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
概述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是来源于胰岛D细胞的肿瘤。由于肿瘤释放大量的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引起脂肪痢、糖尿病、胃酸过少和胆石症等综合病症,又称为生长抑素瘤综合征。生长抑素是一种由1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最初于1968年首先从大鼠的下丘脑中被分离出来,并发现能抑制生长激素的释放,被命名为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SRIF)。现在发现,在下丘脑、胰腺D细胞、胃、十二指肠和小肠中都存在生长抑素,并能广泛地抑制各种肽类物质的释放。因此,该激素不仅能抑制内分泌和外分泌,而且还抑制肠蠕动和胆囊收缩,故又称其为抑制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是最罕见的功能性内分泌肿瘤之一,迄今国外资料还不足50例,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病的发病年龄较大,自26~84岁,平均51岁。男、女患者几乎均等。
病因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是最罕见的功能性内分泌肿瘤之一,其发病原因仍在研究中。
症状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性,使诊断十分困难,尤其是很难做到早期诊断。如果患者同时存在糖尿病、胆石症、脂肪泻这三联症表现,以及消化不良、胃酸过少、体重下降、腹痛或腹部包块等症状,应想到有患生长抑素瘤的可能性。再结合实验室检查、胃肠钡餐、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B超、CT、MRI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等定位检查来确定肿瘤的位置。其临床表现主要有:①糖尿病。②胃酸过少。③胆石症。④腹痛。⑤腹泻。总之,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呈现多样性改变,而且这些症状在其他许多疾病过程中都是很常见的。有人把同时有糖尿病、胆石症和脂肪泻称之为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三联症”。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胃液分析 胃酸过少甚至无胃酸。
(2)血糖变化 血糖升高,或葡萄糖耐量试验下降。
(3)基础血浆生长抑素测定 为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任何被怀疑有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可能的患者,都应测定其血浆生长抑素水平。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正常人的生长抑素水平<100pg/ml,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患者为0.16~107ng/ml,平均15.5ng/ml。但少数患者也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4)激发试验 对于临床上怀疑有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可能,而血浆生长抑素水平又不升高的患者,可通过激发试验来进一步明确诊断。①甲苯磺酰丁脲(D860)激发试验:静脉注射甲苯磺酰丁脲后,有肿瘤存在者可因刺激生长抑素的释放,使血浆生长抑素水平明显升高,而无肿瘤者则不升高。②钙-五肽胃泌素试验:本病患者在静脉注射钙(葡萄糖酸钙)和五肽胃泌素后3分钟,血浆中生长抑素水平可增加2倍,10分钟后逐渐恢复正常;无论胰腺或胰外生长抑素瘤患者,伴有肝脏转移者,其血浆生长抑素水平也显著增高。该试验不能使正常人或胰腺腺癌患者血浆中生长抑素浓度增高。
2.定位检查
(1)胃肠钡餐或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 对位于十二指肠降段或胰头部肿瘤,可见充盈缺损、十二指肠环变大、压迹等改变,但对胰腺体、尾部肿瘤无帮助。
(2)B超、CT或MRI检查 由于本病瘤体通常较大,常可发现胰腺原发肿瘤及肝脏转移性肿瘤,定位诊断率高。
(3)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能显示胰腺多血供性肿瘤及其肝脏转移灶,对本病的定位诊断意义与B超、CT和MRI相仿,诊断率大于85%。但这些检查都只能确定肿瘤的存在,而不能作出定性诊断。
并发症
糖尿病、胆石症等。
诊断
如果病人同时存在糖尿病、胆石症、脂肪泻这三联症表现,以及消化不良、胃酸过少、体重下降、腹痛或腹部肿块等症状,应想到有患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可能性。再结合实验室检查、胃肠钡餐、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B超、CT、MRI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等定位检查来确定肿瘤的位置。
鉴别诊断
要与糖尿病、胆石症鉴别。
治疗
1.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是治疗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瘤的首选方法。但是,由于本病患者有很高的转移率,故手术切除率却并不很高。又因为多数患者的瘤体较大,所以又常常不适宜行肿瘤剜除术;故胰腺切除是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
(1)对于胰腺体、尾部的肿瘤,可行胰腺体尾部切除术。
(2)对位于胰头部的肿瘤,应行胰腺次全切除术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3)对于已无法行根治性切除的巨大肿瘤或肝脏转移性肿瘤,采用姑息性的减容术,也常能达到减轻症状,延长生命的目的。
2.内科治疗
对于肿瘤晚期无手术条件者可采用内科综合的治疗措施。但是,由于病例数过少。对具体化疗措施及其效果的评价受到一定的影响。一组行单纯内科治疗的4例患者中,有1例单用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治疗,能部分缓解症状,存活达5年。在另一组3例患者中,2例以链脲霉素加5-Fu治疗,症状有明显改善;另1例侧单用阿霉素,也能部分缓解症状。综合上述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1年存活率为48%,5年存活率为13%。
同时也可根据中医的辨证诊治,试行中医药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并发症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