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
快速识别
观察周围有无危险的情况。
如有,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立即带患者脱离危险区域。
如无,尽量不要搬动患者。
症状识别
观察并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呼吸、心跳。
意识判断:用力拍打患者双肩,在耳旁呼唤,观察患者是否有响应,是否有皱眉、出声、手指抽动表现。
呼吸判断:手指置于患者鼻前感受是否有气流,也可侧头平视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变化。
心跳判断:一手食指与中指并拢、伸直,其余手指弯曲,置于患者气管正中部 ( 男性喉结位置)旁开两指的凹陷处,用指腹感受是否有搏动。
120呼救
发现有人失去意识,呼吸、心跳停止时,须立即拨打120。
现场有两人以上时,指定一人拨打急救电话。
120会指导现场急救,拨打时建议开启免提模式。
待120问完所有问题后再挂断电话。
现场急救
若现场有AED, 在呼叫120时应同时叫人取来AED,立即按说明书使用。
无AED,或经AED治疗无疗时,按下列步骤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三部分,30次胸外按压与2次人工呼吸为一个完整的心肺复苏循环,现场急救需不断重复这一循环直至专业医护人员到场。
胸外按压
准备动作:把患者仰卧放置在坚硬的地面上,施救者跪在患者胸部旁。
按压部位: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按压动作:施救者一只手掌放按压部位,在另一只手掌放在第一只手上面,两手平行重叠,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重力垂直向下,进行用力、快速的胸外按压;婴幼儿患者可使用一只手的两根手指在相同位置进行按压。
按压频率:每次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注意让胸廓完全回弹,按压频率为 100~120 次/分钟。
按压深度:成人胸廓下陷5~6厘米。儿童和婴儿胸廓下陷胸部前后径的1/3(儿童约5厘米,婴儿约4厘米)。
其他:为保证按压深度及频率,有多名施救者在场时,可交替进行按压。
开放气道
准备动作:病人仰卧,施救者一手抬起病人颈部,另一手向下下压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气道开放。
注意事项:口中有异物、假牙等,需要及时取出。
人工呼吸
急救动作:让患者头部后仰,一手将其下颌向上抬起,另一手捏紧患者鼻孔,常规吸气(不用深吸气)后紧贴患者口唇,完全包住患者口部,口对口密闭吹气。
动作标准:每次通气时间要在 1 秒以上,直至患者胸廓向上抬起,然后使患者口部张开,并松开捏鼻的手指。如果现场有辅助人工呼吸装置也可以使用。
频率:按照按压-通气比为 30 : 2 的频率进行按压与人工呼吸,双人配合可以 15 : 2。
特殊人群:如果患者是1岁以下婴儿,施救者用嘴覆盖婴儿的鼻和嘴,将气吹入患者口鼻内,连续吹气2次,不要漏气,观察婴儿胸部有起伏后可松开口鼻,继续按压;如果是较大的婴儿或儿童,可使用常规口对口吹气。
特别提示
按压时发生肋骨骨折
胸部按压的益处远大于肋骨骨折的风险,不要因为发生或惧怕发生患者肋骨骨折而停止心肺复苏。
施救者尽量准确按压,保证按压角度和力度,出现肋骨骨折时应校准按压部位继续按压。
无法判断患者是否停止呼吸
无法判断时,也建议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对心脏实际未停止跳动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操作并不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部分心搏骤停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异常、叹气样呼吸,非医学专业人士或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施救者难以判断,此时应进行心肺复苏处理。
急救小知识
心搏骤停的原因
各种意外、毒物接触、过劳、激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心搏骤停的发生。每个人、各年龄段都有出现心搏骤停的可能。不同年龄的患者易发心搏骤停的因素也有所不同。
小儿和儿童缺乏自我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产生心搏骤停的原因多是意外 ( 溺水、伤害等) 和窒息 ( 气道异物、 呕吐等)。
青少年心搏骤停多是心肌炎引起,很多患者是在感冒未愈或初愈后过量运动引起。
中壮年多为心脏病和过劳死。
老年人出现心搏骤停多是因为慢性疾病没有有效控制或者急性加重。
心搏骤停的前兆症状
心搏骤停可能无前兆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痛、腹痛和剧烈的头痛。
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症状,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冠心病、肺栓塞和心肌梗死等疾病,部分患者还会表现为气短、胸闷。
腹痛容易被忽视,腹腔血管及脏器疾病易诱发心搏骤停,腹痛也是某些心肌梗死患者的起病表现。
剧烈的头痛常常是脑出血、脑梗死等脑部血管疾病的主要起病表现,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心搏骤停。
剧烈运动中的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表现。
心肺复苏急救原理
心搏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发生心搏骤停后,全身血液供应中断,数秒钟内患者会出现意识丧失 ,60秒钟就呼吸停止,4分钟后就会出现脑细胞死亡,超过10分钟抢救存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心肺复苏可以及时帮助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恢复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尽量减少在接受专业医疗治疗前的相关缺氧缺血损伤,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快速识别
120呼救
现场急救
特别提示
急救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