行感染最多见。
上行感染
上行性感染是主要感染途径,致病菌由尿道上行入膀胱引起膀胱炎,继而沿输尿管向上蔓延至肾脏,导致肾盂肾炎。
女性尿道短而宽,女婴尿道口易被粪便污染,都容易导致尿路上行感染,引起肾盂肾炎。
血行感染
少数肾盂肾炎来源于血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念珠菌属。
当抵抗力下降,细菌易于由血流侵入肾脏,引发感染。
血行感染者病变多为双侧性。
其他
极少数可通过淋巴循环感染肾脏。
易感因素
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发生肾盂肾炎。
患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机体抵抗力下降。
泌尿系统畸形如肾发育不全、多囊肾、双肾盂或输尿管畸形,局部组织对细菌抵抗力下降。
留置导尿管,进行膀胱镜和逆行肾盂造影等检查可引起局部黏膜损伤,并容易把前尿道细菌带入膀胱或上尿路。
女性月经期、阴道炎、宫颈炎等、妊娠期、产后及性生活时等可导致尿道黏膜轻度损伤或改变,利于致病菌入侵。
症状
主要症状
急性肾盂肾炎
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育龄期女性最多见,起病急骤。
全身症状
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也可达40℃,可伴寒战。少数年老体弱者也可发热不明显。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可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热退时大汗等。
泌尿系统症状
尿频,每日排尿次数≥8次,或夜间排尿次数≥2次,且每次尿量少于200毫升。
尿急,尿意急迫很难被延迟。
尿痛,排尿困难,下腹部疼痛。
腰痛:腰痛程度不一,多为钝痛或酸痛,少数有腹部绞痛,沿输尿管向膀胱方向放射,体检时脊肋角(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夹角)有明显压痛,肾区叩痛。
慢性肾盂肾炎
表现可不典型,有时可无临床症状。
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发热、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及夜尿增多等。
急性发作时症状明显,类似急性肾盂肾炎。
并发症
肾乳头坏死
肾乳头因缺血和化脓发生坏死,病变累及单个或所有肾乳头。
显微镜下肾乳头发生凝固性坏死,正常组织和坏死组织交界处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肾盂积脓
严重尿路阻塞,特别是高位尿路阻塞时,脓性渗出物不能排出,潴留于肾盂和肾盏内,形成肾盂积脓。
主要有畏寒、高热、腰痛的表现。
肾周脓肿
病变严重时,肾内化脓性改变可穿破肾被膜,在肾周组织形成脓肿。
可有脓尿,肾脏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脓肿。
肾衰竭
表现为血肌酐升高,少尿或无尿。
就医
就医科室
肾内科
如出现腰部疼痛、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泌尿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选择宽松适宜的衣物,方便更好地完成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吗?
有腰部疼痛吗?是钝痛、酸痛还是绞痛?
有发热、寒战的症状吗?
有夜间排尿次数增多或夜间尿量增加吗?
这些症状持续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
是否有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肾积水等疾病?
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
影像学检查:泌尿系统超声、腹部平片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尼龙
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反复发作尿路感染病史。
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史。
有糖尿病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史。
有多囊肾、输尿管结石、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泌尿系肿瘤等病史。
近期有留置导尿管,进行膀胱镜和逆行肾盂造影等检查史。
临床表现
急性者常出现发热、寒战、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急性者输尿管点和/或肋脊点(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夹角的顶点)压痛、肾区叩击痛、双下肢水肿等。
慢性者症状不典型,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发热、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及夜尿增多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是一项常规检查,主要是为了查看身体有无感染,一般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认为有感染。
尿常规
尿常规可以反映肾脏的情况,以及有无尿路感染等,是一种简单、快捷和可靠的检查方法。
可观察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情况,硝酸盐还原试验、白细胞酯酶试验等。
尿路感染定位检查及尿培养
一般采用膀胱冲洗法,简便且准确度高,可以协助诊断肾盂肾炎。
如果检查结果为阳性(尿培养细菌菌落数≥105/毫升),提示患有肾盂肾炎。
尿的细菌学培养还对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肾功能检查
肾功能检查可以反映有无肾脏功能损害,以及损害的严重程度。
可排除部分疾病,结合其他检查对诊断疾病有一定的意义。
影像学检查
B超、X线检查等可以查找病因,查看肾脏外形及其内部结构有无异常,尿路有无畸形、结石、梗阻、反流等。
鉴别诊断
膀胱炎
膀胱炎也可能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与肾盂肾炎相似,需要进行鉴别。
可通过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肾结核
肾结核也可出现发热、排尿不适、夜尿增多等表现,与慢性肾盂肾炎相似,需要进行鉴别。
可通过结核杆菌检测、X线检查协助鉴别。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有水肿、大量蛋白尿,一般没有低热、尿频等症状。
尿培养和肾功能检查可协助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肾盂肾炎治疗以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多用于慢性肾盂肾炎治疗。
肾盂肾炎反复发作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及时去除感染等诱发因素。
慢性肾盂肾炎治疗的关键是积极寻找并去除易感因素,尽可能纠正和去除患者存在的泌尿系统解剖异常、结石、梗阻和反流等情况。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不要憋尿。
若有发热,应卧床休息,可进食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血压升高可加速肾功能恶化,因此慢性肾盂肾炎的长期治疗中应注意控制血压。
改善微循环,改善肾脏的血供,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损害。
肾功能不全者,应低蛋白饮食,禁用肾脏毒性药物。
药物治疗
急性肾盂肾炎
轻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以口服抗菌药物为主,疗程约14天。
用药之前先收集尿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首先选择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如喹诺酮类、半合成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
治疗72小时后根据疗效评估是否继续应用,如症状未改善,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菌药物。
治疗14天后复查尿液,若仍为阳性菌尿,则选用敏感抗菌药物继续治疗6周。
急性肾盂肾炎中,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可采取如下治疗方式。
静脉给予敏感抗菌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
在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改善、尿细菌培养转阴后,改为口服药物,完成不少于2周的疗程。
应注意是否有肾盂积脓、肾周脓肿等并发症发生。
婴幼儿用药前尽量先做中段尿细菌培养,停药后第2、4、6周应复查尿培养,如有病情反复,及时发现和处理。
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患者,有膀胱刺激症状时可给予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缓解症状。急性发作期可参考急性肾盂肾炎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为了去除诱发因素,如尿路畸形、尿道结石和梗阻等。
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的幼儿急性肾盂肾炎多数伴有尿道畸形和功能障碍,肾盂肾炎不易根除。
有些功能障碍如膀胱输尿管反流,可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预后
治愈情况
肾盂肾炎的治疗效果与病情轻重、是否及时和坚持治疗等有关,急性和慢性的治疗效果不完全相同。
肾盂肾炎及时和坚持治疗,一般治疗效果较好。
慢性肾盂肾炎未及时治疗,症状较重,已经造成肾脏功能损害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可能会导致病情迁延不愈。
危害性
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都可能导致肾衰竭。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选择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肥腻、油炸、辛辣、温热性的食物。
生活管理
注意保持会阴清洁、干爽。
适当清洗会阴部,少盆浴、多淋浴。
避免过度使用清洁用品。
性交后立即排尿并清洗会阴部。
多饮水,勤排尿,不要憋尿。
若有膀胱输尿管反流,需要二次排尿,即每次排尿后数分钟,再排尿一次。
随诊复查
坚持药物治疗非常关键,不要自行停用、换药、调整药物剂量。
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按照医嘱定期复诊,复诊时依然要携带个人疾病档案和报告单等。
复诊时可能会做尿液检查、血液检查等,请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预防
良好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肾盂肾炎有帮助,平时生活中应注意卫生,尤其是性生活前后的会阴部卫生。
调整饮食,选择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肥腻、油炸、辛辣、温热性的食物。
经常运动,每天做至少2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比如快走、打太极拳、打羽毛球等,以增强免疫力。
尽量避免尿路器械的使用,必须应用时,应去正规医院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