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并殖吸虫病
概述
概述
四川并殖吸虫病是四川并殖吸虫囊蚴进入人体后,脱囊的童虫在体内移行所致疾病。潜伏期一般3~6个月,游走性皮下结节为常见症状,因移行可造成肝、肺、心包、脑等不同部位损害。
是否医保
就诊科室
感染科、皮肤性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
别名
斯氏狸殖吸虫病
临床症状
游走性皮下结节、一侧眼球突出、胸腔积液、颅内占位等。
危害
可引起肝脏损害及较严重的全身反应。
检查
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诊断
游走性皮下结节等临床表现,结合发现童虫等可诊断。
治疗原则
以药物驱虫治疗为主,可结合手术治疗。
治愈性
经及时治疗可缓解或消除症状。
饮食建议
均衡膳食,补充营养。
重要提醒
吃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蚴的淡水蟹或转续宿主等感染,应注意饮食等卫生。
病因
病因
四川并殖吸虫囊蚴感染。
流行病学
四川并殖吸虫散在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等15个省、区、市。
传播途径
吃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蚴的淡水蟹或转续宿主而感染。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潜伏期一般3~6个月,严重者感染后数日即出现胃肠道症状。游走性皮下结节为常见症状,常伴胸腔积液、一侧眼球突出等特殊症状,咳嗽较轻,痰少。常见类型如下。1.皮下型: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结节和包块,腹部多见,多出现于感染后2个月,一般存在1~2个月。结节或包块大多直径1~5cm,呈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边界不清,1个至数个。早期质软,以后逐渐变硬,一般位置表浅,表面皮肤正常。2.腹型和肝型:主要有发热、倦怠、食欲减退、腹胀、腹痛、腹泻、咳嗽等症状,其中发热多为低热,咳嗽多为轻微干咳,黄疸少见。多数患者体格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质地中等或偏硬,无明显压痛,极少数伴脾大。3.胸膜型:主要为胸膜及肺损伤表现,如咳嗽、咳痰、胸痛等,叩诊可闻及浊音或实音,提示有胸腔积液。4.脑型或脊椎型:包括头痛、烦躁不安、嗜睡、呕吐、抽搐、肢体不完全瘫痪等,体格检查可见病理反射等。5.心包型:主要表现为气促、胸痛等,听诊时心音遥远、低钝。6.亚临床型:患者无明显症状,仅有相关检查异常。
诊断依据
1.患者有疫区生活史或吃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蚴的淡水蟹或转续宿主史,出现游走性皮下结节等症状。2.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3.患者皮下包块或结节内发现童虫有诊断意义,活组织检查符合寄生虫性包块的病理反应。免疫学检查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作为诊断依据。4.肝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肝脏功能、脑组织损伤情况等,为治疗及疗效的评估提供参考,也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治疗
治疗方针
以药物驱虫治疗为主,可结合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可选择吡喹酮、阿苯达唑、三氯苯达唑等药物进行驱虫治疗。
手术治疗
1.皮下结节或包块可选择皮肤肿物切除术切除。2.有明显的肠道症状或脑脊髓型的压迫症状,经驱虫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考虑行相关手术治疗,如肠粘连松解术、肠段切除吻合术等。
预后情况
若及时有效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可致残或死亡。
护理
日常护理
1.保持生活环境安静、舒适、卫生,减少外界不良刺激,避免继发感染。2.保持良好心态,消除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3.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精神面貌。4.有皮肤损害者应选择柔软、无刺激性衣物,避免外伤,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饮食调理
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和半生的溪蟹,不饮生水。2.病期及恢复期应注意均衡膳食,补充营养,可选择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有利于恢复,治疗好转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