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习惯改变
概述
大便次数、时间以及性状(如色泽、形状、内容物、气味等)等发生改变
任何影响大便形成过程的因素均可导致大便习惯改变
调整不良习惯后症状仍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就医
调整生活习惯或药物对症治疗可缓解大部分症状,对因治疗是关键
定义
大便习惯改变指与既往大便客观特征相比,患者大便次数、大便时间以及大便性状(如色泽、形状、内容物、气味等)等发生了改变,即患者在两个时间段表现出有明显差异的大便习惯,强调对比关系。
正常情况下,生活习惯固定者的排便时间、次数等习惯,以及大便形状等特点在不同时间点均相对稳定,而当这个稳定被打破,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了改变,如发生便秘、腹泻、血便、黑便等,统统属于大便习惯改变。
发生机制
大便习惯改变并非特异症状,而是对大便相关的行为习惯以及形状特点发生改变的描述,即内涵广泛,定义模糊。
作为人和动物的肠道排遗物,大便由水和固体(如蛋白质、脂肪、未能消化的纤维、肠道脱落细胞与分泌物、肠道菌群等)所组成。
正常情况下,食物经口摄入后,经口腔、食管、胃等脏器中富含酶的消化液处理后,形成可溶于水的氨基酸、单糖、脂肪酸等混合胃食糜进入小肠。
经过空肠、回肠吸收其中大部分水分和营养物质,余下未吸收的食物残渣则进入大肠,对肠腔内的水分、维生素等进行吸收。肠腔内容物在大肠中逐渐变硬形成粪便,当蓄积到足够数量(约300克)后,粪便对肠壁所造成的压力可引起排便反射,经肛门排出体外。
任何可影响消化系统大便形成过程的因素,或直接影响大便的因素,均可导致患者出现大便习惯改变。
类型
根据发生机制的不同,该症状可大致分为生理性大便习惯改变和病理性大便习惯改变两大类。
生理性大便习惯改变
消化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生活作息不规律(如熬夜)、情绪波动,即可出现大便习惯改变。
食物刺激(如辛辣、油腻、高糖等食物,或烟酒等不良嗜好),或饮食不当(如暴饮暴食等),或服用某些可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如新斯的明等),也可出现大便习惯改变。
病理性大便习惯改变
病理性大便习惯改变多与胃肠道疾病相关,以感染性、肿瘤性、功能性疾病为代表。
同时,也可见于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肠道,尤以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类疾病为主。
表现
不同于其他症状,大便习惯改变是对一组与大便相关的行为习惯和性状特点发生改变的统称,与病因直接的直接关联性差,亦可见于正常生理状况,且并不少见。
症状特征
大便习惯改变是正常大便的相对概念,具有以下特点。
性状:正常大便多为香肠样条状,质地不粘腻,便后清水即可冲洗干净,与马桶不粘连;而大便习惯改变则可表现为便不成形,呈稀水样或清水样,也可为大便干燥,坚硬而不易排出等。
颜色:正常大便多为黄色或黄褐色;而大便习惯改变则可表现为绿色便、黑便、血便等。
气味:正常大便可伴随轻微氨臭味;而大便习惯改变则可出现酸臭味或臭味异常明显。
数量:每日大便数量通常在1-3次之间;而大便习惯改变则可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相交替。
排便感:通常大便都可以顺畅排出,不伴费力感或里急后重感,无残留便意等;而大便习惯改变则可伴便不尽感或里急后重等不适。
伴随症状
发热
因感染性或炎症性疾病所致的大便习惯改变,多伴发热,其中感染性疾病以高热为主,炎症性疾病以中低热为主。此外,肿瘤性疾病还可见吸收热。
腹痛
脐周疼痛多与小肠疾病相关,下腹部或左下腹疼痛多与大肠疾病相关。若疼痛为钻顶样,则见于肠道蛔虫病
消瘦
多与小肠病变相关,如胃肠道恶性肿瘤及吸收不良综合征。也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与糖尿病等。
皮疹或皮下出血
见于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麻疹、过敏性紫癜、糙皮病等。
腹部肿块
见于恶性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血吸虫性肉芽肿。
重度失水
多与分泌性腹泻相关,常见于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或尿毒症等。亦可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等。
贫血
多与消化道出血相关,可见于细菌性感染、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肠白塞病等。
关节痛或肿胀
常见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原因
诸多疾病性或非疾病性因素均可引起大便习惯改变。其中疾病因素多与胃肠道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以及胃肠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有关。而非疾病因素则多与患者饮食习惯欠佳、情绪改变、缺乏运动等有关。
疾病因素
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相关的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可引起患者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大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水样便黏液便、血便等。
病原体包含病毒、细菌和原虫三大类,其中以病毒最为常见,不良表现相对较轻。而重度腹泻绝大多数由细菌引起。
病毒
常见病毒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沙波病毒等。
细菌
常见细菌包括艰难梭菌、弯曲杆菌、产气荚膜梭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等。
原虫
常见加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环孢子虫等。
非感染性疾病
胃肠道运动障碍、消化吸收功能障碍、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非感染相关的疾病均可引起大便习惯改变,但具有各自的特征。
胰腺炎
无论急性胰腺炎还是慢性胰腺炎,患者均可出现大便习惯改变。
急性胰腺炎患者以急性发作的持续性上腹部剧烈疼痛为主,伴有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
慢性胰腺炎患者则因胰腺消化功能减退,以慢性消化不良、腹泻等为主要表现。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形状改变的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因肠道蠕动增强,肠腔内物质与肠粘膜接触时间大幅度缩短,导致肠道吸收功能削弱,出现腹泻、水样泻等表现。
乳糖不耐受
指患者因小肠缺乏乳糖酶,无法将乳糖分解为单糖吸收,导致乳糖堆积和发酵,导致在食用或饮用乳制品后出现腹胀、呃逆和腹泻等症状。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特发性肠道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以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为代表,回肠、结肠、直肠为主要受累区域。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还有明显的黏液脓血便表现。
肿瘤
无论是原发性胃肠道上皮肿瘤,还是以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类癌为代表的神经内分泌瘤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大便习惯改变,包括便秘、腹泻、里急后重、血便、黏液便等。
其他疾病
包括但不限于血管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
非疾病因素
食物因素
如果食用大量无法消化吸收或渗透压大的食物后均可引起腹泻,严重者可表现为水样泻。
而如果使用食物纤维含量较少,则易出现大便干燥、难以排出,甚至便秘。
药物因素
各类泻药、前列腺素类药物等均可促进胃肠动力,引起腹泻,严重者可表现为水样泻。
长期使用抗生素通过干扰肠道微生物菌群,可引起水样泻或便秘。
精神心理因素
大量研究说明精神心理会显著影响胃肠道。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均可能引起腹泻、便秘等。
就医
大便习惯改变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当患者出现大便习惯改变时,可先与既往对比,自行评估症状严重程度,以及回顾近期潜在相关因素。
若症状较轻,且存在可疑因素,可自行调整,或予以支持治疗待自行缓解。但如果症状较重,可疑病理性,或伴随其他症状,或严重程度响到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诊:
头晕黑朦、尿量减少或色泽加深、直立性低血压
反复或持续出现腹泻、便秘等排便异常。
大便性质异常,如大便不成形、形状变细、便血、黑便、黏液脓血便等。
伴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等异常。
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不适。
腹部发现肿块。
长期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或不明原因贫血。
就诊科室
出现上述就医指征后通常建议首诊于消化内科。
若出现头晕、黑朦、晕厥、摔倒、肢端发凉、少尿或无尿、皮肤花斑等休克症状时,建议就诊于急诊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大便习惯改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发作频率如何?持续多长时间?
每日排便次数、便量以及粪便质地、形状、颜色、气味等特征?
有无明确诱因,如进食生冷食物、熬夜等?
有无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粘液便等不适?
近期或长期内是否存在压力大、情绪紧张等不适?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有不洁饮食,是否服用生冷、辛辣、油腻或糖类食物?
近期共餐者有无类似情况,家庭其他成员有无相似表现?
是否在服用什么药物?
自己或家人是否有消化道病史和肿瘤病史?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进行哪些检查以明确病变情况,及排除潜在的高危疾病。
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就诊患者的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先进行检查判断。同时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是否存在皮肤黏膜苍白等贫血迹象。
视诊:医生会观察腹部是否有异常,如肿块等。
触诊:医生可能还会用手触诊胸前、腹部等区域,主要查看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肿块,以及肝脾、周围淋巴结等是否肿大等。
叩诊:医生会对腹部进行叩诊以判断胃、肠道功能是否正常等。
听诊:医生会用听诊器聆听胃及肠道的蠕动情况,以及周围血管是否有异常杂音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根据白细胞和红细胞的结果,判断是否有贫血和感染。
肿瘤标记物:怀疑肿瘤的患者,还可能会对癌胚抗原、CA72-4、CA242、CA19-9等进行检测。
血生化:评估患者肝功能、肾功能是否异常。
便常规、隐血及病原学检查:主要看是否有便血和特殊病原感染(如寄生虫)。
消化内镜检查
胃镜与结肠镜是消化内科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通过对患者消化道进行观察,可进一步探查病因。
影像学检查
包括腹平片、X线钡剂造影、腹部CT/MRI、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以了解消化系统脏器结构与功能。
缓解与治疗
大便习惯改变虽然可能是病理性因素所致,但在健康人群中,绝大部分与生活压力大、饮食作息不规律、食物结构不合理等非疾病因素有关,因此大部分患者并不需要就医诊治,尤其是轻症患者。
缓解措施
饮食
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谷类(如全麦面包、燕麦片和含麦麸的食物)、豆类(如扁豆、黑豆、大豆等)、蔬菜、水果、坚果类(如杏仁、花生、核桃等),推荐成人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0~30g,能促进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多饮水,推荐成人饮水量每天1.5~2.0L。
避免饮烈酒、浓茶、咖啡等,避免吃韭菜、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建议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
乳糖不耐受者避免食用牛奶等含乳糖食物。
生活习惯
适当增加日常的活动和锻炼,可适当每天慢跑半小时或步行一小时,增加肠道的肌肉活动,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改善。
要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建议清晨或餐后2小时排便,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能解决大部分人的便秘症状。
处理好人际关系,改善家庭氛围,对于工作的压力能够积极面对,不过分焦虑,形成良好的积极心态,有助于改善便秘的症状。
家庭常用非处方药
根据症状的不同,可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按照说明书服用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片改善腹泻症状;服用多潘立酮等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服用乳果糖等改善便秘症状;还可适当使用益生菌、消化酶等改善胃肠微环境。
专业治疗
大便习惯改变成因复杂,对应治疗手段大相径庭。原则上,只有当疾病诊断明确后,开展对因治疗才可以获得长期疗效,提高患者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
下方仅列举部分疾病的专业治疗方案,具体以最新指南和就诊医院意见为准:
感染性疾病
细菌
细菌性感染一般选择抗生素,包括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
病毒
病毒感染一般呈自限性经过,没有特效抗病毒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腹泻应积极补液,辅以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益生菌。严重者可以加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
寄生虫
不同寄生虫对应治疗药物不同。
绦虫:可选吡喹酮、氯硝柳胺阿苯达唑等。
蛲虫、钩虫:可选甲苯咪唑、双羟萘酸噻嘧啶或阿苯达唑等。
蛔虫:可选阿苯达唑、甲苯咪唑或伊维菌素等。
阿米巴:可选择甲苯咪唑、甲硝唑等。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谱,慢性病程,终生复发性疾病,有出血、穿孔、合并中毒性巨结肠和癌变的风险。药物治疗为主,旨在诱导并维持症状缓解以及粘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和饮食营养健康,调节精神和体力。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腹痛腹泻等。
药物治疗:抗炎药为该病治疗根本,根据严重程度,可选用氨基水杨酸类制剂如美沙拉嗪、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等,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等药物。
手术治疗:针对并发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癌变等,或慢性持续性且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大而无法耐受者。
肠易激综合征
与其他消化道疾病不同,该病的治疗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顾虑为主。
一般治疗:帮助患者了解肠易激综合征基本信息,消除顾虑。通过与患者交流,发现是否有相关诱发因素,并设法予以去除。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避免过量碳水化合物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药物治疗:根据病症特点,对症选用解痉剂(如东莨菪碱美贝维林匹维溴铵、曲美布汀等)、止泻剂(如蒙脱石散等)、动力感觉调节剂(如阿洛司琼等)以及包括益生菌、益生元等在内的菌群调节药物等。
肿瘤性疾病
包括良性病变如息肉和恶性病变如癌,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患者临床表现大相径庭。但治疗均基于病理活检和影像学评估的结果,原则上以根治性切除为目标。当肿瘤出现进展,尤其手术效果欠佳时,则以放化疗、免疫治疗为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